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我国法律关于信用卡诈骗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是信用卡诈骗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漏洞,本文通过我国刑法规定阐述了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关键词 刑法 信用卡 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等方法,使其信用卡交易地位相对的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或持续陷于认识错误,因而自动地向行为人或其指定的第三人交付数额较大的资金或财物,从而主要侵犯了信用卡结算秩序并同时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触犯刑法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一、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认定
  所谓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包括行为人盗窃信用卡后自己使用的,也包括行为人交给别人使用的,这种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主要有以下二种观点:一是认定为盗窃罪;二是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认定为盗窃罪的理由如下:信用卡是一种支付凭证,凭信用卡可以获取财物或消费服务,盗窃信用卡也就间接占有了他人财物,虽然还需通过后续行为才能真正占有,如行为人冒用持卡人的签名等行为,但是这种过程实际是盗窃犯罪的继续,是实现盗窃犯罪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此刑法第196条认定为盗窃罪。
  但是在刑法中又规定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是一种直接的非法侵占行为,而信用卡诈骗罪是利用信用卡间接的非法侵占行为,只有信用卡并不能直接的得到信用卡中的财物,它只是一个信用凭证,如果盗窃人没有使用信用卡,则合法持卡人的财产所有权就不会受到侵犯,盗窃数目也无法认定。
  另外,从“盗窃并使用的”刑法表述,立法上强调的是盗窃行为与使用行为属于行为人一体才合乎此款规定,盗窃信用卡行为人不仅有盗窃行为还要有进一步的使用行为,盗窃只是提供了一种冒用行为。所以认定为盗窃罪是不合适的,不能完全反映行为整体,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从整体上看是一个采用非法手段占有他人财产的过程,是由盗窃取得他人的信用卡和冒用他人信用卡两部分组成。无论是其中的盗窃行为还是诈骗行为,都属于财产性犯罪,非法取得他人的财产是该类犯罪的重点特征。在该行为的两部分组成中,真正取得财产的是由于冒用行为,而不是盗窃,盗窃行为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定盗窃罪不能完全地反映行为人取得财产的冒用行为,所以建议定为信用卡诈骗罪较为合适。
  二、骗领信用卡并透支使用行为的认定
  “骗领信用卡并透支使用”是指行为人在办理信用卡申领手续时,采取伪造的虚假身份证件、提供虚假的资信证明材料或冒用他人名义,在信用卡申请表等契约性文件上不如实填写等方法从发卡银行骗取信用卡,然后进行透支、消费的行为。
  对于骗领信用卡并透支使用行为认定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一)骗领信用卡并透支使用的行为是信用卡诈骗罪。
  骗领信用卡并透支使用的行为是惡意透支的一种方式,可以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应采取提供假证明、假身份证的欺骗方法办理信用卡,然后故意进行透支行为,其行为本身很明显的是恶意透支,所以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针对这一种观点,依现行刑法的规定,骗领信用卡透支使用不能认定为“恶意透支”,因此也不能依此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依刑法规定恶意透支指的是行为人为合法持卡人而进行的透支、消费行为,骗领信用卡的持卡人虽然在形式上是合法的持卡人,但实质上不是真实的、合法的持卡人。其次,刑法规定恶意透支以银行对其透支后的“催还不还”为恶意的要件,对于骗领信用卡的持卡人来说,由于申请办卡时的虚假资料,造成银行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催收,当然也无法满足恶意透支中这一重要的构成要件,不能认定为属于恶意透支,因此也不能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二)骗领信用卡并透支使用的行为应属于诈骗罪。
  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中规定的几种行为特征,也不符合恶意透支的主体要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属于诈骗罪。
  针对这种观点,从罪刑法定原则看,目前认定诈骗罪的分析是合适的,但是从罪刑相适应的角度看,罪刑又过轻。因为合法持卡人恶意透支的,刑法以信用卡诈骗罪处理;骗领信用卡后透支使用的与前者相比较,性质更为恶劣,如果仅以诈骗罪处理,显然二者有失平衡。简单的把骗领信用卡并透支使用认定为诈骗罪,并不合适。骗领信用卡并透支使用的情形,其实从行为性质、基本特征、使用手段等方面来看,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诈骗行为很相似,在主观故意、侵害客体方面也一致,所以基于此建议将此行为归入信用卡诈骗罪中,并单独列举为其中的一种行为。
  三、用他人遗忘的信用卡取款行为的认定
  信用卡作为一种金融凭证,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它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它的被使用性,所以持有人占有信用卡并不意味着已占有了卡中的经济利益,只有实施下列非法行为才能使信用卡的经济利益发生改变,如冒用合法身份提取现金或支付、修改密码后提取现金或消费等行为。用他人遗忘的信用卡取款的行为的认定有二钟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侵占罪;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是盗窃罪。
  我国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的典型特征是“变非法持有为合法有”,行为人已合法持有他人财物是构成侵占罪的前提,所以用他人遗忘的信用卡取款的行为不符合该特征,不应属于侵占罪。
  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的秘密盗窃公私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秘密盗窃是指行为人采用不使财物所有人发觉的方法占有他人财物。而用他人遗失卡取款是通过捡拾的行为占有该卡,不具有秘密性,此行为也不属于盗窃罪。
  信用卡是银行或金融专营机构发给持卡人,在约定的银行或商场支取现金、购买货物或支付费用的一种信用凭证。根据信用卡的性质,在发卡银行、授权持卡人、特约第三人之间存在一种事先约定,只有该授权持卡人才能合法使用。如因为非法更改密码、非法冒用他人名义取款,通过欺骗行为使银行基于错误认识而支付现金,且数额较大的,应属于刑法第196条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符合实施诈骗、数额较大的构成要件,所以使用他人遗忘的信用卡属于信用卡诈骗罪。
  如果同时捡到了信用卡及密码,在自动柜员机上提款,这种行为虽然属于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但并不存在自动柜员机或付款人被骗的问题,因为信用卡和密码都是真实的,付款人的行为是正当的履行业务职责。这种损失由信用卡真实持有人承担,而其之所以遭受损失及承担损失,主要是由于自己丢失了信用卡和密码,使捡到者完全获取了信用卡的真实使用权。如果拾到者拒不交出非法占有的卡内金额的,在法律上以侵占他人的遗忘物的性质论定为侵占罪。在这里,还要严格区分遗忘物和遗失物的不同,遗忘物实质上是遗忘人在特定的地方丢失的,知道物品可能是遗忘于何处,通过一定的找寻措施能够迅速找到的。如办公地、住宅内、出租车等特定场所。如果行为人是在以上特定场所之外的公共场所捡到了他人的信用卡,属于捡到他人的遗失物,对于侵占他人遗忘物的,可以依法追究侵占罪的刑事责任;对于侵占他人遗失物的,不能认定为犯罪,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以不当得利处理。
  四、恶意透支行为的认定
