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例如: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
上述两例中的“翼”、“犬”,分别放在动词“蔽”、“坐”的前面做状语,描绘出了动作行为的状态。
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例如:
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
上述两例中的宾语都是表示人的代词或名词,“兄”、“隶”用以修饰动词“事”、“使”,分别表示对待或处置上述对象的方式或态度。
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
②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前两例中“杖”、“畚箕”分别表示实施“杀”、“运”等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①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
②草行露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在荒草丛中行走,在露天里息宿
上述两例中的“廷”、“草”、“露”分别表示动词“见”、“行”、“宿”所涉及的处所、环境。
5.表示情势或道理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
①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我与曹操这老东西,按情势说,不能同时并存。
②予分当引决。 文天祥《指南录后后序》
上述两例中的“势”、“分”,分别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根据某种情势”或“按照什么道理或规定”而产生某种行为的意思。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庖丁解牛》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砍骨头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
(假定)现在有个人天天偷邻居的鸡
③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我)小心喂养蛇,每到规定的时候再把蛇送上去交了差。
2.表示渐进。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
从这以后,楚国国力一天天地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3.表示往昔。例如: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尔雅注疏》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晏子春秋》
上述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
1.表示方位。例如: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诸葛亮传》
对外与孙权结盟修好,对内兴利除弊革新政治
2.表示趋向。例如: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
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的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上、向下。
廖新汉,男,中学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例如: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
上述两例中的“翼”、“犬”,分别放在动词“蔽”、“坐”的前面做状语,描绘出了动作行为的状态。
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例如:
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
上述两例中的宾语都是表示人的代词或名词,“兄”、“隶”用以修饰动词“事”、“使”,分别表示对待或处置上述对象的方式或态度。
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
②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前两例中“杖”、“畚箕”分别表示实施“杀”、“运”等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①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
②草行露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在荒草丛中行走,在露天里息宿
上述两例中的“廷”、“草”、“露”分别表示动词“见”、“行”、“宿”所涉及的处所、环境。
5.表示情势或道理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
①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我与曹操这老东西,按情势说,不能同时并存。
②予分当引决。 文天祥《指南录后后序》
上述两例中的“势”、“分”,分别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根据某种情势”或“按照什么道理或规定”而产生某种行为的意思。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庖丁解牛》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砍骨头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
(假定)现在有个人天天偷邻居的鸡
③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我)小心喂养蛇,每到规定的时候再把蛇送上去交了差。
2.表示渐进。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
从这以后,楚国国力一天天地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3.表示往昔。例如: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尔雅注疏》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晏子春秋》
上述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
1.表示方位。例如: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诸葛亮传》
对外与孙权结盟修好,对内兴利除弊革新政治
2.表示趋向。例如: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
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的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上、向下。
廖新汉,男,中学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