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紧把握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点作用。音乐及音乐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会给人留下再二度创作的非常自由和广阔理解想象空间,音乐能赋予人最强烈、最动人的美的享受,从中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有助于形成人的健康心理。
一、素质教育富民强国之大略
自1989年始,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先后下发文件,多次强调部署在少年儿童和中、小学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尤其在1989年11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通过音乐教学,应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族音乐的语言,接触外国的优秀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歌唱的表现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小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历经多年的讨论和实践,其意义和作用已毋庸质疑,也无须赘述。那么,怎样理解人的素质呢?虽然从不同学科解读众说纷纭,其核心还是大同小异。我认为:人的素质无外乎由一个个体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主要表现在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能力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天下无正音,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行为是人追求自身生存、生活理想化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人对自身生活价值观念、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都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和追求。几十万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不断地向自身生存的空间和人类自身的探索,积累下几千年来人类的有文字记载的文化,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这样,至今对人的素质的评价和要求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绝非小事儿,也绝非易事;小则可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大则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论断,也是古之先哲早就明了的事情。“真、善、美”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激励人对理想的无限地追求,不断地鞭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去毕生地追求理想的境界、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与和谐。不同国度国民素质的异同是一个国家发展状态的核心,是关乎国之命运的大计。
二、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还在人们音乐教育的理念上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有不少地区和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乐艺术教育地位与理论地位还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
1.因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教育者和教学人员以及受教育者对音乐艺术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和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以及教材的构成还不适应目前音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需要。
3.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还远不能达到目前音乐艺术教育科学性教学目标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滞后的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单纯完成教育任务上,还不能扩展和延伸到音乐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更广阔的素质教育的需求。而在教学中规定的教学课时还经常被主要学科挤占。
上述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如长期不能得到解决,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将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和发挥。
三、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中,应注意对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意识、丰富健康情感的培养
1.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音乐艺术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认识中的倾向,而不是活动中的倾向,活动中的倾向叫作爱好。兴趣与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着的。兴趣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是巨大的,兴趣可以被看作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实践证明,当着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就会引导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这方面的认识,开阔他的眼界,丰富他的精神世界。这一点,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儿童都是如此。即兴趣在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在人的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大量生活实践证明:兴趣,是人们成就伟业登堂入室的第一块基石。牛顿是这样走过,爱迪生、肖邦、达芬奇等人都这样走过。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对幼儿、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从“我学唱歌”,到“我要歌唱”,产生对艺术追求的冲动和渴望,激发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向往。
2.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艺术性的熏陶,培养艺术的科学发展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渗透传导相适合的艺术理论知识,使学生逐渐的走向在科学知识指导下学习的必然状态。
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和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音色、情感,发音的位置、气息的运用、乐音与噪音、共鸣的产生及其原理,以及科学的发声练习的基本要求等基础的乐理知识。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基本的艺术概念,变学习音乐发展到学习音乐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冲动,引导学生追求艺术理论,让学生形成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学习的理念,产生科学学习的发展观。这样激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不断追求,用丰富的内涵充实自我。
3.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对于生物来说,畏惧死亡,厌弃僵死的一切,厌弃伤生的一切,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见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传导我们于欣然充满无私快感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者的行为是“为了高贵本身,因为那是美德的目的”。中国的先哲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已。”。“高贵”与“卑鄙”这两个词通常相对于“美”和“丑”,与“善”与“恶”相联想。一种美和高贵的行为是值得表彰的行为,而卑鄙和丑的行为是所受到斥责的行为。美国伦理学家P.蒂利希说:“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正如在柏拉图那里),完美是具有等级的:自然的——个人的——社会的”。费尔巴哈对人的美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对象上面向你显现出来的,对象是人的显现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
伟大的音乐家德辽斯说过:“音乐的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物性,那就是情感。”之所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因为它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美的意境产生,是听觉艺术形象感受的最高境界。古人说的“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生活是美的,美无处不在。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的文明高度发展,同一种美又有程度的不同。科学以思想来表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艺术则以情感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审美功能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产生对美的无限追求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念,去努力不断地学习,去创造美享受美的生活。
四、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置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枢纽,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改进的评价体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全面贯彻了这一评价理念,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音乐学习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我认为: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
2.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3.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4.由教师评价发展到自评、互评与人评。
