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只要我们给孩子们创造挑战自我的契机,触碰他们内心的小宇宙,抓住一切可以发散思维的细节,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教学过程,见证了孩子们的精彩,所以记之。
一、 “提出问题”体现学生表达功底“厚”
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带来书上的主题图,提问:孩子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1:大客车和中巴车共有多少座位?
生2:中巴车再增加几个座位就和大客车同样多?
生3:大巴车再减少几个座位就和中巴车同样多?
师:后两个问题其实是求什么?
生4:大客车比中巴车多几个座位?
生5:中巴车比大客车少几个座位?
生6:大客车比中巴车是多一些还是多得多?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两条数学信息,孩子们提出了6个问题,很棒!“两个量比多少”的实际问题,还没有教,孩子们能说出4种不同的表达,很令我惊喜。最后一个孩子把“多一些、多得多”的问题提出来,说明孩子能有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 “算法汇报”体现学生思考能力“厚”
问题提好后,先让学生解决第一题,列出算式,并思考算法,在纸上写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几分钟后汇报开始:
(一) 汇报第一种方法
生:可以采用画图法。画好计数器,在计数器上画图,并用两种颜色的珠子表示加的过程。30+40=70(个),共有70个座位。
(二) 提出第二种方法
师:这个同学是先拨入3个十,再加上4个十,还可以怎么拨?
生:还可以先拨入4个十,再拨入3个十,列式为40+30=70。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算式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两个加法算式,并对比两个加法算式,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对加法交换律已经有了深刻体会。
此时,我别出心裁,故意示错(我把4个十在个位上拨入4颗)。
师:老师拨对了吗?
生:拨错了,老师加的是4个一,是30+4,不是30+40。
【设计意图】老师故意示错,引起学生注意,使其感悟30+4和30+40的区别。这是对比教学,从简单出发,向本质迈进,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进到学生思维的深处。
(三) 汇报第三种方法
生:因为3+4=7,所以30+40=70。
师:那么,3个百加4个百等于( ),3个千加4个千等于( )。
学生有了刚刚经验的积累,这两题都能答对。老师马上出一组题:5+4=9,50+40=( ),500+400=( ),5000+4000=( )
【設计意图】这样设计,凸显数学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向学生渗透类推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 “思想方法”彰显育人情怀“厚”
这节简单的一年级数学课,处处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画计数器表示计算过程展示了数形结合的完美;由几个十相加到几个百甚至几个千相加,体现了类推思想的魅力;对30+40与30+4的区别,体会了对比方法的妙处;加法交换律及竖式计算都在“润物无声”中渗透。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黎郡小学)
一、 “提出问题”体现学生表达功底“厚”
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带来书上的主题图,提问:孩子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1:大客车和中巴车共有多少座位?
生2:中巴车再增加几个座位就和大客车同样多?
生3:大巴车再减少几个座位就和中巴车同样多?
师:后两个问题其实是求什么?
生4:大客车比中巴车多几个座位?
生5:中巴车比大客车少几个座位?
生6:大客车比中巴车是多一些还是多得多?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两条数学信息,孩子们提出了6个问题,很棒!“两个量比多少”的实际问题,还没有教,孩子们能说出4种不同的表达,很令我惊喜。最后一个孩子把“多一些、多得多”的问题提出来,说明孩子能有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 “算法汇报”体现学生思考能力“厚”
问题提好后,先让学生解决第一题,列出算式,并思考算法,在纸上写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几分钟后汇报开始:
(一) 汇报第一种方法
生:可以采用画图法。画好计数器,在计数器上画图,并用两种颜色的珠子表示加的过程。30+40=70(个),共有70个座位。
(二) 提出第二种方法
师:这个同学是先拨入3个十,再加上4个十,还可以怎么拨?
生:还可以先拨入4个十,再拨入3个十,列式为40+30=70。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算式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两个加法算式,并对比两个加法算式,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对加法交换律已经有了深刻体会。
此时,我别出心裁,故意示错(我把4个十在个位上拨入4颗)。
师:老师拨对了吗?
生:拨错了,老师加的是4个一,是30+4,不是30+40。
【设计意图】老师故意示错,引起学生注意,使其感悟30+4和30+40的区别。这是对比教学,从简单出发,向本质迈进,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进到学生思维的深处。
(三) 汇报第三种方法
生:因为3+4=7,所以30+40=70。
师:那么,3个百加4个百等于( ),3个千加4个千等于( )。
学生有了刚刚经验的积累,这两题都能答对。老师马上出一组题:5+4=9,50+40=( ),500+400=( ),5000+4000=( )
【設计意图】这样设计,凸显数学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向学生渗透类推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 “思想方法”彰显育人情怀“厚”
这节简单的一年级数学课,处处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画计数器表示计算过程展示了数形结合的完美;由几个十相加到几个百甚至几个千相加,体现了类推思想的魅力;对30+40与30+4的区别,体会了对比方法的妙处;加法交换律及竖式计算都在“润物无声”中渗透。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黎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