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作文教学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做法在妨碍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那就是所谓的“标准化模式”。写作教学中受这“模式”的限制,结果是写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看的人也毫无热情。这样的情形下,作文的教学成效可想而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准确、鲜明、生动而富有个性的文风,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成效呢?
一、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
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写作技巧的讲授:审题、立意、取材、结构安排等方面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以范文指导写作。更有甚者,甚至设计一些套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结果常常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四平八稳,考试平均分较高,但总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每年的毕业考试中都出现了不少“做”出来的“假作文”,都有着公式化的开头和结尾,所写的人和事是从别人的文章中“借鉴”来的,不仅材料是“借”的,连感受也是“借”的。雷同的选材,雷同的情感,在创新教育的呼声已响彻大江南北的今天,如此千篇一律的“假文章”是该让我们欣喜,还是更感到悲哀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就是作者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有所思,有所感,并有一定情感倾向的心理活动。作文教学中,强调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必须重视这种感受能力(情动)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要比写出“观察的结果”难得多,多引导他们感悟周围这个世界和体验自我的成长变化,观察、感受、思考,以丰富其精神、思想以及情感,不至于写作时望“纸”兴叹,无事可忆,无话可说。这是前提,也是关键。一个思想情感贫乏的人,是很难写得好作文的。而相反,一个充满热情,思想丰富的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技巧训练,只要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东西。初中生在小学基础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等都处于不稳定时期,这个时候,人生体验最丰富。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多引导他们感悟周围这个世界和体验自我的成长变化,让他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情感得以释放,潜能得以激发。
二、引导学生追求真诚与自然,不必刻意强化立意
有人说:“作文按实际情况写,就是立意不高。”其实不然。那种胡编乱造出来的“高立意”的作文是虚伪的,不诚实的。文章只要不诚实,就会让人觉得讨厌。学生有天真的个性,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表达自己,他们没有必要伪装,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厚的“人格面具”。写作中如果受所谓的“标准化模式”的限制,是难以得心应手地表达的。
学生作文时,常有这种情况:学生在写作时总会为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人或事而犯愁,无奈之际常会在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后面硬装上某种思想意义;或是本来已在叙述中体现了某种思想意义,怕别人不明白,硬要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个尾巴,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如,写一个人,硬要加上“她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记家乡的话就会有“从家乡的变化中看到祖国在腾飞”;记事的话往往会有“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某个道理”等。这样硬装上去的思想硬块,总会让人觉得别扭,不自然。而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却予以高评价,这就使这种“不自然”习惯成为自然,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孩子们的天真被扼杀,他们的感官在真正生动有特点的事物面前瘫痪,活跃的心灵麻木,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像大工业式的批量生产一样,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实际上,对于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心灵,天真活泼的学生有许多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和看法,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这些想法和看法写出来。冰心曾说过:“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开放。从脑中流到纸上,从纸上流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作家的写作如此,初中生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应鼓励他们说真心话。使学生习惯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他们的文章装上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百花争艳的局面,让人耳目一新。
三、通过情境教学开启学生写作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平时有话可说,有事可谈,一旦写起作文来,反而思路滞塞了。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学生不能进入写作情境。那么怎样让学生较好地进入写作情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境创设:
1.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它不仅可以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观,还能展现动人的生活场景。这适合学生对具体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并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从而点燃学生情感与思想的火花。
2.适当地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抑扬顿挫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以表演体会情境。作文前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促使他们渗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作文要求,加深内心体验,再提笔写出这些感受,那可谓是“演到真处情自来”,“想到渠成即为文”。
此外,还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等方式灵活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活动,展示个性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教师应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积累,并努力给学生创设体验生活的机会,如: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采访活动、社会调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比赛、指导评论影视中的人与事、组织交流心得体会等,都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渠道。活动达到一定的量,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就要闪烁,这时教师要求学生随时观察生活,人手一本随笔,记录生活。并且,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即“平时作文”、“时时作文”,这样的习作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触,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得以展示。