我们科学的运用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突出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这样,音乐评价也跟音乐本身一样,是自由的、生动的、有感染力的、全面促进不断发展的。
一、素质教育富民强国之大略
自1989年始,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先后下发文件,多次强调部署在少年儿童和中、小学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尤其在1989年11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通过音乐教学,应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族音乐的语言,接触外国的优秀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歌唱的表现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小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历经多年的讨论和实践,其意义和作用已毋庸质疑,也无须赘述。那么,怎样理解人的素质呢?虽然从不同学科解读众说纷纭,其核心还是大同小异。我认为:人的素质无外乎由一个个体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主要表现在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能力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天下无正音,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行为是人追求自身生存、生活理想化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人对自身生活价值观念、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都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和追求。几十万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不断地向自身生存的空间和人类自身的探索,积累下几千年来人类的有文字记载的文化,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这样,至今对人的素质的评价和要求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绝非小事儿,也绝非易事;小则可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大则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论断,也是古之先哲早就明了的事情。“真、善、美”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激励人对理想的无限地追求,不断地鞭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去毕生地追求理想的境界、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与和谐。不同国度国民素质的异同是一个国家发展状态的核心,是关乎国之命运的大计。
二、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还在人们音乐教育的理念上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有不少地区和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乐艺术教育地位与理论地位还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
1.因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教育者和教学人员以及受教育者对音乐艺术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和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以及教材的构成还不适应目前音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需要。
3.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还远不能达到目前音乐艺术教育科学性教学目标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滞后的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单纯完成教育任务上,还不能扩展和延伸到音乐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更广阔的素质教育的需求。而在教学中规定的教学课时还经常被主要学科挤占。
上述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如长期不能得到解决,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将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和发挥。
三、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中,应注意对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意识、丰富健康情感的培养
1.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音乐艺术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认识中的倾向,而不是活动中的倾向,活动中的倾向叫作爱好。兴趣与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着的。兴趣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是巨大的,兴趣可以被看作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实践证明,当着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就会引导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这方面的认识,开阔他的眼界,丰富他的精神世界。这一点,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儿童都是如此。即兴趣在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在人的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大量生活实践证明:兴趣,是人们成就伟业登堂入室的第一块基石。牛顿是这样走过,爱迪生、肖邦、达芬奇等人都这样走过。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对幼儿、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从“我学唱歌”,到“我要歌唱”,产生对艺术追求的冲动和渴望,激发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向往。
2.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艺术性的熏陶,培养艺术的科学发展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渗透传导相适合的艺术理论知识,使学生逐渐的走向在科学知识指导下学习的必然状态。
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和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音色、情感,发音的位置、气息的运用、乐音与噪音、共鸣的产生及其原理,以及科学的发声练习的基本要求等基础的乐理知识。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基本的艺术概念,变学习音乐发展到学习音乐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冲动,引导学生追求艺术理论,让学生形成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学习的理念,产生科学学习的发展观。这样激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不断追求,用丰富的内涵充实自我。
3.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对于生物来说,畏惧死亡,厌弃僵死的一切,厌弃伤生的一切,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见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传导我们于欣然充满无私快感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者的行为是“为了高贵本身,因为那是美德的目的”。中国的先哲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已。”。“高贵”与“卑鄙”这两个词通常相对于“美”和“丑”,与“善”与“恶”相联想。一种美和高贵的行为是值得表彰的行为,而卑鄙和丑的行为是所受到斥责的行为。美国伦理学家P.蒂利希说:“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正如在柏拉图那里),完美是具有等级的:自然的——个人的——社会的”。费尔巴哈对人的美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对象上面向你显现出来的,对象是人的显现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
伟大的音乐家德辽斯说过:“音乐的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物性,那就是情感。”之所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因为它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美的意境产生,是听觉艺术形象感受的最高境界。古人说的“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生活是美的,美无处不在。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的文明高度发展,同一种美又有程度的不同。科学以思想来表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艺术则以情感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审美功能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产生对美的无限追求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念,去努力不断地学习,去创造美享受美的生活。
四、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置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枢纽,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改进的评价体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全面贯彻了这一评价理念,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音乐学习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我认为: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
2.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3.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4.由教师评价发展到自评、互评与人评。
我们科学的运用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突出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这样,音乐评价也跟音乐本身一样,是自由的、生动的、有感染力的、全面促进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