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颌下腺导管结石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口腔科2002年7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颌下腺导管结石9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结石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去除结石。结果 6例结石位于导管口患者直接去除,3例结石位置较深者切开导管口取石。全部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下颌下腺分泌功能正常。结论 颌下腺导管结石易引起反复感染,影响颌下腺的正常功能,需及时治疗。
关键词:颌下腺;导管;结石
颌下腺导管结石是涎石病的一种,发病后颌下腺反复肿胀,常伴有导管内结石,但极易被忽视或误诊,导致疾病不断发作。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7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9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相关资料,均行结石切除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9例,男性6例,女性3例,男性人数占66.7%;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8.7岁。临床症状为反复性颌下肿胀、疼痛,发作5次以上者4例,其余均发作2~4次。全部患者经抗炎治疗未见起效。经临床病理学检查与下颌横断颌片确诊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
1.2诊断标准
(1)颌下间隙肿胀,进食时加重;(2)有压痛感,部分患者在进食期间腺体区域疼痛,并散射至耳颞部;(3)两次用餐时间间隔内,肿胀或疼痛缓解甚至消失;(4)导管口附近可见少量脓液;(5)腺体内出现继发感染;(6)下颌横断颌片发现阳性导管结石。
1.3治疗方法
6例患者结石位于导管口附近,结石体积较大、反复发作、腺体分泌功能尚可。应用根管输送器或钢丝扩开导管口至结石,随后更换较为粗的钢丝加入矿物油,保留5min后设法挤出结石。其余3例结石位于导管后段,第一前磨牙之前。采用弯止血钳沿导管方向从结石下方轻轻夹住结石下部,切开黏膜、导管,暴露结石,并用探针或小挖勺取出。应当注意将切口的长度保留到最小,取出后分层缝合导管切口和黏膜,并置入引流管,保证唾液能够从导管口正常流出。术后给予甲硝唑、维生素C等抗感染,叮嘱患者进行腺体按摩理疗,并大量饮水,必要时可应用催唾剂,保护颌下腺的功能。
1.4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无涎石存在;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仍有涎石;未愈:症状和体征未改善。
2. 结果
全部患者导管取石后临床症状立即减轻,其中7例(77.8%)治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X线片显示无结石存在,下颌下腺分泌功能正常,导管结石未复发。另外2例(22.2%)好转,临床体征缓解,术后就餐期间出现轻微肿胀疼痛,进一步治疗后治愈。
3.讨论
颌下腺导管结石是口腔科的常见疾病,占涎石病的80%以上,显著高于腮腺、舌下腺等部位[2]。引起颌下腺导管结石的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认为与颌下腺导管解剖结构及腺体构造密切相关。颌下腺导管为自下向上走行,从腺体内部顺腺体延长部位进入舌下区,长约5~7cm,管径0.5~1.5mm左右,其中有弯曲,因此唾液容易在导管中淤滞。导管开口位于舌系带旁肉阜处,也是管径最小处,因此该部位极易产生结石。此外,导管开口位于口底部,异物进入后容易在此形成核心,伴随唾液或其它异物的堆积产生结石。本组中6例患者为导管口结石,占66.7%。颌下腺分泌的唾液中富含粘蛋白,其含钙量高出唾液的2倍,极易引起钙盐的沉积。当颌下腺内发生电解质紊乱时,唾液中粘蛋白大量渗出,在导管内不断集聚、滞留,最终形成微结石,阻塞唾液的顺利排出,引起颌下腺阻塞形成涎腺炎。反之,炎症的不断发展,可促进涎腺电解质继续沉积,使阴性的结石逐步钙化,最终形成阳性结石,随着时间的进展,病情反复,小结石会不断汇集形成较大的结石[1]。
导管结石的早期症状以阻塞感为主,一般在进食时下颌肿胀、疼痛,停止进食腺体痛感消失。临床扪诊可触及硬块,并有不同程度压痛感。颌下腺黏膜红肿,严重时会有脓液溢出[3]。对于导管结石的确诊需要借助于常规拍片,并结合临床表现和扪诊结果,注意与舌下腺肿瘤,颌下腺肿瘤及淋巴结炎症的鉴别。导管结石可直接影响颌下腺的工作环境,诱发腺体炎症,破坏腺体的正常功能,因此要及时治疗。在结石去除时,以保护口腔组织为原则,先采取冲洗方式,不能冲出时可进行取石或切除。对于阴性结石可应用催涎排石术,并检查腺体功能。如排石失败、腺体功能受损,腺体炎症反复性发作,可考虑摘除颌下腺[4]。本组中9例患者均为导管阳性结石,去除后7例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腺体功能恢复。其余2例临床症状症状好转,X线片检查仍有涎石存在,进一步治疗后治愈。
参考文献
[1]颌下腺导管结石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中国保健,2009,(19):890~890.
[2]吴大铭,俞创奇.下颌下腺导管内结石位置分布及形态研究:附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02):125~127.
[3]王恒琨,巩艳玲,王仁欣,郑晓涛,陶传义.下颌下腺导管结石72例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10,(5):150~150.
