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也在发生这变化,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本文从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培养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为我们新时期教学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教育创新应着眼乐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学科渗透为主,专门训练为辅。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创新教育因素,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 历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历史教师要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所以,历史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都要大胆突破,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有创新性,更具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二、 教师应努力营造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就一定先要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教育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和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历史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并用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环境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为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的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創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苏艳荣,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市徐水区张丰学校。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培养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为我们新时期教学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教育创新应着眼乐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学科渗透为主,专门训练为辅。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创新教育因素,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 历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历史教师要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所以,历史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都要大胆突破,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有创新性,更具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二、 教师应努力营造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就一定先要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教育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和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历史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并用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环境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为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的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創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苏艳荣,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市徐水区张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