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名人 开创文旅新模式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改革,文化旅游的概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种在游览过程中捕捉当地文化元素、感受文化内涵、寻求文化享受的游览形式业已成为现代旅游的新风尚。
  在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可观的文化元素不胜枚举。比起凝结着吴文化之魂的苏州园林、太湖风光、昆曲评弹等,姑苏历代才人以及他们背后长久以来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传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更为广阔的可挖掘性。文化名人作为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是最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名片,对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作为苏州古代才子的代表,因其书画冠绝,诗文潇洒,风流倜傥且放浪形骸,留给世人许多津津乐道的轶闻奇谭。他的性情、境遇以及在艺术方面卓绝的造诣,浸润着这座古城,也陶染着世世代代在这里栖居的人们。
  作为一座以唐伯虎艺术生平及明四家书画作品为主题的文化园林,唐寅园是唐寅文化的集中展示基地,于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负责唐寅园整体运营开发的苏州中亚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体平先生表示:去年开始,唐寅园全力打造“中国书法文化体验园林”,让游客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它也是游客在苏州了解吴文化、中国书画文化的必到之处。景区以“画说”、“史话”、“外传”、“礼祭”四大板块立体地向游客演绎才子唐伯虎。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唐寅园积极开展各种旅游文化活动,旨在更好地将园林自身的文化特色通过各种艺术展示平台传达给市民、游客。
  为了更好地传播唐寅文化,发扬当地传统文化艺术,丰富苏州的文化旅游市场,由苏州才子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苏州中亚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寄情唐寅·苏作名家荟萃” 暨苏州工艺名家唐寅文化精品展于2014年8月14至8月16日在苏州市姑苏区解放西路146号唐寅园内成功举办,为期三天。
  此次当代名家工艺精品展先后得到了省、市、区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获得了工艺大师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应邀参加的几位著名工艺大师携各自刻画、表现唐寅相关题材的手工艺珍品参与展出。泥塑大师朱文茜根据唐寅《王蜀宫妓图》为原型创作的明代仕女像是为数不多的以立体形式还原唐寅画作的艺术品。四位身着明代华服的女性云髻高耸,青丝如墨,头饰华冠。互相对语的佳人们正劝酒作乐,青衣女子似手拿酒盏,正让绿衣女子斟酒,而红衣女子已不胜酒力,正摆手欲止,却被青衣女子挡住。其举止状貌活灵活现,一劝一止间惟妙惟肖,神形气韵兼备;缂丝界代表人物陆美英,以唐寅描绘文人雅士夏日品茶的同名佳作《事茗图》为背景,经年累岁缂织而成。开卷但见群山飞瀑,巨石巉岩,山下翠竹高松,山泉蜿蜒流淌。透过缂丝织面,似乎可以谛听水声潺潺,歆嗅茶香淡淡。用缂织来还原名家书画,除了具有秀丽、细致的地方特色之外,尚有质朴浑厚、古意幽幽的风味;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楼国英的一幅张大千仿唐寅仕女图瓷板画中,明丽灵秀的纨扇女子温婉娴静,清雅小巧。衣纹则以淡墨写意法勾勒,运笔轻快简洁。瓷画充分利用材质的特性与器型的结合进行装饰,在质地光润素净的瓷瓶上临摹古画,可谓浑然天成,给原已曼妙无比的陶瓷艺术增添了返璞归真、自然清新的意味;苏绣大师薛金娣用刺绣形式还原的唐寅名画《吹箫仕女图》,乃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赛金奖作品。此作共用丝线近百种,耗时3个月完成。人物面容娟秀,体态轻盈柔美,裙摆及地,衣纹翩翩似弱柳扶风。敷色浓艳鲜明的同时可谓俱俱丝参,劈丝飞针,巧夺天工。金砖世家袁氏堂第五代传人袁中平更是首次将包含四幅唐寅山水画为原型的立式砖雕屏风面向公众展出。
  放眼望去,极为震撼。其山石线条感强烈,方折圆转,气韵盎然。林木、房舍、溪流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杂而不乱,极富韵律与秀润邈远之美感。山水悠悠之境宛若从澄泥细浆中浮现而出,让人有种呼之欲出的错觉。本次参展作品涵盖了苏作工艺的多个领域,均为寄情、致敬唐寅的悉力之作。老师们通过对唐寅作品的二次刻画,用艺术跨界的形式完成了现代艺术家与古代才子的隔空对话,深度体现了苏州艺术文化的延续性、流动性。
  除了众多主题珍品的陈列展示,活动于开幕当天还举行了一次文化微论坛。苏州吴门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家治、苏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科继承、唐寅文化研究者刘洪清等出席论坛活动。各位著名文化界学者妙语频出,引得众人解颐而笑的同时,深入浅出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唐寅形象:他的志在朝野又愤世嫉俗,豪放狂傲又心细如尘,放浪风流又痴情不移。创新互动的论坛形式使观展者可以抛开戏说的误导,更直观、立体地欣赏唐寅相关作品,走近历史上真正的江南第一才子。
  唐寅文化是苏州所独有的。因此,要全面宣传唐伯虎,做好这张城市名片,就必须要用新途径、新方法、新视角。这次以唐寅文化为主题特色的艺术盛会,不仅给专业人士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欣赏机会。“苏州的深厚底蕴有着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依托唐寅、唐寅文化、吴文化,立足现实。让旅游‘融入文化,融入名人’;同时配合传统优势资源,并力打造出主题鲜明的文旅新模式。”苏州中亚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体平先生讲到。“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对原有历史文化人物的发掘和传播,更是对历史人物主题文化的塑造——使历史人物的经济性、文化性、传播性三者达到高度统一的境地,以此来提高整个区域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打造历史文化名人,同时将名人文化融入地方文化,以此来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与繁荣。”
