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情感课堂,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若干年前就有过这个提法,并给它下过一个定义,在这里我不妨转述一下:“语文情感课堂,就是以情感为契机、动力和手段,来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指教材情感(作者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内化,使认知活动处于积极、和谐、主动的状态之中,促进和推动认知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这个定义来看,情感课堂无疑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然而,这个理论是在旧课程背景下提出来的,这其中必然受到旧课程的制约,所以这种课堂形式并没有被广泛使用。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则让情感课堂有了这么一个冲破桎梏的良机,让它有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在新课程背景下,采用情感课堂的形式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能让语文课堂插上人文精神的翅膀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工具性,而工具是不需要感情的,因此,语文课堂不需要带有过多的情感。而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就打碎了制约情感课堂发展的枷锁。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情感去陶冶、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稚嫩的心灵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为培养一个“人”服务。
二、情感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情感课堂则是要调动起学生的一切情感因子,让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投入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人生的种种喜怒哀乐,学生难道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吗?请大家设想一下,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回忆起中学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曾经在语文课堂上欢笑过、悲伤过,成功过、失败过,得意过、失望过……作为语文老师,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成就感啊!人生的种种情感浓缩于课堂,这就是情感课堂,这就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堂。
三、情感课堂能提升学生的情商,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坚强
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孩子,从小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成长,有两个明显的弱点:首先是认为一切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接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爱心安理得,缺乏感恩之心;其次是这些孩子从小长在温室里,没经历过风雨,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便精神沮丧、不知所措。以传统的说教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极强。而我认为语文情感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艰苦,学会坚强;付出关爱,学会感恩。语文情感课堂能让课堂变成一个虚拟的社会,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经历挫折,经历失败,从而提升学生的情商。
四、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情感舞台
我国历来都讲究“为人师表”,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严肃,要有庄重的仪态。从正面来讲,这有助于维护“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但从负面来讲,这又有悖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求知特征。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教师就应该担任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并且要把全体学生都拉入到这场演出中去,要把课本当成剧本,把教室当成舞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入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入情。
比如我教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时,我开始要求学生,要带着悲伤的感情来读,要读出眼泪来。然而,学生们读出的却只有笑声,没有伤感。我叫学生们静下来,给他们示范朗读。在朗读时,我打开了情感的闸门,让情感的波涛随着诗中的文字汹涌澎湃。刚读到第二段,眼泪已簌簌地流了下来,读到第三段,我已泣不成声。学生都惊呆了:这就是诗歌的力量?震撼之余,学生们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短短的一首诗,会让平时那么坚强的老师流下了眼泪?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接下去,我就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我幼年时父母由于工作关系长期两地分居,相隔数千里,我从小跟着爸爸生活,我是在思念母亲的泪光中度过童年的;长大后,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早早地撒手人寰,我欲哭无泪。这首诗正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敏感、最柔弱的地方。然后,我又娓娓地讲述了我童年时和母亲一起画的一幅画,和母亲一起栽种在老家后院的柳树,回忆起母亲的笑容、母亲别儿的泪水……我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如果写进诗里,就和《乡愁》中的邮票、船票一样,都可成为诗歌的意象——诗的情感符号。大家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感情,就理解了这首诗。当然,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老师的更深沉、更博大,那就是祖国之爱、民族之情。在临下课前,学生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时,我分明地看到他们的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想,这堂课达到目的了,学生们是不会忘记这一课的,而且,他们受到了最真挚的感情熏陶,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教师首先入情,把课堂当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情感舞台,引导学生走进了情感的世界,教师的眼泪成了最锋利的武器。
以上仅仅是一堂课的例子,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我想,当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真情的时候,语文还会学不好吗?
