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三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三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实践意义
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国家发展和民族传承的中坚,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高校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三观”的科学意蕴
总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系统地阐释了世界的本源和存在状况,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三观”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三观”,决定着人生的方向、道路、价值与品位。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耕植于人类实践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不可避免地以个体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据此所形成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人类大体先后经历了神话世界观、宗教——伦理世界观、近现代世俗化世界观等发展阶段。直到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诞生,人们才深刻地将客观世界一切的抽象化解释还原到人类具体的实践中去,得出了一种耕植于人类实践的自由自觉本性全新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它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切近人类终极关怀
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将人的本质还原到人与人之间本源性的感性交往关系,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强调人只有在社会性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追求其幸福,从而形成一种最切近人类终极关注的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庸俗的、享乐的和利己主义人生观,倡导人们要要积极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为创造一切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而努力。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向人全面发展
价值观是由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必然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真伪、善恶、美丑的评价和判断,即不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仅指向现实世界人们实践活动的尺度,还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既是价值的积极源泉,又是人本身最高的价值。因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向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倡导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是倡导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利益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最大历史变革时期,思想思潮纷繁复杂、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交融剑锋。这就必然使得当前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人生态度庸碌,价值观念功利的现象。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脑,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三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完备、严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石,为人类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等科学的思想武器。它帮助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间万象作出理性而深刻的分析,揭示本质,把握规律,科学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因而,在当前复杂尖锐的社会形势下,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确认知当今社会发展与自身价值实现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消除思想困惑和疑虑,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崇高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引导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
开展人生观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统一性逻辑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等。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形形色色人生观,只有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才是最科学、最先进、最崇高的人生观,为人们正确地解决各种人生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只有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使其更深刻的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挑战,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创造无悔青春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属性决定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且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就决定了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只能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因而,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念冲击下,必须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定不移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在国家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找准个体价值定位,提升生命的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实现理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时代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不仅是个人孜孜以求私德目标,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公德要求,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理论创新成果,无论是其所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还是其积极倡导的价值观念追求,都充分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三观”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方向,与马克思主义“三观”的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时代命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三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又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提供了更加具体明确的价值追求目标和奋斗目标。因而,着力推进二者内化融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大学生“三观”教育,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着大学生“三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和价值意蕴融为一体,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理想信念和明确的、稳定评判标准;又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三观”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和规范了取舍。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力量,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以育人为本,而育人的核心工作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此,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着大学生“三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基本遵循,才能牢固树立马克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衣扣子,更好地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下,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奋发成才。
(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开展大学生“三观”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导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一是要在世界观教育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精髓,坚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知世界,坚定信念。二是要在人生观教育方面要突出社会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目标追求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端正人生态度,以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应对挑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感受生活的美好。三是要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强化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根本取向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加大对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始终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树立三观的实践意义探究”(SK2013B359)、阜阳师院党建与思政项目(2012DJSZ01ZD)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张飞(1980-),男,安徽枞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张励仁.大学生“三观”教育系统建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
[3]徐习军.贴近时代开展大学生“三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实践意义
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国家发展和民族传承的中坚,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高校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三观”的科学意蕴
总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系统地阐释了世界的本源和存在状况,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三观”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三观”,决定着人生的方向、道路、价值与品位。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耕植于人类实践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不可避免地以个体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据此所形成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人类大体先后经历了神话世界观、宗教——伦理世界观、近现代世俗化世界观等发展阶段。直到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诞生,人们才深刻地将客观世界一切的抽象化解释还原到人类具体的实践中去,得出了一种耕植于人类实践的自由自觉本性全新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它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切近人类终极关怀
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将人的本质还原到人与人之间本源性的感性交往关系,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强调人只有在社会性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追求其幸福,从而形成一种最切近人类终极关注的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庸俗的、享乐的和利己主义人生观,倡导人们要要积极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为创造一切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而努力。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向人全面发展
价值观是由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必然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真伪、善恶、美丑的评价和判断,即不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仅指向现实世界人们实践活动的尺度,还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既是价值的积极源泉,又是人本身最高的价值。因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向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倡导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是倡导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利益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最大历史变革时期,思想思潮纷繁复杂、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交融剑锋。这就必然使得当前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人生态度庸碌,价值观念功利的现象。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脑,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三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完备、严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石,为人类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等科学的思想武器。它帮助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间万象作出理性而深刻的分析,揭示本质,把握规律,科学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因而,在当前复杂尖锐的社会形势下,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确认知当今社会发展与自身价值实现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消除思想困惑和疑虑,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崇高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引导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
开展人生观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统一性逻辑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等。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形形色色人生观,只有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才是最科学、最先进、最崇高的人生观,为人们正确地解决各种人生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只有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使其更深刻的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挑战,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创造无悔青春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属性决定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且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就决定了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只能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因而,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念冲击下,必须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定不移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在国家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找准个体价值定位,提升生命的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实现理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时代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不仅是个人孜孜以求私德目标,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公德要求,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理论创新成果,无论是其所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还是其积极倡导的价值观念追求,都充分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三观”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方向,与马克思主义“三观”的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时代命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三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又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提供了更加具体明确的价值追求目标和奋斗目标。因而,着力推进二者内化融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大学生“三观”教育,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着大学生“三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和价值意蕴融为一体,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理想信念和明确的、稳定评判标准;又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三观”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和规范了取舍。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力量,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以育人为本,而育人的核心工作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此,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着大学生“三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基本遵循,才能牢固树立马克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衣扣子,更好地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下,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奋发成才。
(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开展大学生“三观”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导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一是要在世界观教育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精髓,坚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知世界,坚定信念。二是要在人生观教育方面要突出社会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目标追求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端正人生态度,以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应对挑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感受生活的美好。三是要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强化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根本取向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加大对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始终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树立三观的实践意义探究”(SK2013B359)、阜阳师院党建与思政项目(2012DJSZ01ZD)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张飞(1980-),男,安徽枞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张励仁.大学生“三观”教育系统建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
[3]徐习军.贴近时代开展大学生“三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