[4] 吴大铭,俞创奇,郑凌燕,恽白.下颌下腺导管异物结石10例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01): 28~29.
关键词:颌下腺;导管;结石
颌下腺导管结石是涎石病的一种,发病后颌下腺反复肿胀,常伴有导管内结石,但极易被忽视或误诊,导致疾病不断发作。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7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9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相关资料,均行结石切除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9例,男性6例,女性3例,男性人数占66.7%;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8.7岁。临床症状为反复性颌下肿胀、疼痛,发作5次以上者4例,其余均发作2~4次。全部患者经抗炎治疗未见起效。经临床病理学检查与下颌横断颌片确诊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
1.2诊断标准
(1)颌下间隙肿胀,进食时加重;(2)有压痛感,部分患者在进食期间腺体区域疼痛,并散射至耳颞部;(3)两次用餐时间间隔内,肿胀或疼痛缓解甚至消失;(4)导管口附近可见少量脓液;(5)腺体内出现继发感染;(6)下颌横断颌片发现阳性导管结石。
1.3治疗方法
6例患者结石位于导管口附近,结石体积较大、反复发作、腺体分泌功能尚可。应用根管输送器或钢丝扩开导管口至结石,随后更换较为粗的钢丝加入矿物油,保留5min后设法挤出结石。其余3例结石位于导管后段,第一前磨牙之前。采用弯止血钳沿导管方向从结石下方轻轻夹住结石下部,切开黏膜、导管,暴露结石,并用探针或小挖勺取出。应当注意将切口的长度保留到最小,取出后分层缝合导管切口和黏膜,并置入引流管,保证唾液能够从导管口正常流出。术后给予甲硝唑、维生素C等抗感染,叮嘱患者进行腺体按摩理疗,并大量饮水,必要时可应用催唾剂,保护颌下腺的功能。
1.4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无涎石存在;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仍有涎石;未愈:症状和体征未改善。
2. 结果
全部患者导管取石后临床症状立即减轻,其中7例(77.8%)治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X线片显示无结石存在,下颌下腺分泌功能正常,导管结石未复发。另外2例(22.2%)好转,临床体征缓解,术后就餐期间出现轻微肿胀疼痛,进一步治疗后治愈。
3.讨论
颌下腺导管结石是口腔科的常见疾病,占涎石病的80%以上,显著高于腮腺、舌下腺等部位[2]。引起颌下腺导管结石的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认为与颌下腺导管解剖结构及腺体构造密切相关。颌下腺导管为自下向上走行,从腺体内部顺腺体延长部位进入舌下区,长约5~7cm,管径0.5~1.5mm左右,其中有弯曲,因此唾液容易在导管中淤滞。导管开口位于舌系带旁肉阜处,也是管径最小处,因此该部位极易产生结石。此外,导管开口位于口底部,异物进入后容易在此形成核心,伴随唾液或其它异物的堆积产生结石。本组中6例患者为导管口结石,占66.7%。颌下腺分泌的唾液中富含粘蛋白,其含钙量高出唾液的2倍,极易引起钙盐的沉积。当颌下腺内发生电解质紊乱时,唾液中粘蛋白大量渗出,在导管内不断集聚、滞留,最终形成微结石,阻塞唾液的顺利排出,引起颌下腺阻塞形成涎腺炎。反之,炎症的不断发展,可促进涎腺电解质继续沉积,使阴性的结石逐步钙化,最终形成阳性结石,随着时间的进展,病情反复,小结石会不断汇集形成较大的结石[1]。
导管结石的早期症状以阻塞感为主,一般在进食时下颌肿胀、疼痛,停止进食腺体痛感消失。临床扪诊可触及硬块,并有不同程度压痛感。颌下腺黏膜红肿,严重时会有脓液溢出[3]。对于导管结石的确诊需要借助于常规拍片,并结合临床表现和扪诊结果,注意与舌下腺肿瘤,颌下腺肿瘤及淋巴结炎症的鉴别。导管结石可直接影响颌下腺的工作环境,诱发腺体炎症,破坏腺体的正常功能,因此要及时治疗。在结石去除时,以保护口腔组织为原则,先采取冲洗方式,不能冲出时可进行取石或切除。对于阴性结石可应用催涎排石术,并检查腺体功能。如排石失败、腺体功能受损,腺体炎症反复性发作,可考虑摘除颌下腺[4]。本组中9例患者均为导管阳性结石,去除后7例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腺体功能恢复。其余2例临床症状症状好转,X线片检查仍有涎石存在,进一步治疗后治愈。
参考文献
[1]颌下腺导管结石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中国保健,2009,(19):890~890.
[2]吴大铭,俞创奇.下颌下腺导管内结石位置分布及形态研究:附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02):125~127.
[3]王恒琨,巩艳玲,王仁欣,郑晓涛,陶传义.下颌下腺导管结石72例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10,(5):150~150.
[4] 吴大铭,俞创奇,郑凌燕,恽白.下颌下腺导管异物结石10例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01):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