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创新(创造)?小学生有没有能力创新(创造)?小学语文教学能不能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梁漱溟先生早就给出了答案。梁先生说:“什么是创造,什么是非创造,其间并无严整的界限。科学家的一个新发明固然是创造,文学家一篇新作品固然是创造,其实一个小学生用心学习手工或造句作文,亦莫非创造。总而言之,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亦莫不可有创造在内。……是不是创造,要看是否用了心;用了心思,便是创造。”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行动,但不是一般的行动,而是有计划、有思考的行动,即“不仅仅是动脑筋就行,还必须付诸行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行动,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实践。”
“有计划、有思考”就是“用心”。用心行动就是实践。这样的实践便是创新(创造)。譬如,小学生的阅读和作文,只要老师用心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生又用心地实践,就是创新(创造)了。
何谓老师用心指导、学生用心实践呢?我向诸位推介我国台湾董霏燕老师“读写整合应用教学”范式,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我能带给学生什么”
董霏燕,台北市内湖区康宁国小设备组长,2006年暑假在东大语教硕士班进修,2008年11月取得硕士学位,2006年荣获台北市教育局阅读推动“阅冠王”奖座得主、团体特优奖,台北市教育局2004-2007年儿童“深耕阅读”好书评选委员,协助建立评选好书阅读教学资讯检索资源库。董老师是康宁国小的体育老师,兼一个班每周两节的综合活动课。在我们看来,体育是董老师的主课,综合活动是董老师的副课,况且每周只有两节,只要上好体育课,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就行了;综合活动只是一带而过。我们想错了!董老师心里想的是“每周只有两节课,我能带给学生什么?”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老师时时思考、追问“我能带给学生什么”、时时葆有“我能带给学生什么”的警觉,那么,他就是一位优秀教师了。每周两节综合活动课“能带给学生什么”呢?董老师辗转反侧,终于一门课程在她脑海中逐渐形成、清晰——读写整合应用教学,推动儿童“深耕阅读”。怎么实施呢?
二、“阅读,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手工书和自传创作,探讨与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
1.建构理论,明确方向
虽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难免盲目,效果可想而知。董老师深思熟虑,拟定七条课程理论,以指导“深耕阅读”的实施。(1)阅读要和生活结合,才会有趣好玩。(2)阅读要和写作结合,才能转化知识。(3)阅读要紧扣生命教育才有感动与撼动。(4)透过读写整合,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5)读写整合能为将来推甄学校资料建立作准备。(6)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7)能让学生有系统地整理国小阶段的成长历程。
2.构思实体,付诸实施
有了理论,必须有一个实体(或称“平台”、“抓手”)来落实,否则,理论就成了空中楼阁。董老师首先对儿童阅读进行整体规划,构建阅读与生命关联的三个维度,即“情绪教育·人际关系”、“人物刻画·关键人物”、“生命历程表·楷模行为”,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实施。
(1)厘清孩子阅读的序,按序推荐阅读材料。董老师认为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有趣好玩”,遵循孩子阅读心理发展的规律。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好动爱玩,就以阅读“图画书”(绘本)为主,如《没有人喜欢我》《蓝月》《点》《菲菲生气了》《20个铜板》。随着识字量增加,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阅读兴趣渐浓,中年级读“桥梁书”(图文并茂),并且从中年级开始进入“人格成长”的关键期,需要典型力量的滋养,读人物传记是“主食”,如《居里夫人传》《爱迪生传》《牛顿传》《富兰克林传》。高年级阅读基本没有文字障碍,注意力也专注起来,阅读“文本书”应该是主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期待被尊重、被认可,期待丰富人生阅历,读优秀“少年小说”成“主食”,如《看不见》《我的傻爸爸》《努努的最后礼物》《草房子》《送报的小孩》《雁阵》《巧克力战争》《生日快乐》《遇见灵熊》《碎瓷片》。
(2)培训“爱心妈妈”(董老师称“爱妈导读·书香志工”),协助老师实施阅读计划。要使孩子爱上阅读,先要让妈妈爱上阅读,营造浓浓的家庭阅读氛围,然后在志愿者妈妈中培训“爱心妈妈”——老师的助手。每周两个单位时间,内容涵盖儿童文学导读、教学活动设计、提问与理答以及秩序管理等。在参与学生阅读指导中,先与“爱心妈妈”交流怎么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课堂上,“爱心妈妈”和学生一起进入课堂听课、和老师一起辅导学生;课后,再与“爱心妈妈”交流、反思——如“我为什么这样提问”“我教给什么阅读方法”“我怎么组织同学讨论”“我怎么指导学生做‘手工书’”——不断提高“爱心妈妈”的辅导水平。老师和“爱心妈妈”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指导学生阅读的任务。
