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自治区,古称“蕃”,简称“藏”。我曾在八年内三入藏区,体悟出行走的三重境界:游、行、修。游是停留于观外在风景,对自然和人文只有最浅层的常识性了解;行是每到一处如当地人一样生活,以他们的眼光来理解和观察他们的一切,进而发现一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世界观,虽有感慨和体悟,但离开这个环境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修就是在行的基础上把所观所悟内化于心,对已习以为常的生存方式和世界观进行反思,并在内心接受为一种坚守的信念乃至信仰,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身体力行。西藏有不少能改变和重塑一个人的地方,巴松错就是这样一处秘境。
绿色的水 人间仙境
巴松错是西藏东部最大的堰塞湖之一,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五十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又名错高,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正如其名,海拔3469米的湖面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四周雪山倒映其中,如诗如画;巴松错又不只是一面湖水,它的周边更如世外桃源一般,让人流连忘返。巍峨雪山高耸入云,雪山上冰川融化形成的山泉高悬山巅,在云雾和山间树丛中时隐时现,山泉汇流而成的飞瀑在岩石上激起飞雾,轻轻弥散开来,又化为山间云雾。瀑布声从天上传来,不远不近、不紧不慢,心也随着瀑布和半山云雾飘逸。山底是安静的河谷,一条弯弯曲曲、时而激流时而安宁、时而汇集时而展开的玉带蜿蜒在谷底。形态各异的青岗树和灌木星罗棋布于平缓的河谷,野花疏密有致地敷在空地,仿佛一位悠闲的神女在一个慵懒午后信手拈来的花艺。头顶不高的云挟着一阵小雨飘来,温凉玉洁的雨滴洒落在身上,像是在和你打招呼一样,又很快地飘过,你完全忘了要躲雨。随着云层的变幻,明亮如洗的阳光偶尔倾泻下来,在河谷和山间形成的画布上掩映出深浅明暗各不相同的流动色调。各色马匹、牦牛和藏香猪穿梭于画布上,都是三五成群,悠然自得。清脆的马蹄声从河谷传来,放眼望去,两匹马正踏水奔向同伴,溅起阵阵水花。淡定悠闲的牦牛总是自顾自吃着草,横过马路时,任凭司机鸣笛,它总是悠闲自在地按自己的节奏慢慢走过,连看也不看一眼。倒是三三两两充满野性的小藏香猪机警无比,时刻和你保持着安全距离。
淳朴乡情 远古本性
继续前行,充满特色的藏式古村落在转过某片灌木或树林后意外浮现在眼前,其中许多房子已静静的躺在那里四百多年,经历了几个世代的更替,与周围的雪山、草甸和马牛羊群浑然天成。其中的错高村紧挨着河谷湿地,一位藏族妇女在湿地边的岩石上洗着衣服,远处的雪山和草甸倒映水中。三五个黝黑调皮的小男孩光着屁股在水边玩耍,见我们过来,慌慌张张地跑上岸抓着衣服往身上一阵乱套。把随身带的零食发给他们,他们露出惊喜和羞赧。藏民邀请去家里坐,一层是牦牛和马栖息的地方,早已知藏居有此特点,亲眼见到仍感慨藏民与家畜的依存关系。沿着用一根木头凿成的梯子来到二楼,立刻感到暖融融的——客厅中央有一个火塘,用三片石头支起锅,既可做饭,也可取暖,下面的柴火还散着余热。主人用热腾腾的酥油茶招呼我们,还拿出来风干的生牛肉,蘸着辣酱,特别好吃。坐了一会儿还要赶路,主人把牛肉打包让我们带走。走得急,手机落下,家里小妹妹找村里人骑着摩托来回2个多小时给送来。天还下着雨,我拉着她的手,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她就笑着,话也不多。这里的人们如这里的自然一样一尘不染,他们的笑容淳朴灿烂,眼神清澈透明,直达心底。说实话,见惯了冷漠间行色匆匆的人们之后,这种眼神是触动心弦的,这种笑容是格外暖心的。他们对自然深怀敬畏,每一座雪山、每一处湖泊,乃至每一棵古树都是神灵的化身,他们从不过度获取,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我们这些陌生的外来客,他们保持着原初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热情、淳朴和真诚,那是久违的人与人相处之道。这不是理性反思后的产物,没有经过所谓现代文明的加工,如同屹立于此的雪山和深山中的古木一样保持着远古留存下来的本色。巴松错,这里的美在仙境美景,也在生活在其中的美好恬静的人们!
与这里的人相比,我们这些“文明人”已走得很远,其中很多已被“文明”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现代文明特别是市场经济造就了高效和物质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浮躁和焦虑。太多的人都把外在的物质财富、地位和名望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越来越单一和标准化,为了便于计量和交换,时间、尊严、信任乃至生命和自由都可以量化为货币化的价格,所有的人被上紧了发条为外在东西不停忙碌着,却少有人真正关心自己的内心,更不用说修行了。
巴松错是一处绝好的心灵秘境。这里的自然和人们都以一种自发和原初的状态存在着,我们要把这里当作一面镜子来反省自己,洗去蒙在心灵上的灰尘,软化可能已经结痂的坚硬的心。也许,今后这里的物质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但希望永不改变的是这里人们内心的安宁和幸福,特别是那种安详中的坚毅和永恒!
