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地处偏远,经济发展不到位,但不能由于其自身条件原因而在教育工作上马虎。尤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上更应加大力度。因为农村孩子存在自身外在和内在的原因,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对外界的介绍。而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小学不仅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且无法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此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農村小学;教学问题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1.满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要充分理解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尚未成熟。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自我意识都是不准确的、不系统的。所以,他们并不能清楚地学会处理自身没有记忆的事物联系。而且由于自我评价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教师,因此他们仅仅明白自身优点所在,无法更客观地寻找和改掉自身的问题。教师在给予他们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时,也要注重对小学生自身各种观念的养成和启蒙,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自身优秀的道德素质,健康的生活性格以及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帮助小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
品德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来源于人民的社会生活。所以,小学生接受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是为自身认知社会、融入社会做准备。只有课堂内容教学更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教育观念才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肯定。所以,在帮助小学生了解社会的同时,教师要立足于书本,对其扩展创新,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去认知社会,感受社会,更好地去体验生活,进行独立自主意识的探索。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
1.学科价值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上,依旧不能改变原本的传统教学观念,既没有将这门课程提高到原有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对教授这门课的教师进行系统的科学培训。学科价值的认识有助于促进这门学科更好地教学,提高其标准。目前就业压力已成为我国基本国情,道德素质也成了一项重要的考核。学生如果仅仅空有知识能力,没有内心的涵养和优秀的品格,是无法胜任未来社会发展的。所以,学校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教育方向,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抓好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最后,家长也要解放思想,不能只用成绩去衡量孩子自身的发展。品格的培养才是孩子快乐和健康成长的第一步。我们要的是好孩子,而不是成绩好的坏孩子。
2.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人才本来就是匮乏的,由于绝大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师都“身兼数职”,便造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教师自身既没有太大的兴趣和热情,也不会深入钻研如何去创新教学方法。专业教师的缺乏对学生自身造成了影响,他们无法享受真正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乐趣,不能充分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教学内容。所以对于小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提高也是会有影响的。
三、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提高思想认识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高于其他文化课程的素质课程,它所教授的是学生特有的道德素质而并非知识能力,所以学校首先要清楚与学会做人比起来,任何知识能力的培养都是排其后的。思想上只有得到了解放,才会加强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学校领导要把育人作为学校的第一任务,而非成绩。以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训校风为例,学校要清楚管理只是管理学生自身的行为,但是文化可以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灵魂。管理学生不要做与引导学生自主地不做是有本质上的差距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最重要的便是学生自身思想意识的提高,这将是指引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前进的重要力量。
2.稳定教师队伍,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必须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是与其他科目教师同等对待的。我们只有不断优化平衡教学结构,才能够促进功能互补,培养教师自身责任心。一个好的师资队伍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也要在传播知识的时候,正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他们,鼓舞他们去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最严重的方面依旧是思想束缚以及师资队伍不专业。我们只有积极整改,解放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才能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学勤.建立促进发展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兼论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特色[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2]任英华,任伟华.构建科学体系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2).
[3]韩立福.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建构多元主体的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综合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
[4]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3.
编辑 张佳琪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農村小学;教学问题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1.满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要充分理解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尚未成熟。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自我意识都是不准确的、不系统的。所以,他们并不能清楚地学会处理自身没有记忆的事物联系。而且由于自我评价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教师,因此他们仅仅明白自身优点所在,无法更客观地寻找和改掉自身的问题。教师在给予他们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时,也要注重对小学生自身各种观念的养成和启蒙,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自身优秀的道德素质,健康的生活性格以及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帮助小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
品德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来源于人民的社会生活。所以,小学生接受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是为自身认知社会、融入社会做准备。只有课堂内容教学更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教育观念才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肯定。所以,在帮助小学生了解社会的同时,教师要立足于书本,对其扩展创新,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去认知社会,感受社会,更好地去体验生活,进行独立自主意识的探索。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
1.学科价值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上,依旧不能改变原本的传统教学观念,既没有将这门课程提高到原有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对教授这门课的教师进行系统的科学培训。学科价值的认识有助于促进这门学科更好地教学,提高其标准。目前就业压力已成为我国基本国情,道德素质也成了一项重要的考核。学生如果仅仅空有知识能力,没有内心的涵养和优秀的品格,是无法胜任未来社会发展的。所以,学校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教育方向,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抓好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最后,家长也要解放思想,不能只用成绩去衡量孩子自身的发展。品格的培养才是孩子快乐和健康成长的第一步。我们要的是好孩子,而不是成绩好的坏孩子。
2.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人才本来就是匮乏的,由于绝大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师都“身兼数职”,便造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教师自身既没有太大的兴趣和热情,也不会深入钻研如何去创新教学方法。专业教师的缺乏对学生自身造成了影响,他们无法享受真正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乐趣,不能充分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教学内容。所以对于小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提高也是会有影响的。
三、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提高思想认识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高于其他文化课程的素质课程,它所教授的是学生特有的道德素质而并非知识能力,所以学校首先要清楚与学会做人比起来,任何知识能力的培养都是排其后的。思想上只有得到了解放,才会加强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学校领导要把育人作为学校的第一任务,而非成绩。以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训校风为例,学校要清楚管理只是管理学生自身的行为,但是文化可以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灵魂。管理学生不要做与引导学生自主地不做是有本质上的差距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最重要的便是学生自身思想意识的提高,这将是指引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前进的重要力量。
2.稳定教师队伍,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必须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是与其他科目教师同等对待的。我们只有不断优化平衡教学结构,才能够促进功能互补,培养教师自身责任心。一个好的师资队伍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也要在传播知识的时候,正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他们,鼓舞他们去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最严重的方面依旧是思想束缚以及师资队伍不专业。我们只有积极整改,解放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才能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学勤.建立促进发展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兼论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特色[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2]任英华,任伟华.构建科学体系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2).
[3]韩立福.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建构多元主体的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综合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
[4]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3.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