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竹溪县被纳入湖北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五年来,竹溪县农业综合开发以惠民强县为宗旨,以规范管理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平台,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主题,按照“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2009年至今的五年时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 3.5 亿元,共实施31个项目,改造中低产田3.2万亩。
走进盛夏的竹溪大地,看到的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到处散发着现代农业的气息,农业综合开发的滚滚热潮为这个农业大县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奏响了一曲希望之歌。
土地治理:实现当年开发、当年受益、当年增效
2009年至2012年,竹溪县共实施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个,争取财政补助项目资金2226万元。在土地治理中 ,共开发面积26600亩,修建拦河挡14座,修建灌溉堰渠47705米,修建河提工程4200米,开挖及维修山塘27口。改良土壤16376亩,修建机耕路21.86公里。同时营造防护林1700亩。土地治理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受益、当年增效。
质量是保证,管理是效益。在土地治理中,竹溪县严格把好“三关”。一是 “立项关”。以本地粮食主产区为土地治理重点开发区,加大对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二是 “建设关”。在施工建设中采取“项目法人招标制、实施项目合同制、管理工程监理制、资金拨付公示制”。三是“验收关”。通过自查和自验,找问题、查漏洞、促整改,形成建成一片、达标一片、受惠一片的良好局面,达到群众满意、当地政府满意、上级验收满意的目标。
产业化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年来,竹溪县抢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建设机遇,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培植扶壮龙头企 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创造了一批农产品品牌。以推进财源建设为引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全县区域特色型经济蓬勃发展。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创造了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销路、有效益,布局相对集中合理的品牌农产品。湖北“龙峰茶”、“箭茶王”、楚天“贡”茶、“乌龙茶”、有机玄米绿茶、茶叶超微粉及茶食品、“中峰贡”牌竹溪贡米、“双竹”牌贡米、“双竹”牌竹溪魔芋面、“顺溪”牌豆制品、“鸟立方”土鸡蛋等一批具备竹溪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进入了十堰市、陕西省等周边地区。尤其是龙王垭茶、梅子贡茶、竹溪贡米、顺溪豆制品等农特产品,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相继打入鄂、渝、陕、川、冀、北京等地市场。竹溪县正在发展成为面向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农特产品集散中心。
搭起了促农增收的平台。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把山间、田间作为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第一车间,聚合资金和项目资源,使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和流通有机地连接起来,有效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形成田间与车间牵手、基地与农户联姻,生产与发展对接的产业格局,展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的良好势态,农产品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经过连续扶持,湖北梅子贡、湖北龙王垭、湖北顺溪豆制品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县为农服务、帮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主力军。目前,已与全县32个村6万户农户形成了“订单”合作关系,签订了购销合同4.5万份,以保护价收购茶叶、稻谷、大豆等“订单”产品280万公斤,为农民直接收入750万元。同时为农民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解决了农民种植技术难、信息难、销售难问题,带动了全县7.6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迎来了科技兴农的春天。借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东风,以现代农业为风向标,在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引进农业新品种,促进种、养、加提档升级。5年来,累计投入科技示范资金568万元,其中实施省科技推广费项目4个,先后选择襄阳市农业科技院、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为推广单位,引进玉米、脱毒马铃薯、小麦、蔬菜等10余个新品种在竹溪县“安家落户”。推广应用了育苗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高效种植技术等20多项新技术,推广良种示范23.2万亩,累计培训农民群众4.8万人次,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智慧保证。建立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生产技术创新,加强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全县农、林、牧、养殖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在全县涌现出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种植能手350余人。
强化管理:合力演奏农业综合开发“大合唱”
竹溪县委、县政府用满腔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强化管理,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充分的保障。
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成立了以分管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局长、项目区乡镇领导为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与县水务、农业、交通等农口部门紧密配合,凝心聚力,合力演奏一曲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合唱”。
为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农发工作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竹溪县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农发工作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发制度体系,做到农发制度上墙,责任明确。先后制定了《竹溪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竹溪县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制管理办法》等,对项目的立项管理、工程建设、资金拨付、项目验收、工程管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建档归类,规范管理。竹溪县把建好农发档案作为农发工作的基石。一是实行“三专”,即专人、专室、专柜管理档案资料。二是规范建档,按照项目前期准备类、立项审批类、项目实施类、竣工验收类、建后管护类、其它资料类等六个类别进行分类、整理档案,实行纸制文档和电子存档双重管理的办法。三是及时收集核对档案资料,确保档案真实完整。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农发办)