  透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其中善意透支根据透支后的行为又分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和不当的善意透支。 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是指持卡人完全遵循银行信用卡章程和双方约定,在规定的期限内、额度内行使持卡人应有的透支权,并且能够如期归还的透支行为。不当的善意透支是指持卡人违反了银行信用卡章程和双方约定,在超过规定的期限内或者规定的额度内进行的透支活动,但经发卡银行的催收后及时归还的。它虽然违反了约定,但是在行为结果上不是故意侵犯或占有他人的财产,所以属于善意透支。《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各发卡银行允许持卡人透支限额信用卡金卡为一万元,普通卡为五千元,期限为60天。《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准贷记卡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如透支额在规定的限额内,但超期透支,且经发卡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经催收后行为人归还的期限为3个月。
  在银行实践操作中,由于持卡人与银行之间在签约时,已被明确告之可透支的最高限额和最长期限,持卡人应完全按约定行使权利,而不应故意违反规定,即在主观原因之外违反规定,且经催收后仍不归还的,具有主观恶意性与非法占有性。银行规定的透支期限为60天,且规定的催收期限为3个月,规定的时间长度足够持卡人归还透支额。由于这些规定也使恶意透支人有足够的时间躲避责任,所以此规定既增加了银行风险,又给公安侦查工作带来了难度,在此建议银行缩短催收期限。减小发生恶意透支的可能性,降低信用卡诈骗罪的发生率。
  通过上面对信用卡欺诈犯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信用卡欺诈行为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法律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关于信用卡诈骗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是信用卡诈骗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漏洞,因此,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作富主编.刑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赵秉志,许成磊.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问题研究.中国学习动力网,2006.
  [3]信用卡诈骗犯罪及其对策.论文直通车,2006.
  [4]刘远.信用卡诈骗罪理论探讨[J].中华文章,2006.
  [5]白伟江.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教育学习网,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  关键词 学习动机 课堂结构 创造性思维 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内容中又含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班级民工子弟较多、礼仪素质较低这一现状,在班集体建设中进行了普及“雅容四礼”知识、创设“四礼和谐”环境、树立“师长四礼”榜样、组织“雅容四礼”活动等教育策略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生礼仪素质。  关键词“雅容四礼” 教育 策略    一、普及“雅容四礼”知识  必备的礼仪知识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一)熟记“雅容四礼”。 要求学生能背诵熟记每一条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雅容四礼”在
期刊
摘 要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说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就是这样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但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 “满堂灌”式教学、机械式的问答显得空洞无物,达不到有效教学的要求。本文尝试从课堂提问出发,探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提问 提高 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史蒂文斯(
期刊
摘 要 精巧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提问,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自主 探究 合作学习    一、精巧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期刊
摘 要 历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亲身实践者,教师们亲身经历了角色的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对学生学习知识进行引导的领路人,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出来,以教育和研究的眼光重新看待学生教育行为活动。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角色转变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自1999年实行以来,此项
期刊
摘 要 学困生的存在是目前普通初中办学中最头疼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也越来越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能力与自信的发展却越来越差,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这种状况令所有教师担忧。  关键词 初中 数学教学 学困生 转化    一、学习困难生的内涵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导致数学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无法继续下一个阶段数学学习的学
期刊
摘 要 现如今,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处于一个徘徊不前甚至是大幅度下滑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联系当前的教学改革,从任课教师加强自身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对古代汉语教学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古代汉语 教学质量 现状分析 改革    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古代汉语素有“第二外语”、“文科中的理科”、“老古董”等称谓。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家与法人或自然人国际商业交易的增多以及跨国法律纠纷的大量出现,国家豁免问题的争议日趋增多,限制国家豁免理论和豁免放弃问题也成为国家与个人商业交易中法律文件商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商业合同中,要求作为合同一方主体的国家放弃其在合同下可能享有的国家豁免,对于保证合同双方在争议解决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国家豁免 国际商业交易 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 豁免权
期刊
摘 要 由于同声传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在同传过程中口译时间的紧迫性和译语生成的连续性对译员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这就对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试从同传的认知负荷模型入手,探析“顺译法”这一口译技巧对时间和精力双重压力下同声传译开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同声传译 同传认知负荷模型 顺译法    一、引言  同声传译指的是几乎同步地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把源语(sour
期刊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四种途径:即在观察中发现,在猜想中验证,在操作中触摸,在评价中提升。  关键词 探究性 发现 验证 触摸 提升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少,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准备充分的学习资源,还要随时观察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他们的学法和方法进行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