五、课堂情境的创设重“情”不重“境”
课堂情境的创设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有许多语文教师,把情境创设当成一种噱头,为了达到所谓的“创新”的目的,为“情境”而“情境”。许多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材料、道具,去创设情境,去追求舞台化的效果,而忽视了课堂情感的铺设,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我上文也说到了要把课堂当成舞台,但我强调的是教师学生要拓展思路、放开胆量地去实践、去表现,并不是说要把课堂设置成舞台的形式。在这里,我要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就是: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重“情”不重“境”。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情境创设并不需要太复杂:可以是一样小道具,可以是一张旧照片,可以是一幅图画,可以是几句小诗,可以是一段音乐,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只要这些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在思索之余触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这就是合适的课堂情境,因为我们创设课堂情境的目的就是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形成一个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这一点上,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比如,他在讲授《〈论语〉六则》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学生稍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段导语既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对学习本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之光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这个情境导语,简简单单,但是却成功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联系到我本人的教学实践,重“情”不重“境”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我曾做出过许多尝试,也有许多自以为成功的实例。比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首先展示的是我父亲和我的一些生活照片,这些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类似的情形曾出现于每个学生的身上,这自然能引起学生心弦的共振,这为下面理解文章的“父子情深”的主旨定下了一个很好的感情基调。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
“英雄,你是什么时候踏上征程的?有人说,你是在晨曦微明时与家人挥手道别也有人说,你是在夜深人静时背起行囊默默上路有人说,你是在春花烂漫时挥鞭起程也有人说,你是在瑟瑟西风中 骑着瘦马独自前行……英雄,你将怎样在我们的心里铭刻你的名字?用你探索南极的脚步用你开拓荒岛的双手用你攀登珠穆朗玛的勇气还是用你思索日升日落的智慧?英雄啊,前途遥遥你将怎样归来是用鲜花、奖章铺满你回家的路是用满身疲惫、一脸沧桑诠释你一路的艰辛还是用一捧骨灰、一本日记给我们留下永恒的故事但是,斗转星移、海枯石烂当历史的尘埃被清风拂净我们分明能在你的墓志铭上看见四个大字:英雄无悔!”
这首小诗,不仅很好地概括了该单元课文的内容,而且,该诗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六、教师应把学生的情感导向深层次,以情感来激发学生专题探究的兴趣,并以此来拓宽写作资源
近几年,我们初中生为应付中考,过分强调主课意识,对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各科只是涉猎极少。我们且不谈这种情形对学生成长的负面作用,对于语文学科,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语文教学离不开各科知识的积累。新课标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即以语文学科为主,进行跨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作文教学,和其他学科联系就更加紧密。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作文思想贫乏、内容空洞,然而,其实解决的办法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多多结合。事实上,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哪里没有扣人心弦的动人旋律,哪里没有激动人心的智慧火花,哪里没有万古流芳的传奇故事,这难道是同学之间铅笔橡皮等琐碎小事所能企及的写作的素材吗?在这里,我要提出的第三个观点就是:情感课堂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情感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情感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感动和愤慨之余、在欢笑和哀伤之余,引发他们进行专题探索与研究的兴趣。通过专题性的探索研究,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促进他们思想的成熟;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法很简单。因为情感课堂已经使学生被文中的人物或故事所感动,已经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指导一下探究的方法,引导一下探究的方向,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一下合作小组,最后再把学生探究的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整个班级共享的资源。
以上这一做法我已实施了好几年,已品尝到了它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近几年来,我的学生作文里已很少出现那些诸如妈妈背我上医院、同学帮我改错误之类的旧面孔,取而代之的是包罗万象的专题探究成果。比如同样以《选择》为话题,喜欢探究古代历史的同学写的是屈原该不该投江、项羽该不该自刎,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目送飞鸿、眉凝长空,这种燃烧,是将生命送上祭坛的庄严,这份庄严,是风雪中凝固的火焰。山鹰在雪山之巅折翅,但谁也不能阻止这种精神继续腾飞……”而喜欢体育的学生则把目光投向了拳王阿里,他写道:“如果他只是个拳手,哪怕是最令对手畏惧的拳击天才,穆罕默德·阿里也不会像他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传奇。18岁即获得第十七届奥运会81公斤级金牌远非他给我们的最大震撼。阿里憎恶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不愿沿用奴隶主的姓氏,并愤怒地将奥运金牌扔进了俄亥俄河。他还拒绝美国陆军的征召,推动了上世纪60年代的反战浪潮。和平与团结,始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诉求。”又如同样以《感动》为话题,喜欢音乐的学生把《二泉映月》演绎成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喜欢古诗的学生让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过程成为一个永恒的传说。