(3)与孩子一起做“手工书”和创作自传,探索生命历程。让学生爱上阅读,如果有什么灵丹妙药的话就是不断地鼓励!鼓励不仅仅是口头的,更重要的是行动,如尊重、珍爱学生的阅读成果,老师做典范。董老师创造性地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构筑实体——做“手工书”和创作自传。?譹?訛“手工书”。董老师说“手工书”相当于我们的“读书笔记本”、“手抄报”,但又有本质不同,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老师对孩子创作(作业、作品)的尊重和珍视。这种尊重和珍视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通过物化的“书”留存下来(老师和学校珍藏,是珍贵的校史);二是有班级集体的(课内)也有个人的(课外)、有老师的(董老师非常重视典范的作用。她说“要学生做‘手工书’,我必须自己先做‘手工书’;要学生写三千字的生命历程故事,我必须先写三万字的生命历程故事”)也有学生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董老师为学生准备了空白“手工书”——像屏风一样折叠的纸片,首尾页用硬纸板,系上彩色绸带——学生的作品既可以贴在纸片上,也可以写(画)在上面。课内的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台湾小学每班不超过32人),用贴的形式完成;课外的以个人为单位,用写(画)的形式完成。?譺?訛创作自传。董老师把创作自传视为“将生命历程作一统整及叙述,让孩子提早拥有‘检讨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之能力”,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三个彼此联系的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阅读生命教育、情绪与人际关系的图画书(绘本),透过图像、色彩,让孩子很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以及自己的情绪与人际关系,为传记写作酝酿构思,设计自己的生命历程表。如“某某生命历程表”:
第二阶段,则先以阅读名人传记为主,在传主提供的典范学习中做读书笔记,包括传主的成长背景、人格特质、成长历程(见生命历程表·年谱)、具体事迹、最受感动的地方和影响我最深的一句话,进而制作自己成长记录照片手工书,为自传创作作准备。
第三阶段,大量阅读有关亲子关系、友谊、情感等少年小说作品(包括影片欣赏,如《弦月之美》《土拨鼠》《生命·生命列车》),让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情绪得到抒解,提供替代性经验,进而省思自己。再指导孩子根据“生命历程表”和成长记录照片手工书等素材写作自传故事,以实现“探索和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透过阅读体验生命,知道存在的价值”之目标。当然,在为自己“立传”的同时,也可以为亲人——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创建生命历程表、写作亲人的故事,不仅练笔,还可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例如,董老师不仅为自己创建了生命历程表,还为她父亲创建了生命历程年谱,以寄托深深的哀思和保存永恒的记忆。
阅读与手工书和自传创作是实现董老师的“阅读要紧扣生命教育才有感动与震动”、“透过读写整合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和“能让学生有系统地整理国小阶段的成长历程”理念的实体(或者说“平台”、“抓手”)。在董老师那里,指导孩子制作手工书和自传创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体。
三、“关注情绪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每天都抬头挺胸,都有尊严”
董老师怀有悲悯的情怀,特别“重视中低程度及弱势家庭学童能力的培养”,秉持“用心当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在“厦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董老师用厦门思明区莲前小学五(1)班的学生实施少年小说《雁阵》的导读,直观诠释她的悲悯情怀和“深耕阅读,体验生命”的教学理念。
《雁阵》(作者:白冰)讲述的是一位残疾少年(“五岁那年,他损伤了声带”)铁虎为了“夺回自己的尊严”,多次与“地区少年摔跤冠军”赵雷“决斗”的感人故事,是对少年进行“情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的经典素材。董老师引导孩子在小说情节展开和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中受到感染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抬头挺胸,都有尊严。
董老师以小组合作学习(6个小组,每组7人一张“作业纸”)的组织形式,以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完成作业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实施导读。第一个层面,理清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内心。如,《雁阵》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画一个人物关系图。铁虎被哪些人、怎样欺负?铁虎为了夺回自己的尊严,与赵雷交了几次手、结果怎样?第二个层面,唤醒自己的体验,与主人公互动。导读过程中,董老师总是不断地唤醒孩子的生活体验,与故事中的人物互动交流,既加深理解又反思自我,感同身受、引领成长。如在生活中,你有被欺负的时候吗?你心里怎么想?你怎么保护自己?当赵雷故意让铁虎,铁虎反而觉得受了更大的侮辱,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经验?假如你是赵雷,会第三次接受铁虎的挑战吗?第三个层面,创作自己的结局,制作“手工书”。董老师一贯坚持“读写合一,提升语文能力”,在《雁阵》导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怎么写”,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如为什么作者要取名为“雁阵”?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故事的结尾是怎样呼应开头的?二是想象拓展,为故事创作“自己的”结局,共同完成“手工书”。
