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理论,正确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们规范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逐渐发展,德育也在大学生教育中逐渐占据较高地位,而如今德育中知行分离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促进知行合一的对策。(知行分离现象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知行分离;知行合一
  道德,是良好选择习惯的一种,是理性与欲望的统一,属于世界观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受到后天的宣教和社会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是社会和自身的选择,正确的道德教育理论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道德,并了解其在社会上的反映和要求,规范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而达到知行合一[1]。而知行分离即指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知之甚多且认同度较高,但其道德行为却与道德观念不相符,这种行为已逐渐在大学生中蔓延开来,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
  一、大學生德育教育现状
  (一)政治态度
  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如在微博、空间等网络平台上积极转发或推荐党组织或政治群体的言论、文章等,评论也大多是希望国家繁荣昌盛,很关心国家的大小事宜,但也在网络平台上因为一件不清不楚的事就质疑国家,或者转发一些违法乱纪的新闻或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严重不符[2]。
  (二)文化素养
  当代大学生在观念上对于高雅文化和严肃文化等都很是推崇,但实际行为上多是世俗文化或者世故文化,甚至是亵渎文化,在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上也与其文化观念和素养不相符。
  (三)人生价值取向
  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方面是认同“集体行为大于个人行为”“以大局为重”“重义轻利”等先公后私观点的,但实际上行为上,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却远低于其思想高度。一是表现在,大学生更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更偏向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二则表现在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许多大学生都会选择个人利益,且日常生活中也是坚持自我取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观念淡薄[3]。
  (四)道德立场
  大学生表现出的道德立场,是认同“责任”“礼貌”“诚信”“正直”等优秀品质和观点的,但其实际行为的道德水平却较低,比如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会遇到的替考、作弊、逃课等,都是与其道德观念严重不符的道德行为。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不完善
  学校教育不完善是造成德育工作中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的主要因素,虽然教育会提升学生的经验和阅历,但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长期处在脱轨状态,两不相符。人类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要认知世界,是要在社会上活动,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类的实践活动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道德需求,实践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多年的基础教育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甚少在实践活动上下功夫,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仅仅是为考试做准备,这也是应试教育兴起的缘由。学校德育课程理论知识由于比较抽象乏味,学生们主观上不愿意去理解,更不愿意去实践,久而久之,学校的德育课程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二)利益驱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史记》中记载的话语从古至今都一样实用,对于大学生们也不例外。道德行为也是基于利益行为产生的,这也是人类的本性使然,先利己后利人,然而在一件事上最正确的做法是利已利他,减少在利益上的争夺,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如果大学生选择只利己不利人,就会导致德育“知”“行”分离[5]。
  (三)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德育中知行分离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道德本身就是后天培养的,会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成长规律决定着从小就要学会模仿他人,从语言、技能、行动、生活方式到社会生活能力,这些都是经过多年模仿、学习才逐渐转为实际行动的。德育教育的“知”“行”之间也是漫长的“他律、模仿、自律”的过程,学生们从小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决定着其后天培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方向。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行为,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不利于德育的“知”“行”合一。
  三、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知行合一的对策
  (一)促进高效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改革
  德育教育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逐渐改变的,特别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高校的德育内容经过改革和创新,更加符合时代精神,才能更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实际生活,符合学生们道德需求才能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主动了解的兴趣。
  (二)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心灵沟通,通过教育过程,将施教者所了解的正确的德育教育内容、观念、行为等潜移默化传递给受教者。因此,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非常的关键,选择上应当兼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使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开花结果[6]。
  (三)增加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方式和平台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德育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且在实践能力方面有待提升,而德育实践是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但当今的高校内对于道德实践并没有安排太多的平台或内容,因此,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规范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观念和行为。
  (四)创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
  强化高校内的德育教育和管理体系,是当下高校强化大学生德育力度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大学生规范其道德行为,也能确保高校内思政教育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继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德育水平。
  (五)建设并完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规范校园环境
  高校应该扩大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并统一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融入高校德育教育中,将德育工作队伍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并规范化,从德育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开始规范,使他们能够以身作则,坚定不移发挥德育工作者的力量,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和思想空间[7]。同时也要规范校园内道德环境,帮助学生坚定道德信念,养成优秀的道德意志,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促进“知行合一”。
  四、结语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者领略道德的重要性和发展性,并从中得到提升自我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需要院校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运用全新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创新德育教育内容,创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增加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方式和平台,规范校园道德环境,使“知行分离”转换成“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刘亦函,刘晓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方法研究综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1): 15-19+50.
  [2]詹松青.德育生态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9(03):84-87.
  [3]湛坤.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J].农家参谋,2019(05):157.
  [4]费秀水.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探析[J].决策探索(下),2018(10):52.
  [5]白志栋.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8(13):174-176.
  [6]解炎.不愿做好人: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1):94-97.
  [7]刘滨洋,刘艳华.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现象探析[J].管理观察,2014(21):136-137.
其他文献
認识人民币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无形之中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各种网络信息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受教学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网民群体,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网络的极大影响。大量的网络舆论在给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本文将通过论述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来提出一些正确的引导策略,希望通过本文能帮助我
期刊
摘要:我国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法学专业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来自经济条件较差、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民族地区,鉴于其中学知识基础难以达到其他大学新生水准,所以对该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学专业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为其制定单独的教学大纲、单独的学习评价标准,同时任课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和指导,确保其掌握法学专业课程中基本的法学原理以及其他基础内容,减轻其学习压力,使其阳光、自信、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以在校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了解为研究课题,从在校学生对“道德态度”、“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影响”和“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等方面来设计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总结现阶段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的形式上比较枯燥单一、道德教育内容未与时俱进和考评内容脱离实际需要等。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道德教育形式对样化、教学内容时代化、考评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教育形势和教育理念发生着巨大转变,而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应用型教育,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已成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本文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探讨了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内涵,介绍了学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期刊
摘要: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消遣、拓展视野的一种自然形式,从书本阅读的形式转化为手机阅读模式,只需要构建网络化的书籍空间,建立网络模式的阅读场景即可,当下手机阅读由于便捷、选择多样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推崇,相比较之下定点阅读反而不受重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中,应从传统服务的框架中拓展为网络等多渠道的阅读模式,展开针对性的服务,提高高校的图书阅读量,强化图书馆的服务主动意识。  关键词:手机阅读;高校图书
期刊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中,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就业的教育目标。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中必要性解读,立足高校思政课程发展角度,提出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从而保障创新创业思想融入思政教学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思政课  引言  随着
期刊
摘要: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飞跃发展的今天,注重应用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应用型民办高校建立校园文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工科;校园文化;民办高校;应用型  引言: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在新工科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应用型民办高校校
期刊
摘要:各项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实验课课堂教学中开始大量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改变了教师主要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仿真场景中进行实验、实训学习和操作,同时使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同步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  《仪
期刊
摘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更能够推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改革。新时期的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且认识到多媒体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出现的弊端,进而规避弊端、发挥作用,“趋利避害”下更好地推进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职语文;教学应用  为迎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中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