绿色的水 人间仙境
巴松错是西藏东部最大的堰塞湖之一,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五十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又名错高,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正如其名,海拔3469米的湖面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四周雪山倒映其中,如诗如画;巴松错又不只是一面湖水,它的周边更如世外桃源一般,让人流连忘返。巍峨雪山高耸入云,雪山上冰川融化形成的山泉高悬山巅,在云雾和山间树丛中时隐时现,山泉汇流而成的飞瀑在岩石上激起飞雾,轻轻弥散开来,又化为山间云雾。瀑布声从天上传来,不远不近、不紧不慢,心也随着瀑布和半山云雾飘逸。山底是安静的河谷,一条弯弯曲曲、时而激流时而安宁、时而汇集时而展开的玉带蜿蜒在谷底。形态各异的青岗树和灌木星罗棋布于平缓的河谷,野花疏密有致地敷在空地,仿佛一位悠闲的神女在一个慵懒午后信手拈来的花艺。头顶不高的云挟着一阵小雨飘来,温凉玉洁的雨滴洒落在身上,像是在和你打招呼一样,又很快地飘过,你完全忘了要躲雨。随着云层的变幻,明亮如洗的阳光偶尔倾泻下来,在河谷和山间形成的画布上掩映出深浅明暗各不相同的流动色调。各色马匹、牦牛和藏香猪穿梭于画布上,都是三五成群,悠然自得。清脆的马蹄声从河谷传来,放眼望去,两匹马正踏水奔向同伴,溅起阵阵水花。淡定悠闲的牦牛总是自顾自吃着草,横过马路时,任凭司机鸣笛,它总是悠闲自在地按自己的节奏慢慢走过,连看也不看一眼。倒是三三两两充满野性的小藏香猪机警无比,时刻和你保持着安全距离。
淳朴乡情 远古本性
继续前行,充满特色的藏式古村落在转过某片灌木或树林后意外浮现在眼前,其中许多房子已静静的躺在那里四百多年,经历了几个世代的更替,与周围的雪山、草甸和马牛羊群浑然天成。其中的错高村紧挨着河谷湿地,一位藏族妇女在湿地边的岩石上洗着衣服,远处的雪山和草甸倒映水中。三五个黝黑调皮的小男孩光着屁股在水边玩耍,见我们过来,慌慌张张地跑上岸抓着衣服往身上一阵乱套。把随身带的零食发给他们,他们露出惊喜和羞赧。藏民邀请去家里坐,一层是牦牛和马栖息的地方,早已知藏居有此特点,亲眼见到仍感慨藏民与家畜的依存关系。沿着用一根木头凿成的梯子来到二楼,立刻感到暖融融的——客厅中央有一个火塘,用三片石头支起锅,既可做饭,也可取暖,下面的柴火还散着余热。主人用热腾腾的酥油茶招呼我们,还拿出来风干的生牛肉,蘸着辣酱,特别好吃。坐了一会儿还要赶路,主人把牛肉打包让我们带走。走得急,手机落下,家里小妹妹找村里人骑着摩托来回2个多小时给送来。天还下着雨,我拉着她的手,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她就笑着,话也不多。这里的人们如这里的自然一样一尘不染,他们的笑容淳朴灿烂,眼神清澈透明,直达心底。说实话,见惯了冷漠间行色匆匆的人们之后,这种眼神是触动心弦的,这种笑容是格外暖心的。他们对自然深怀敬畏,每一座雪山、每一处湖泊,乃至每一棵古树都是神灵的化身,他们从不过度获取,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我们这些陌生的外来客,他们保持着原初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热情、淳朴和真诚,那是久违的人与人相处之道。这不是理性反思后的产物,没有经过所谓现代文明的加工,如同屹立于此的雪山和深山中的古木一样保持着远古留存下来的本色。巴松错,这里的美在仙境美景,也在生活在其中的美好恬静的人们!
与这里的人相比,我们这些“文明人”已走得很远,其中很多已被“文明”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现代文明特别是市场经济造就了高效和物质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浮躁和焦虑。太多的人都把外在的物质财富、地位和名望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越来越单一和标准化,为了便于计量和交换,时间、尊严、信任乃至生命和自由都可以量化为货币化的价格,所有的人被上紧了发条为外在东西不停忙碌着,却少有人真正关心自己的内心,更不用说修行了。
巴松错是一处绝好的心灵秘境。这里的自然和人们都以一种自发和原初的状态存在着,我们要把这里当作一面镜子来反省自己,洗去蒙在心灵上的灰尘,软化可能已经结痂的坚硬的心。也许,今后这里的物质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但希望永不改变的是这里人们内心的安宁和幸福,特别是那种安详中的坚毅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