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系提高多层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建筑物构造柱施工过程中,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针对构造柱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
关键词:构造柱 质量问题 处理措施
在砖混结构建筑物中,设置构造柱并通过其与圈梁的共同作用,可以把砖砌体分割包围,加强纵横墙间的连接,增强房屋(砌体)的整体性,提高砖砌体的抗剪能力。为保证构造柱的建筑质量,我们应该明确其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一、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和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
一些施工图对构造柱的设置仅以文字说明和选择大样构造图来表示,对构造柱截面和配筋未做具体规定,对构造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级不明确,由于施工人员对设计理解的偏差,导致施工中出现漏设和少设情况,比如:未能将变形缝两侧的情况视为外墙而漏设构造柱,一些构造柱仅锚固在基础圈梁内等。对此,一方面要在实际图纸中准确标注构造柱的位置和技术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培养,明确规定规范。做到无论建筑物层数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 外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构造柱要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mm的基础圈梁内,构造柱截面不宜小于240mm ×240mm ,纵向钢筋不宜小于4。施工时先砌砖墙后浇筑混凝土柱,以增加横墙的结合,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
二、构造柱混凝土断面几何尺寸不足和轴线位移
由于墙体砌筑时所预留的马牙槎定位不准确,自上到下的进槎或退槎不垂直,会导致构造柱混凝土断面几何尺寸不足;放线时只放外墙至轴线,然后用钢尺划分其余纵横轴线而产生的丈量误差累计会造成构造柱轴线位移。而构造柱断面尺寸不足和轴线位移会导致在地震时减小构造柱的水平侧力,造成剪切力传递不均匀。要保证构造柱混凝土断面几何尺寸,测量放线必须按照轴线划分,在构造柱断面尺寸的基础上每侧各加6cm,砌筑时要定位准确,先退后进,砌成5皮砖进、5皮砖退的形式,并使进槎、退槎分别垂直。要避免构造柱轴线位移,定位放线时,在构造柱所在轴线位置,将轴线引至建筑物外设置轴线控制桩,用经纬仪以此桩控制点为准控制各层的轴线,也可控制桩模方正和垂直。
三、构造柱混凝土蜂窝、孔洞、麻面及漏筋
构造柱混凝土有蜂窝、麻面会减小构造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加大碳化深度;混凝土有孔洞、露筋会局部缩小构造柱的截面几何尺寸,地震时减小构造柱的抗剪能力。出现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及露筋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模板及墙接触面不严密而漏浆;马牙槎湿润不充分;拉结筋水平净距小;混凝土配合料中碎石粒径过大,砂率偏低及水灰比过大;投料太高和振捣不到位等。要克服构造柱混凝土蜂窝、孔洞、麻面及漏筋现象,首先要控制混凝土的砂率,确保砂浆在混凝土中的数量和质量,使其能充分填充骨料间的孔隙。其次,选用粒径0.5—2cm的碎石,含泥量要小于2%,配比成细石混凝土,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在拉结筋处卡住。再次,在施工支模前要检查好模板,木模要刨光而且接缝要严密,支模要牢固,钢模板的边肋要直,内表面要清理干净,涂好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要将施工缝处杂物从模板清扫口冲洗干净。混凝土浇注高度要按2m控制,减小混凝土的落差,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以40cm高为一个振捣层,振至模板开始出浆、混凝土表面不再有大量气泡排出和出现砂浆为度。待混凝土施工缝处稍收水后,再重振一次,以避免施工缝处混凝土干缩。
四、构造柱混凝土施工缝处断根
构造柱混凝土施工缝处出现断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墙体砌筑时砌筑砂浆掉在构造柱施工缝位置,支模前未能清除干净。要避免构造柱混凝土施工缝处出现断根,在砌筑墙体前应将构造柱施工缝处用塑料或废水泥袋塞满,在支模前将落地砂浆清除干净,抽出填塞物,清扫干净后在浇筑混凝土前要浇水湿润,但不能积水。构造柱通常是分段浇注,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每层的接茬部分宜选在楼板上表面50mm处,以便接茬时处理;接茬时,在每层施工缝的接茬位置上,旧混凝土的松动石子必须清除干净,并用水冲洗,再用与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灰砂比相同的比例配置成水泥砂浆,铺在旧混凝土表面上,约10—20mm,确保新旧混凝土的连接,做到构造柱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夏季施工还应注意浇水养护,保证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构造柱必须与圈梁同时浇注,不能将施工缝留在两者相交处。
当然,建筑物构造柱的质量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对待,科学分析,什么问题都会有合理的解决、处理措施,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宗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答》(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江绿荣民用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17期.