在初中语文情感课堂的实践探索这条路上,我已行了几年,这其中,有过喜悦,也有过迷惘,但是我还将继续走下去,因为我深信,天道酬勤,只要我认准前方的道路正确,我必将会有所收获。同时,我想,语文教学也需要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实践探索的人,我甘愿成为闯荡荆棘的人。
鲍风云,教师,现居浙江余姚。
一、能让语文课堂插上人文精神的翅膀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工具性,而工具是不需要感情的,因此,语文课堂不需要带有过多的情感。而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就打碎了制约情感课堂发展的枷锁。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情感去陶冶、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稚嫩的心灵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为培养一个“人”服务。
二、情感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情感课堂则是要调动起学生的一切情感因子,让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投入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人生的种种喜怒哀乐,学生难道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吗?请大家设想一下,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回忆起中学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曾经在语文课堂上欢笑过、悲伤过,成功过、失败过,得意过、失望过……作为语文老师,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成就感啊!人生的种种情感浓缩于课堂,这就是情感课堂,这就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堂。
三、情感课堂能提升学生的情商,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坚强
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孩子,从小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成长,有两个明显的弱点:首先是认为一切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接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爱心安理得,缺乏感恩之心;其次是这些孩子从小长在温室里,没经历过风雨,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便精神沮丧、不知所措。以传统的说教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极强。而我认为语文情感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艰苦,学会坚强;付出关爱,学会感恩。语文情感课堂能让课堂变成一个虚拟的社会,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经历挫折,经历失败,从而提升学生的情商。
四、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情感舞台
我国历来都讲究“为人师表”,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严肃,要有庄重的仪态。从正面来讲,这有助于维护“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但从负面来讲,这又有悖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求知特征。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教师就应该担任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并且要把全体学生都拉入到这场演出中去,要把课本当成剧本,把教室当成舞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入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入情。
比如我教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时,我开始要求学生,要带着悲伤的感情来读,要读出眼泪来。然而,学生们读出的却只有笑声,没有伤感。我叫学生们静下来,给他们示范朗读。在朗读时,我打开了情感的闸门,让情感的波涛随着诗中的文字汹涌澎湃。刚读到第二段,眼泪已簌簌地流了下来,读到第三段,我已泣不成声。学生都惊呆了:这就是诗歌的力量?震撼之余,学生们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短短的一首诗,会让平时那么坚强的老师流下了眼泪?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接下去,我就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我幼年时父母由于工作关系长期两地分居,相隔数千里,我从小跟着爸爸生活,我是在思念母亲的泪光中度过童年的;长大后,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早早地撒手人寰,我欲哭无泪。这首诗正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敏感、最柔弱的地方。然后,我又娓娓地讲述了我童年时和母亲一起画的一幅画,和母亲一起栽种在老家后院的柳树,回忆起母亲的笑容、母亲别儿的泪水……我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如果写进诗里,就和《乡愁》中的邮票、船票一样,都可成为诗歌的意象——诗的情感符号。大家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感情,就理解了这首诗。当然,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老师的更深沉、更博大,那就是祖国之爱、民族之情。在临下课前,学生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时,我分明地看到他们的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想,这堂课达到目的了,学生们是不会忘记这一课的,而且,他们受到了最真挚的感情熏陶,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教师首先入情,把课堂当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情感舞台,引导学生走进了情感的世界,教师的眼泪成了最锋利的武器。
以上仅仅是一堂课的例子,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我想,当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真情的时候,语文还会学不好吗?