其他文献
我的心始终无法从《后会无期》中的小岛解脱出来,我总是怀念片中的海风,温柔得醉人的夕阳,三面环抱的海水,那条小路的脚印等等,还有漂亮的小蓟草开着紫色的花,爬满礁石的长春藤和爬山虎……“东极岛,你是人间的仙境。太平洋的阳光它最先照耀着你……”这首《东极岛岛歌》勾起了不少旅友对它的神往与痴恋,天是蔚蓝的,海也是蔚蓝的,坐在石头上,静静地想,静静地听,让海风轻轻地吹拂头发,思绪和海风一起飞扬,那辽阔宁静的
期刊
因瓷窑而形成的村落历史  碗窑旧称焦滩,据考古所得瓷片,宋代即已有人在此地定居,清代时,为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据村民口述,为避明末战乱,本以陶瓷业为生的余、巫、江、毕、胡等多姓乡里,自福建省连城县一路结伴内迁,至焦滩,见此地高岭土贮量丰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遂结庐村中,重操旧业,烧窑制瓷,后改称焦滩为碗窑,也称焦滩碗窑。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
期刊
白海鸿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窗,后又成为同事,为画为人我都非常熟悉。他不苟言谈,朴实敦厚,一如其山水画,笔墨厚重,构图厚道。海鸿的画是以陕北为主题的田园山水画,是用自己的语言娓娓讲述家乡陕北的风情故事, 就像用一辆牛车吱呀吱呀载着你缓缓走进他的故里,感受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之一,展现了国人以山水为家园的内在修性。陕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作
期刊
徜徉在不同的城市,如果留心,你有可能发现或一隅或闹市中总有与当地建筑不大一样的另类古建筑,或是形制、或是雕刻、或是建筑材料别具匠心。总之,多少异于当地文化的味道,让你感觉出不同,这多半就是会馆了。  会馆这个词于我们来说其实已不大陌生,都市中林林总总的养生会馆、私家菜会馆乃至一些标榜高端的地产,都很是青睐会馆这两个字眼。那么,会馆到底是什么呢?《汉语大辞典》是这样给出解释的: 旧时同省、同府、同县
期刊
目睹邓日区先生的书画作品,已是数年前的事情。尤其是其山水佳作,流光异彩,至今想起来,仿佛犹置身于天籁般的清凉境地。  艺无止境,人与俱老。经此流年,再次品鉴邓日区先生画作,自然有了别样的感悟。或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理罢,今日佳作自然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其中,最大体会就是画面层次感愈加强烈。因为先生愈加注重墨的运用。尤其浓重则取其苍茫,力透纸背,使山石呈现如斧劈、如刀削、绝壑幽岩之美,笔为
期刊
阳新折子粉产于湖北省阳新县,是深受阳新消费者喜爱的美食之一,其“折子粉制作技艺”入选了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人喜爱阳新折子粉,不仅因为它风味独特,更是因为它脂肪含量较低,维生素B12较为丰富,对预防老年痴呆症、减肥、预防肿瘤等有辅助功效。  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在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国时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间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据当
期刊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和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在这个重要且特别的时段,谨以此文,献给曾为抗战负累重重的中国人民,并向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中国老兵,向捍卫正义与和平远赴重洋的美国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的子孙永远记着这段湮没许久的历史。  记忆  一群中国民间人士历时数年去寻找阵亡于高黎贡山的美军军官梅姆瑞的故事,搅动了太平洋两岸沉寂已久的二战中缅印战场的人和事,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两万多张照
期刊
文德路过去属广州市东山区,明清时称府学东街,1918年扩建为马路,是一条有悠久历史,集中了古玩字画商铺的老街道,北起中山四路,向南贯穿文明路、万福路接文德南路到珠江边上。  上世纪60年代, 广州11路公交车市内总站曾设在这条路上。记忆中的文德路,虽紧挨广州市最繁华热闹的街区之一 —— 中山五路和永汉路(现今北京路)交汇地带,那时却还显得比较安静,不像现在。它的北段,马路西侧一边有省中山图书馆北馆
期刊
位于苏州相城阳澄湖西岸的“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黄土,自明代永乐年间为皇帝焙烧御用的皇宫建设用砖,后人称它为“御窑金砖”。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的皇帝和大臣叩拜天地时,他们的脚下所踩的就是一方又一方产自苏州陆慕的“御窑金砖”。  “金砖”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与昆曲和苏州园林建筑一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繁琐和精细的工艺,是苏州艺人的智慧结晶,也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韵味的一种典型。
期刊
这是一部以牺牲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白丁香为原型创作的现代越剧。照片上这位清秀的女子,叫“丁香”,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教会女校教师。  1932年,身怀有孕的她怀着对亲人、对学生的爱,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在复兴社干事吴卫国已怀疑其身份的情况下,仍坚持接收了一份重要情报,因此暴露被捕。在审讯室,丁香巧妙运用摩斯电码将密报传给在场的书记、同为我党地下工作者的老张,然而吴卫国对老张的身份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