董老师18年的读写整合探索、自传创作仅仅是一个例子,但是一个优秀的例子,同时也是教学创新与实践的生动诠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行动,但不是一般的行动,而是有计划、有思考的行动,即“不仅仅是动脑筋就行,还必须付诸行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行动,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实践。”
“有计划、有思考”就是“用心”。用心行动就是实践。这样的实践便是创新(创造)。譬如,小学生的阅读和作文,只要老师用心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生又用心地实践,就是创新(创造)了。
何谓老师用心指导、学生用心实践呢?我向诸位推介我国台湾董霏燕老师“读写整合应用教学”范式,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我能带给学生什么”
董霏燕,台北市内湖区康宁国小设备组长,2006年暑假在东大语教硕士班进修,2008年11月取得硕士学位,2006年荣获台北市教育局阅读推动“阅冠王”奖座得主、团体特优奖,台北市教育局2004-2007年儿童“深耕阅读”好书评选委员,协助建立评选好书阅读教学资讯检索资源库。董老师是康宁国小的体育老师,兼一个班每周两节的综合活动课。在我们看来,体育是董老师的主课,综合活动是董老师的副课,况且每周只有两节,只要上好体育课,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就行了;综合活动只是一带而过。我们想错了!董老师心里想的是“每周只有两节课,我能带给学生什么?”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老师时时思考、追问“我能带给学生什么”、时时葆有“我能带给学生什么”的警觉,那么,他就是一位优秀教师了。每周两节综合活动课“能带给学生什么”呢?董老师辗转反侧,终于一门课程在她脑海中逐渐形成、清晰——读写整合应用教学,推动儿童“深耕阅读”。怎么实施呢?
二、“阅读,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手工书和自传创作,探讨与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
1.建构理论,明确方向
虽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难免盲目,效果可想而知。董老师深思熟虑,拟定七条课程理论,以指导“深耕阅读”的实施。(1)阅读要和生活结合,才会有趣好玩。(2)阅读要和写作结合,才能转化知识。(3)阅读要紧扣生命教育才有感动与撼动。(4)透过读写整合,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5)读写整合能为将来推甄学校资料建立作准备。(6)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7)能让学生有系统地整理国小阶段的成长历程。
2.构思实体,付诸实施
有了理论,必须有一个实体(或称“平台”、“抓手”)来落实,否则,理论就成了空中楼阁。董老师首先对儿童阅读进行整体规划,构建阅读与生命关联的三个维度,即“情绪教育·人际关系”、“人物刻画·关键人物”、“生命历程表·楷模行为”,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实施。
(1)厘清孩子阅读的序,按序推荐阅读材料。董老师认为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有趣好玩”,遵循孩子阅读心理发展的规律。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好动爱玩,就以阅读“图画书”(绘本)为主,如《没有人喜欢我》《蓝月》《点》《菲菲生气了》《20个铜板》。随着识字量增加,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阅读兴趣渐浓,中年级读“桥梁书”(图文并茂),并且从中年级开始进入“人格成长”的关键期,需要典型力量的滋养,读人物传记是“主食”,如《居里夫人传》《爱迪生传》《牛顿传》《富兰克林传》。高年级阅读基本没有文字障碍,注意力也专注起来,阅读“文本书”应该是主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期待被尊重、被认可,期待丰富人生阅历,读优秀“少年小说”成“主食”,如《看不见》《我的傻爸爸》《努努的最后礼物》《草房子》《送报的小孩》《雁阵》《巧克力战争》《生日快乐》《遇见灵熊》《碎瓷片》。
(2)培训“爱心妈妈”(董老师称“爱妈导读·书香志工”),协助老师实施阅读计划。要使孩子爱上阅读,先要让妈妈爱上阅读,营造浓浓的家庭阅读氛围,然后在志愿者妈妈中培训“爱心妈妈”——老师的助手。每周两个单位时间,内容涵盖儿童文学导读、教学活动设计、提问与理答以及秩序管理等。在参与学生阅读指导中,先与“爱心妈妈”交流怎么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课堂上,“爱心妈妈”和学生一起进入课堂听课、和老师一起辅导学生;课后,再与“爱心妈妈”交流、反思——如“我为什么这样提问”“我教给什么阅读方法”“我怎么组织同学讨论”“我怎么指导学生做‘手工书’”——不断提高“爱心妈妈”的辅导水平。老师和“爱心妈妈”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指导学生阅读的任务。
