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健康”为教学理念,塑造学生人格魅力;要以培养“兴趣”为前提,加强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要以“发展”为中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要关注“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我们更明确:教学不是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教师为了学生而教,让学生真正走进体育,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关键词: 新课标 课程理念 体育教学 渗透途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门类激增,大量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新的产品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国民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周末足不出户地玩电脑,“低头族”渐成时尚。相关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体质正在持续下降,有些学生腰部脂肪增厚,四肢肌肉枯萎,弓腰驼背,活动呆笨无力,这些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身心得到健康,心灵获得快乐,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把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融为一体,立德树人,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一、以“健康”为理念,塑造学生人格魅力
新课标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理念。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在生活中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并从中获得快乐,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给予儿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表现的机会,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体育运动教学的规律,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渗透生命健康教育,唤醒生命意识,体现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小学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运动知识,作为健身教育的内容,如在教授“发展快速反应”知识时,可以结合汶川、雅安和鲁甸地震,模拟逃生演练活动,教给学生安全避险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思维的参与和积极情感体验的健身活动中,渗透生命意识,增长生命健康成长的知识,提高生命健康成长技能,提高抗挫能力,培养心理品质,提高身体素质。
2.加强美育渗透,培养体育道德意识和行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识,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塑造学生身体美、培养学生技能美与塑造学生人格美具有重大意义。
在体育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教师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第一,讲解美与示范美,教师讲解语言清晰有力,动作示范大方到位,就能振奋学生精神,给予学生美的感受,相反,如果教师讲解模糊、示范粗劣,就会给学生带来粗鲁、缺乏教养和野蛮的坏印象。第二,仪表美和教态美,教师语言优美、行动文雅、衣着整洁、思想进步、作风正派,能给予学生强烈的美感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的来说,在具体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手段和学校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内容,选取最合理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兴趣”为前提,加强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要巧妙地把各种基本动作和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游戏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加强价值观教育和责任感教育。教师可以把《乌龟赛跑》引入课堂,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比赛中发现闪光点,发挥优势,进一步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让学生明白: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是长寿的,所以它是健康的,安详的,有活力的。
三、以“发展”为中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新课标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环节,都要始终把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开发学习潜能。
1.重视有效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持久参与课堂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使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时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例如,在学生练习中或结束时,教师要及时用“好”、“很好”、“不错”、“真聪明”、“坚持”等词语进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堂任务。如果学生一时还不能领悟动作要领,要给予启发、引导,并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習,而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老师对学生要有细心、信心和耐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评、互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的学习表现,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评价。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判断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鼓励他们客观评价自己,有针对性地做出自我完善,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能力。
教学中还要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比较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如“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利用好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关注“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使每一位学生受益,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的权利。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与先天遗传有极大关系,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表现各不相同。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若“一刀切”,则容易造成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学习情绪,并且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混乱,难以维持。例如:在跳山羊教学中,不妨准备四只不同高度的山羊,教师示范讲解完后,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山羊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觉。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的山羊冲击的信心,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解除练习阻力,克服以往因掌握率不高而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的弊端,实现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受益。
2.因地制宜,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为更好地落实“阳光体育”工程,响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学校要通过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和器材,把健康向上的游戏活动融入课间,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教无定法”,但得法者离不开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体育课的德育功能,进行满意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北师大出版集团,01.07,第1版.
[2]小学体育課中多媒体的运用.教育革新,2011(06).
[3]中小学教育,2012,5(98).
关键词: 新课标 课程理念 体育教学 渗透途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门类激增,大量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新的产品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国民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周末足不出户地玩电脑,“低头族”渐成时尚。相关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体质正在持续下降,有些学生腰部脂肪增厚,四肢肌肉枯萎,弓腰驼背,活动呆笨无力,这些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身心得到健康,心灵获得快乐,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把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融为一体,立德树人,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一、以“健康”为理念,塑造学生人格魅力
新课标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理念。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在生活中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并从中获得快乐,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给予儿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表现的机会,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体育运动教学的规律,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渗透生命健康教育,唤醒生命意识,体现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小学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运动知识,作为健身教育的内容,如在教授“发展快速反应”知识时,可以结合汶川、雅安和鲁甸地震,模拟逃生演练活动,教给学生安全避险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思维的参与和积极情感体验的健身活动中,渗透生命意识,增长生命健康成长的知识,提高生命健康成长技能,提高抗挫能力,培养心理品质,提高身体素质。
2.加强美育渗透,培养体育道德意识和行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识,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塑造学生身体美、培养学生技能美与塑造学生人格美具有重大意义。
在体育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教师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第一,讲解美与示范美,教师讲解语言清晰有力,动作示范大方到位,就能振奋学生精神,给予学生美的感受,相反,如果教师讲解模糊、示范粗劣,就会给学生带来粗鲁、缺乏教养和野蛮的坏印象。第二,仪表美和教态美,教师语言优美、行动文雅、衣着整洁、思想进步、作风正派,能给予学生强烈的美感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的来说,在具体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手段和学校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内容,选取最合理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兴趣”为前提,加强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要巧妙地把各种基本动作和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游戏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加强价值观教育和责任感教育。教师可以把《乌龟赛跑》引入课堂,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比赛中发现闪光点,发挥优势,进一步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让学生明白: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是长寿的,所以它是健康的,安详的,有活力的。
三、以“发展”为中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新课标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环节,都要始终把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开发学习潜能。
1.重视有效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持久参与课堂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使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时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例如,在学生练习中或结束时,教师要及时用“好”、“很好”、“不错”、“真聪明”、“坚持”等词语进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堂任务。如果学生一时还不能领悟动作要领,要给予启发、引导,并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習,而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老师对学生要有细心、信心和耐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评、互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的学习表现,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评价。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判断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鼓励他们客观评价自己,有针对性地做出自我完善,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能力。
教学中还要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比较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如“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利用好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关注“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使每一位学生受益,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的权利。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与先天遗传有极大关系,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表现各不相同。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若“一刀切”,则容易造成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学习情绪,并且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混乱,难以维持。例如:在跳山羊教学中,不妨准备四只不同高度的山羊,教师示范讲解完后,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山羊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觉。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的山羊冲击的信心,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解除练习阻力,克服以往因掌握率不高而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的弊端,实现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受益。
2.因地制宜,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为更好地落实“阳光体育”工程,响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学校要通过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和器材,把健康向上的游戏活动融入课间,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教无定法”,但得法者离不开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体育课的德育功能,进行满意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北师大出版集团,01.07,第1版.
[2]小学体育課中多媒体的运用.教育革新,2011(06).
[3]中小学教育,201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