总之,要发展学生个性化作文,就应促进其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展现自我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那么,学生呈献给我们的必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
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写作技巧的讲授:审题、立意、取材、结构安排等方面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以范文指导写作。更有甚者,甚至设计一些套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结果常常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四平八稳,考试平均分较高,但总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每年的毕业考试中都出现了不少“做”出来的“假作文”,都有着公式化的开头和结尾,所写的人和事是从别人的文章中“借鉴”来的,不仅材料是“借”的,连感受也是“借”的。雷同的选材,雷同的情感,在创新教育的呼声已响彻大江南北的今天,如此千篇一律的“假文章”是该让我们欣喜,还是更感到悲哀呢?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就是作者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有所思,有所感,并有一定情感倾向的心理活动。作文教学中,强调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必须重视这种感受能力(情动)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要比写出“观察的结果”难得多,多引导他们感悟周围这个世界和体验自我的成长变化,观察、感受、思考,以丰富其精神、思想以及情感,不至于写作时望“纸”兴叹,无事可忆,无话可说。这是前提,也是关键。一个思想情感贫乏的人,是很难写得好作文的。而相反,一个充满热情,思想丰富的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技巧训练,只要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东西。初中生在小学基础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等都处于不稳定时期,这个时候,人生体验最丰富。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多引导他们感悟周围这个世界和体验自我的成长变化,让他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情感得以释放,潜能得以激发。
二、引导学生追求真诚与自然,不必刻意强化立意
有人说:“作文按实际情况写,就是立意不高。”其实不然。那种胡编乱造出来的“高立意”的作文是虚伪的,不诚实的。文章只要不诚实,就会让人觉得讨厌。学生有天真的个性,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表达自己,他们没有必要伪装,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厚的“人格面具”。写作中如果受所谓的“标准化模式”的限制,是难以得心应手地表达的。
学生作文时,常有这种情况:学生在写作时总会为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人或事而犯愁,无奈之际常会在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后面硬装上某种思想意义;或是本来已在叙述中体现了某种思想意义,怕别人不明白,硬要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个尾巴,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如,写一个人,硬要加上“她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记家乡的话就会有“从家乡的变化中看到祖国在腾飞”;记事的话往往会有“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某个道理”等。这样硬装上去的思想硬块,总会让人觉得别扭,不自然。而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却予以高评价,这就使这种“不自然”习惯成为自然,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孩子们的天真被扼杀,他们的感官在真正生动有特点的事物面前瘫痪,活跃的心灵麻木,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像大工业式的批量生产一样,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实际上,对于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心灵,天真活泼的学生有许多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和看法,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这些想法和看法写出来。冰心曾说过:“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开放。从脑中流到纸上,从纸上流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作家的写作如此,初中生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应鼓励他们说真心话。使学生习惯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他们的文章装上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百花争艳的局面,让人耳目一新。
三、通过情境教学开启学生写作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平时有话可说,有事可谈,一旦写起作文来,反而思路滞塞了。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学生不能进入写作情境。那么怎样让学生较好地进入写作情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境创设:
1.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它不仅可以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观,还能展现动人的生活场景。这适合学生对具体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并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从而点燃学生情感与思想的火花。
2.适当地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抑扬顿挫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以表演体会情境。作文前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促使他们渗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作文要求,加深内心体验,再提笔写出这些感受,那可谓是“演到真处情自来”,“想到渠成即为文”。
此外,还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等方式灵活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活动,展示个性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教师应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积累,并努力给学生创设体验生活的机会,如: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采访活动、社会调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比赛、指导评论影视中的人与事、组织交流心得体会等,都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渠道。活动达到一定的量,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就要闪烁,这时教师要求学生随时观察生活,人手一本随笔,记录生活。并且,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即“平时作文”、“时时作文”,这样的习作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触,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得以展示。
总之,要发展学生个性化作文,就应促进其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展现自我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那么,学生呈献给我们的必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