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女的幸福生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595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奶讲的故事,总是从农村老太太们捡起地上的牛粪说起。
  那时候,人们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窒息中喘过气来,日子还是紧巴得很,吃菜团子充饥也是常有的事。后来承包土地,有了地的奶奶日子越过越有劲儿,晚上织布裁衣,鸡叫就摸黑下地干活。人们不再比穷,开始想富,向往传说中的富裕生活,村里各家各户为成为“万元户”,省吃俭用,勤劳耕作。连那些曾经喜欢坐在街角晒太阳聊天的老太太们,看到了大街上遗弃的牛粪,也会争先恐后收拢起来带回家。牛粪可以当柴烧,还可以给土地做肥料。
  村头有个哑巴,窝在土堆边上,眼神呆滞,嘴角总是有片污浊的血团子。她讲话总是“咿—呀—啊—呜”的。起先还有人听,甚至想要翻译她的言语。可时间久了,就真的没有人听她吱唔了。
  哑女兄弟姊妹四个,她排行老三,家里穷,孩子又多,爹妈总是为琐碎的事吵架。在哑女六七岁的时候,她的生母自杀了。父亲续娶,继母并不待见哑女。
  哑女家里穷得叮当响,总要有人吃不饱,这人便总是哑女。有时候,我的奶奶看她可怜,就偷着把她叫来照看小叔。说是让她帮忙照看,也是想借机给她口饭吃。她比小叔大了十来岁,别看她不会讲话,可很会逗孩子。她“咿—呀—啊—呜”的言语,在小孩子听来,却是最美妙的声音。自那时起,奶奶家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她空了肚子。
  幾年过去,小叔慢慢长大,不再需要她照看。哑女也十五六岁了,算得上是个半劳力,却不会干农活。叫她松土,她却把庄稼的根都铲了;叫她浇水,她又把苗全淹了;叫她采果,她倒把叶连茎一股脑儿全捣鼓下来了。说她天生不是干活的料,也有人不信。她父亲和兄弟姐妹几个都手把手地教过她,可到最后没一个不是摔锄头走人。大家都在努力干活,奔好日子,她却成了最闲也最不讨人喜欢的人。
  再后来,改革开放了,私营经济兴起了,人们脑瓜也活络了,赚钱的路子也多了。这不,她不知从哪儿弄来辆小车,开始卖油条。有人说她傻,她的确脑瓜不灵光,可这个时候,谁又能说她不聪明呢?她因为手艺好,炸的油条软而不萎,脆而不焦,黄里透着油亮,并且收拾得干净,买卖合理,很快就在这一片出了名。她的油条,不仅让十里八乡的人称道,更俘获了一位青年的心。
  这青年有志,只是家贫,可哑女怎管得了这么多呢?有人义无反顾地爱着她,就很知足了。两人的婚事虽说经历了一些挫折,但好事多磨,最终成为夫妻。男子节俭勤劳,女子贤惠大方,两人一起把油条摊经营得有声有色。家里的地也没有荒废,按季种了麦子、玉米,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结婚之后,家里生活也变好了些。不久,两人有了儿子。哑女虽然不会表达,但生性温柔,儿子能感受到她作为母亲的关爱。两人把一个小家操持得很是温暖。最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哑女的儿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的大医院里工作。
  每当听别人说起儿子,哑女的眼神总是澄亮的、温柔的,好像她生命中所有的美好都深藏在那里。哑女的儿子说:“我如今在北京工作,现在通讯方便,时常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虽不会说话,可我只要听到她咕哝几句,我的心也就安了。”
  奶奶讲起陈年往事,滔滔未绝。在她所讲的许多故事里,哑女的故事尤其令我感触深。集市上,哑女“咿—呀—啊—呜”的吱唔,车摊旁,男子对哑女温柔的微笑,整个世界都如此生动、明媚。这大概就是平凡又浪漫的日子,也是天长地久的日子。
其他文献
真好!七只珍珠鸡在庭院里啄着洒在地上的麦子,极欢快地鸣叫,总有一只鸡带头打鸣,其他几只便争相回应,喧闹而热烈。它们时而扇动翅膀,抖动带有白色斑点的羽毛,时而飞到花园的围墙上,拉下粘稠的鸡粪,时而又去啄庭院里的玻璃门,就如同雨点落下时咚咚响。七只异常美丽而又高傲的珍珠鸡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一起从鸡窝出来,一起啄食,一起飞到花园墙上,这真是快活的精灵!  起初养鸡,母亲极不乐意,鸡不仅要弄得满院子粪便,
期刊
本文所谈的《送东阳马生序》,先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均只是节选,人教社统编本选了全文,信息更加丰富,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周全的立意与精深的思想内容。课文编者明示需背诵作者叙述自己学生时代刻苦学习以及抚今追昔内容的前两段共17句,这个要求既抓住了重点,又不加重学习负担,很合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赠序(不同于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等的书序)。这种文体本质上是临别赠言,用于朋友或晚辈告别时表示勉励。本文中的“
期刊