[3]陈龙浅谈建筑物中构造柱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安徽建筑》2010年第03期.
关键词:构造柱 质量问题 处理措施
在砖混结构建筑物中,设置构造柱并通过其与圈梁的共同作用,可以把砖砌体分割包围,加强纵横墙间的连接,增强房屋(砌体)的整体性,提高砖砌体的抗剪能力。为保证构造柱的建筑质量,我们应该明确其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一、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和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
一些施工图对构造柱的设置仅以文字说明和选择大样构造图来表示,对构造柱截面和配筋未做具体规定,对构造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级不明确,由于施工人员对设计理解的偏差,导致施工中出现漏设和少设情况,比如:未能将变形缝两侧的情况视为外墙而漏设构造柱,一些构造柱仅锚固在基础圈梁内等。对此,一方面要在实际图纸中准确标注构造柱的位置和技术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培养,明确规定规范。做到无论建筑物层数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 外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构造柱要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mm的基础圈梁内,构造柱截面不宜小于240mm ×240mm ,纵向钢筋不宜小于4。施工时先砌砖墙后浇筑混凝土柱,以增加横墙的结合,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
二、构造柱混凝土断面几何尺寸不足和轴线位移
由于墙体砌筑时所预留的马牙槎定位不准确,自上到下的进槎或退槎不垂直,会导致构造柱混凝土断面几何尺寸不足;放线时只放外墙至轴线,然后用钢尺划分其余纵横轴线而产生的丈量误差累计会造成构造柱轴线位移。而构造柱断面尺寸不足和轴线位移会导致在地震时减小构造柱的水平侧力,造成剪切力传递不均匀。要保证构造柱混凝土断面几何尺寸,测量放线必须按照轴线划分,在构造柱断面尺寸的基础上每侧各加6cm,砌筑时要定位准确,先退后进,砌成5皮砖进、5皮砖退的形式,并使进槎、退槎分别垂直。要避免构造柱轴线位移,定位放线时,在构造柱所在轴线位置,将轴线引至建筑物外设置轴线控制桩,用经纬仪以此桩控制点为准控制各层的轴线,也可控制桩模方正和垂直。
三、构造柱混凝土蜂窝、孔洞、麻面及漏筋
构造柱混凝土有蜂窝、麻面会减小构造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加大碳化深度;混凝土有孔洞、露筋会局部缩小构造柱的截面几何尺寸,地震时减小构造柱的抗剪能力。出现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及露筋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模板及墙接触面不严密而漏浆;马牙槎湿润不充分;拉结筋水平净距小;混凝土配合料中碎石粒径过大,砂率偏低及水灰比过大;投料太高和振捣不到位等。要克服构造柱混凝土蜂窝、孔洞、麻面及漏筋现象,首先要控制混凝土的砂率,确保砂浆在混凝土中的数量和质量,使其能充分填充骨料间的孔隙。其次,选用粒径0.5—2cm的碎石,含泥量要小于2%,配比成细石混凝土,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在拉结筋处卡住。再次,在施工支模前要检查好模板,木模要刨光而且接缝要严密,支模要牢固,钢模板的边肋要直,内表面要清理干净,涂好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要将施工缝处杂物从模板清扫口冲洗干净。混凝土浇注高度要按2m控制,减小混凝土的落差,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以40cm高为一个振捣层,振至模板开始出浆、混凝土表面不再有大量气泡排出和出现砂浆为度。待混凝土施工缝处稍收水后,再重振一次,以避免施工缝处混凝土干缩。
四、构造柱混凝土施工缝处断根
构造柱混凝土施工缝处出现断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墙体砌筑时砌筑砂浆掉在构造柱施工缝位置,支模前未能清除干净。要避免构造柱混凝土施工缝处出现断根,在砌筑墙体前应将构造柱施工缝处用塑料或废水泥袋塞满,在支模前将落地砂浆清除干净,抽出填塞物,清扫干净后在浇筑混凝土前要浇水湿润,但不能积水。构造柱通常是分段浇注,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每层的接茬部分宜选在楼板上表面50mm处,以便接茬时处理;接茬时,在每层施工缝的接茬位置上,旧混凝土的松动石子必须清除干净,并用水冲洗,再用与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灰砂比相同的比例配置成水泥砂浆,铺在旧混凝土表面上,约10—20mm,确保新旧混凝土的连接,做到构造柱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夏季施工还应注意浇水养护,保证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构造柱必须与圈梁同时浇注,不能将施工缝留在两者相交处。
当然,建筑物构造柱的质量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对待,科学分析,什么问题都会有合理的解决、处理措施,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宗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答》(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江绿荣民用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17期.
[3]陈龙浅谈建筑物中构造柱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安徽建筑》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