五、课堂情境的创设重“情”不重“境”
课堂情境的创设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有许多语文教师,把情境创设当成一种噱头,为了达到所谓的“创新”的目的,为“情境”而“情境”。许多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材料、道具,去创设情境,去追求舞台化的效果,而忽视了课堂情感的铺设,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我上文也说到了要把课堂当成舞台,但我强调的是教师学生要拓展思路、放开胆量地去实践、去表现,并不是说要把课堂设置成舞台的形式。在这里,我要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就是: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重“情”不重“境”。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情境创设并不需要太复杂:可以是一样小道具,可以是一张旧照片,可以是一幅图画,可以是几句小诗,可以是一段音乐,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只要这些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在思索之余触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这就是合适的课堂情境,因为我们创设课堂情境的目的就是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形成一个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这一点上,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比如,他在讲授《〈论语〉六则》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学生稍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段导语既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对学习本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之光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这个情境导语,简简单单,但是却成功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联系到我本人的教学实践,重“情”不重“境”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我曾做出过许多尝试,也有许多自以为成功的实例。比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首先展示的是我父亲和我的一些生活照片,这些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类似的情形曾出现于每个学生的身上,这自然能引起学生心弦的共振,这为下面理解文章的“父子情深”的主旨定下了一个很好的感情基调。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
“英雄,你是什么时候踏上征程的?有人说,你是在晨曦微明时与家人挥手道别也有人说,你是在夜深人静时背起行囊默默上路有人说,你是在春花烂漫时挥鞭起程也有人说,你是在瑟瑟西风中 骑着瘦马独自前行……英雄,你将怎样在我们的心里铭刻你的名字?用你探索南极的脚步用你开拓荒岛的双手用你攀登珠穆朗玛的勇气还是用你思索日升日落的智慧?英雄啊,前途遥遥你将怎样归来是用鲜花、奖章铺满你回家的路是用满身疲惫、一脸沧桑诠释你一路的艰辛还是用一捧骨灰、一本日记给我们留下永恒的故事但是,斗转星移、海枯石烂当历史的尘埃被清风拂净我们分明能在你的墓志铭上看见四个大字:英雄无悔!”
这首小诗,不仅很好地概括了该单元课文的内容,而且,该诗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六、教师应把学生的情感导向深层次,以情感来激发学生专题探究的兴趣,并以此来拓宽写作资源
近几年,我们初中生为应付中考,过分强调主课意识,对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各科只是涉猎极少。我们且不谈这种情形对学生成长的负面作用,对于语文学科,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语文教学离不开各科知识的积累。新课标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即以语文学科为主,进行跨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作文教学,和其他学科联系就更加紧密。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作文思想贫乏、内容空洞,然而,其实解决的办法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多多结合。事实上,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哪里没有扣人心弦的动人旋律,哪里没有激动人心的智慧火花,哪里没有万古流芳的传奇故事,这难道是同学之间铅笔橡皮等琐碎小事所能企及的写作的素材吗?在这里,我要提出的第三个观点就是:情感课堂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情感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情感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感动和愤慨之余、在欢笑和哀伤之余,引发他们进行专题探索与研究的兴趣。通过专题性的探索研究,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促进他们思想的成熟;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法很简单。因为情感课堂已经使学生被文中的人物或故事所感动,已经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指导一下探究的方法,引导一下探究的方向,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一下合作小组,最后再把学生探究的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整个班级共享的资源。
以上这一做法我已实施了好几年,已品尝到了它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近几年来,我的学生作文里已很少出现那些诸如妈妈背我上医院、同学帮我改错误之类的旧面孔,取而代之的是包罗万象的专题探究成果。比如同样以《选择》为话题,喜欢探究古代历史的同学写的是屈原该不该投江、项羽该不该自刎,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目送飞鸿、眉凝长空,这种燃烧,是将生命送上祭坛的庄严,这份庄严,是风雪中凝固的火焰。山鹰在雪山之巅折翅,但谁也不能阻止这种精神继续腾飞……”而喜欢体育的学生则把目光投向了拳王阿里,他写道:“如果他只是个拳手,哪怕是最令对手畏惧的拳击天才,穆罕默德·阿里也不会像他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传奇。18岁即获得第十七届奥运会81公斤级金牌远非他给我们的最大震撼。阿里憎恶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不愿沿用奴隶主的姓氏,并愤怒地将奥运金牌扔进了俄亥俄河。他还拒绝美国陆军的征召,推动了上世纪60年代的反战浪潮。和平与团结,始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诉求。”又如同样以《感动》为话题,喜欢音乐的学生把《二泉映月》演绎成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喜欢古诗的学生让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过程成为一个永恒的传说。
在初中语文情感课堂的实践探索这条路上,我已行了几年,这其中,有过喜悦,也有过迷惘,但是我还将继续走下去,因为我深信,天道酬勤,只要我认准前方的道路正确,我必将会有所收获。同时,我想,语文教学也需要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实践探索的人,我甘愿成为闯荡荆棘的人。
鲍风云,教师,现居浙江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