一   不到一百米的距离,竟有三个修车摊儿。这情形,城市里并不常见。更何况,这是京城。   第一个就在辟才胡同和什坊小街交叉口,靠西北转角。稍稍留心,即可看到。   其实我也是第三天才发现他的。到京的前两日,我在入住的小旅馆和金融街那幢大厦之间来回奔波,每天打这路口经过,从没有注意到他。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办。   那些日子,奉命入京作一些御用文字,以歌颂我委身的单位的功绩。这是很平常的事。尽管我不太
期刊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2,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3。始即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擯落4。礼部侍郎髙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5。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性习相近远》《求元珠》《斩白蛇剑》等赋,及百道判,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6。会宪宗皇帝册召天下士,乐天对诏称旨,又登甲科。未几,
期刊
王倩  《红楼梦》里自称“槛外人”的妙玉,“放诞诡僻”(邢岫烟语),清高孤傲,目无下尘,俗人自然入不了她的眼,她连刘姥姥吃过茶的杯子都嫌腌臜,仿佛通身不惹一丝尘埃。但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且不说她最终身陷泥淖,只说她尘心未尽,对宝玉的心思被贾环道破:“她一日家拈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妙玉本是带发修行,青丝不去,“情思”未净,她慧心能悟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其中的
期刊
乍一看这个题目,一定有不少人认为我是不是搞错了,因为,无论从“汉风”专刊开办的初衷来看,还是从专刊三年多来所发评论文章围绕的主题来看,都是与推广汉语和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关的,应该讨论“为什么那么多人学汉语”吧,怎么讨论起“为什么那么多人学英语”来了?   没错,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正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学英语”的问题,而我们讨论的目的恰好是为了让更多的外国人学好汉语。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
期刊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著作,在书中刻画的众多人物中,王熙凤是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她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历来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试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才干、威势、心机和口才四个方面分析王熙凤的性格与形成原因,并与当时的社会因素结合起来,阐述了之所以出现凤姐悲剧的原因,最后还揭示了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最鲜活、最生活化又最出彩的一个形象,她的精明强
期刊
陈楠  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文壇的两位杰出人物,两人的名字经常一起出现,经常能听到元白、元白乐府、元轻白俗之类。他们在创作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在为人处世上有相似之处,在政治坚持上有相似之处。因为性情相投,元稹和白居易自青年时代建立友谊之后,惺惺相惜,互相酬唱,相互支持鼓励,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一段文坛佳话。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元稹和白居易同时参加吏部考试,同时考中了拔萃甲科,现在
期刊
一个人独行于沙漠时,白天会感觉到头顶被太阳炙烤的酷热,更会体验到脚底下沙漠笑里藏刀的软性折磨,感觉身体的能量在迅速流失,喉咙越来越紧,对水的渴望呈几何级数增长,长时间行走后,汗流浃背, 气喘吁吁,脚步开始趔趄,就想停下来不走了!这时候意志力的物质性越来越明显了。最令人恐惧的还不是这些因素,而是对迷失方向的极度担忧。   夜晚里的沙漠是月亮统治的世界,一轮大于脸盆的月亮从沙丘中跃出,其柔和的光芒洒满
期刊
稻草人  它就那样静静地站着。雷鸣风啸,炙日可烤。  它就那样轻轻地看着。日月星辰,四季轮迭。  它就那样默默地听着。镰卷着风,犁披着雨。  它就那样淡淡地活着。不悲不喜,不怨不悔。  没有战士护盾般的盔甲,却有着战士睥睨风云般的威严。固守着小小的城池,无君主,只子民。干瘪的身躯,拼尽全力抵挡入侵的千军万马。  不言不语,麻雀和野鸡已经望而止步。嫩雏儿的麦芽变成大片摇曳的麦浪,玉米苗儿从塑料薄膜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