(3)与孩子一起做“手工书”和创作自传,探索生命历程。让学生爱上阅读,如果有什么灵丹妙药的话就是不断地鼓励!鼓励不仅仅是口头的,更重要的是行动,如尊重、珍爱学生的阅读成果,老师做典范。董老师创造性地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构筑实体——做“手工书”和创作自传。?譹?訛“手工书”。董老师说“手工书”相当于我们的“读书笔记本”、“手抄报”,但又有本质不同,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老师对孩子创作(作业、作品)的尊重和珍视。这种尊重和珍视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通过物化的“书”留存下来(老师和学校珍藏,是珍贵的校史);二是有班级集体的(课内)也有个人的(课外)、有老师的(董老师非常重视典范的作用。她说“要学生做‘手工书’,我必须自己先做‘手工书’;要学生写三千字的生命历程故事,我必须先写三万字的生命历程故事”)也有学生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董老师为学生准备了空白“手工书”——像屏风一样折叠的纸片,首尾页用硬纸板,系上彩色绸带——学生的作品既可以贴在纸片上,也可以写(画)在上面。课内的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台湾小学每班不超过32人),用贴的形式完成;课外的以个人为单位,用写(画)的形式完成。?譺?訛创作自传。董老师把创作自传视为“将生命历程作一统整及叙述,让孩子提早拥有‘检讨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之能力”,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三个彼此联系的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阅读生命教育、情绪与人际关系的图画书(绘本),透过图像、色彩,让孩子很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以及自己的情绪与人际关系,为传记写作酝酿构思,设计自己的生命历程表。如“某某生命历程表”:
第二阶段,则先以阅读名人传记为主,在传主提供的典范学习中做读书笔记,包括传主的成长背景、人格特质、成长历程(见生命历程表·年谱)、具体事迹、最受感动的地方和影响我最深的一句话,进而制作自己成长记录照片手工书,为自传创作作准备。
第三阶段,大量阅读有关亲子关系、友谊、情感等少年小说作品(包括影片欣赏,如《弦月之美》《土拨鼠》《生命·生命列车》),让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情绪得到抒解,提供替代性经验,进而省思自己。再指导孩子根据“生命历程表”和成长记录照片手工书等素材写作自传故事,以实现“探索和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透过阅读体验生命,知道存在的价值”之目标。当然,在为自己“立传”的同时,也可以为亲人——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创建生命历程表、写作亲人的故事,不仅练笔,还可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例如,董老师不仅为自己创建了生命历程表,还为她父亲创建了生命历程年谱,以寄托深深的哀思和保存永恒的记忆。
阅读与手工书和自传创作是实现董老师的“阅读要紧扣生命教育才有感动与震动”、“透过读写整合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开启孩子自我探索生命价值的对话窗口”和“能让学生有系统地整理国小阶段的成长历程”理念的实体(或者说“平台”、“抓手”)。在董老师那里,指导孩子制作手工书和自传创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体。
三、“关注情绪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每天都抬头挺胸,都有尊严”
董老师怀有悲悯的情怀,特别“重视中低程度及弱势家庭学童能力的培养”,秉持“用心当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在“厦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董老师用厦门思明区莲前小学五(1)班的学生实施少年小说《雁阵》的导读,直观诠释她的悲悯情怀和“深耕阅读,体验生命”的教学理念。
《雁阵》(作者:白冰)讲述的是一位残疾少年(“五岁那年,他损伤了声带”)铁虎为了“夺回自己的尊严”,多次与“地区少年摔跤冠军”赵雷“决斗”的感人故事,是对少年进行“情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的经典素材。董老师引导孩子在小说情节展开和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中受到感染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抬头挺胸,都有尊严。
董老师以小组合作学习(6个小组,每组7人一张“作业纸”)的组织形式,以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完成作业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实施导读。第一个层面,理清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内心。如,《雁阵》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画一个人物关系图。铁虎被哪些人、怎样欺负?铁虎为了夺回自己的尊严,与赵雷交了几次手、结果怎样?第二个层面,唤醒自己的体验,与主人公互动。导读过程中,董老师总是不断地唤醒孩子的生活体验,与故事中的人物互动交流,既加深理解又反思自我,感同身受、引领成长。如在生活中,你有被欺负的时候吗?你心里怎么想?你怎么保护自己?当赵雷故意让铁虎,铁虎反而觉得受了更大的侮辱,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经验?假如你是赵雷,会第三次接受铁虎的挑战吗?第三个层面,创作自己的结局,制作“手工书”。董老师一贯坚持“读写合一,提升语文能力”,在《雁阵》导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怎么写”,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如为什么作者要取名为“雁阵”?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故事的结尾是怎样呼应开头的?二是想象拓展,为故事创作“自己的”结局,共同完成“手工书”。
董老师18年的读写整合探索、自传创作仅仅是一个例子,但是一个优秀的例子,同时也是教学创新与实践的生动诠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