责任编辑:欣闻
走进盛夏的竹溪大地,看到的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到处散发着现代农业的气息,农业综合开发的滚滚热潮为这个农业大县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奏响了一曲希望之歌。
土地治理:实现当年开发、当年受益、当年增效
2009年至2012年,竹溪县共实施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个,争取财政补助项目资金2226万元。在土地治理中 ,共开发面积26600亩,修建拦河挡14座,修建灌溉堰渠47705米,修建河提工程4200米,开挖及维修山塘27口。改良土壤16376亩,修建机耕路21.86公里。同时营造防护林1700亩。土地治理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受益、当年增效。
质量是保证,管理是效益。在土地治理中,竹溪县严格把好“三关”。一是 “立项关”。以本地粮食主产区为土地治理重点开发区,加大对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二是 “建设关”。在施工建设中采取“项目法人招标制、实施项目合同制、管理工程监理制、资金拨付公示制”。三是“验收关”。通过自查和自验,找问题、查漏洞、促整改,形成建成一片、达标一片、受惠一片的良好局面,达到群众满意、当地政府满意、上级验收满意的目标。
产业化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年来,竹溪县抢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建设机遇,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培植扶壮龙头企 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创造了一批农产品品牌。以推进财源建设为引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全县区域特色型经济蓬勃发展。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创造了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销路、有效益,布局相对集中合理的品牌农产品。湖北“龙峰茶”、“箭茶王”、楚天“贡”茶、“乌龙茶”、有机玄米绿茶、茶叶超微粉及茶食品、“中峰贡”牌竹溪贡米、“双竹”牌贡米、“双竹”牌竹溪魔芋面、“顺溪”牌豆制品、“鸟立方”土鸡蛋等一批具备竹溪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进入了十堰市、陕西省等周边地区。尤其是龙王垭茶、梅子贡茶、竹溪贡米、顺溪豆制品等农特产品,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相继打入鄂、渝、陕、川、冀、北京等地市场。竹溪县正在发展成为面向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农特产品集散中心。
搭起了促农增收的平台。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把山间、田间作为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第一车间,聚合资金和项目资源,使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和流通有机地连接起来,有效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形成田间与车间牵手、基地与农户联姻,生产与发展对接的产业格局,展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的良好势态,农产品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经过连续扶持,湖北梅子贡、湖北龙王垭、湖北顺溪豆制品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县为农服务、帮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主力军。目前,已与全县32个村6万户农户形成了“订单”合作关系,签订了购销合同4.5万份,以保护价收购茶叶、稻谷、大豆等“订单”产品280万公斤,为农民直接收入750万元。同时为农民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解决了农民种植技术难、信息难、销售难问题,带动了全县7.6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迎来了科技兴农的春天。借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东风,以现代农业为风向标,在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引进农业新品种,促进种、养、加提档升级。5年来,累计投入科技示范资金568万元,其中实施省科技推广费项目4个,先后选择襄阳市农业科技院、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为推广单位,引进玉米、脱毒马铃薯、小麦、蔬菜等10余个新品种在竹溪县“安家落户”。推广应用了育苗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高效种植技术等20多项新技术,推广良种示范23.2万亩,累计培训农民群众4.8万人次,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智慧保证。建立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生产技术创新,加强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全县农、林、牧、养殖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在全县涌现出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种植能手350余人。
强化管理:合力演奏农业综合开发“大合唱”
竹溪县委、县政府用满腔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强化管理,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充分的保障。
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成立了以分管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局长、项目区乡镇领导为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与县水务、农业、交通等农口部门紧密配合,凝心聚力,合力演奏一曲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合唱”。
为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农发工作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竹溪县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农发工作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发制度体系,做到农发制度上墙,责任明确。先后制定了《竹溪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竹溪县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制管理办法》等,对项目的立项管理、工程建设、资金拨付、项目验收、工程管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建档归类,规范管理。竹溪县把建好农发档案作为农发工作的基石。一是实行“三专”,即专人、专室、专柜管理档案资料。二是规范建档,按照项目前期准备类、立项审批类、项目实施类、竣工验收类、建后管护类、其它资料类等六个类别进行分类、整理档案,实行纸制文档和电子存档双重管理的办法。三是及时收集核对档案资料,确保档案真实完整。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农发办)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