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往往让很多学生苦恼不已,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数学老师,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水平,一直也是数学老师探索的问题。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小学生不再畏惧数学。
关键词:创新能力;激励创新;主动参与;挖掘创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让学生很快的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来解决所遇见的数学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体验到数学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给予实现、落实。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励创新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反之,消极低落的情绪状况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而言。由此可见,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愉快、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和紧张感,使他们敢说、敢于提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老师、同学、书本的不同看法,不怕想错、说错、做错,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数学时的心理和心理安全。
1.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练习课,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观察:1/3+1/4、1/6+1/7、1/10+1/11……我不用通分馬上说出答案,学生感到很奇怪,接着我马上让学生举例(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我都可以不用通分立即说出答案,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激发出來: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说出答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得出这一类题目的快速解题方法的欲望,即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母相乘做分母,分子就是两个分母相加的和。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总结计算方法,找便捷之路,激励了创新愿望,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
2.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内部动力,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问题来进行的探索活动,要给予鼓励和启发引导。即使有的问题提得离奇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指责、嘲笑,否则会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
3.启发学生阅读科学家的传记和故事
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知道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他们经过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结果。这些事例会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发展思维。
二、主动参与,促进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从小抓起最为有效。生理学家指出:年龄越小,思维定势越小,越容易培养创新能力。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1.创造想象思维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形成
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核心,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想出多种答案,多种方法,敢于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如在教学中推导圆面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等分的圆形纸片和剪刀,让学生动手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再从它们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圆面积公式,从而得出不同于课本的知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探索中创新能力得以促进,并感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2.发散性思维训练,促进创新思想形式
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爆发出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上练习课时,老师出示一道计算题:1/2×1/3+1/3×1/4+1/4×1/5+1/5×1/6+1/6×1/7+1/7。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素的两个乘法算式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摆脱不了通分过程。个别学生脱口回答等于1/2。因为他们发现了其中规律,即把乘号全改为减号。这种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声,大家开始讨论,理由是“两数相乘,不等于两个数相减”。个别学生别出心裁的演算技巧,却揭示了新颖的解题手段,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挖掘创造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大量的思维研究成果也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人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思路,保护学生的奇特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同时,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才能,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仅开发学习成绩优秀的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创造力,而且还注意开发学习成绩差和陷入困境的学生的创造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和挖掘,创造性灵感火花得到较多的撞击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一道题、两道题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形成的,而是学生长期自主探索,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始终的结果,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做高素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曾加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20):101.
[2]刘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03):156.
关键词:创新能力;激励创新;主动参与;挖掘创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让学生很快的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来解决所遇见的数学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体验到数学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给予实现、落实。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励创新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反之,消极低落的情绪状况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而言。由此可见,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愉快、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和紧张感,使他们敢说、敢于提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老师、同学、书本的不同看法,不怕想错、说错、做错,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数学时的心理和心理安全。
1.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练习课,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观察:1/3+1/4、1/6+1/7、1/10+1/11……我不用通分馬上说出答案,学生感到很奇怪,接着我马上让学生举例(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我都可以不用通分立即说出答案,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激发出來: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说出答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得出这一类题目的快速解题方法的欲望,即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母相乘做分母,分子就是两个分母相加的和。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总结计算方法,找便捷之路,激励了创新愿望,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
2.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内部动力,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问题来进行的探索活动,要给予鼓励和启发引导。即使有的问题提得离奇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指责、嘲笑,否则会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
3.启发学生阅读科学家的传记和故事
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知道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他们经过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结果。这些事例会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发展思维。
二、主动参与,促进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从小抓起最为有效。生理学家指出:年龄越小,思维定势越小,越容易培养创新能力。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1.创造想象思维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形成
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核心,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想出多种答案,多种方法,敢于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如在教学中推导圆面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等分的圆形纸片和剪刀,让学生动手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再从它们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圆面积公式,从而得出不同于课本的知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探索中创新能力得以促进,并感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2.发散性思维训练,促进创新思想形式
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爆发出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上练习课时,老师出示一道计算题:1/2×1/3+1/3×1/4+1/4×1/5+1/5×1/6+1/6×1/7+1/7。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素的两个乘法算式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摆脱不了通分过程。个别学生脱口回答等于1/2。因为他们发现了其中规律,即把乘号全改为减号。这种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声,大家开始讨论,理由是“两数相乘,不等于两个数相减”。个别学生别出心裁的演算技巧,却揭示了新颖的解题手段,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挖掘创造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大量的思维研究成果也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人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思路,保护学生的奇特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同时,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才能,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仅开发学习成绩优秀的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创造力,而且还注意开发学习成绩差和陷入困境的学生的创造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和挖掘,创造性灵感火花得到较多的撞击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一道题、两道题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形成的,而是学生长期自主探索,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始终的结果,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做高素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曾加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20):101.
[2]刘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0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