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出了以“超媒体”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和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初中生在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初中生由易到难、有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进而获得清晰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同时,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初中生还会不断地体会到成功感和自豪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大大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任务驱动 教学方式 教学实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出以“超媒体”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和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初中生在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初中生由易到难、有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进而获得清晰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同时,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初中生还会不断地体会到成功感和自豪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大大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因此,课堂教学中驱动“任务”的设计和编排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任务”设计时需要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科学有效的目标和要求
我们要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还要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细化的学习“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学习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如:“了解计算机构成”、“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实践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它要求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教学中就是“百看不如一练”,用“只说不练”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操作远比只听讲、看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通常,对教科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亲自操作,积极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加直接经验。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学习“任务”的可实践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提高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初中生自身特点
1.“任务”设计要注意初中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不同阶段的学生,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常常有很大差异。我们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各自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和逐步推进的原则。对于新内容或教学难点的“任务”设计,我们要事先演示,也可以提供清晰、详细的操作步骤,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讲授“文字输入和美化”这一章节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在电脑中输入自己的个人简介并加以格式设计”,这个任务既包含了“输入”和“美化”两种操作,又强调了“个人简介”,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任务”设计要注意化解学习重点、难点。
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度、知识点的多少和知识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一般说来,每个学习“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不应该过多,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更要注意,过多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学习“任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是最好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会适得其反。任务是方式,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理念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如:在讲解“保存文件”的知识时,一开始我让学生把输入的内容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我再讲解“文件夹的概念和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他们的“文件夹”,并把文档保存到他们的“文件夹”中,这样有效化解了学习重点、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3.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教学时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激发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角色。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参与和指导作用。强调初中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被看做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很多目标和任务都要靠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亲自操作计算机实现自己的创意,实现学习目标。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
面对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分析、探究和创新能力,只有让他们学会学习,具有探究创新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在“任务”设计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重渗透方法,防止思维定势和僵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效落实“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任务”设计要有明确、有效的目标和要求,要具有可实践性,要符合初中生自身特点,注重渗透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实效,才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个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任务驱动 教学方式 教学实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出以“超媒体”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和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初中生在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初中生由易到难、有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进而获得清晰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同时,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初中生还会不断地体会到成功感和自豪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大大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因此,课堂教学中驱动“任务”的设计和编排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任务”设计时需要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科学有效的目标和要求
我们要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还要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细化的学习“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学习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如:“了解计算机构成”、“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实践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它要求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教学中就是“百看不如一练”,用“只说不练”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操作远比只听讲、看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通常,对教科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亲自操作,积极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加直接经验。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学习“任务”的可实践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提高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初中生自身特点
1.“任务”设计要注意初中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不同阶段的学生,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常常有很大差异。我们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各自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和逐步推进的原则。对于新内容或教学难点的“任务”设计,我们要事先演示,也可以提供清晰、详细的操作步骤,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讲授“文字输入和美化”这一章节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在电脑中输入自己的个人简介并加以格式设计”,这个任务既包含了“输入”和“美化”两种操作,又强调了“个人简介”,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任务”设计要注意化解学习重点、难点。
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度、知识点的多少和知识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一般说来,每个学习“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不应该过多,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更要注意,过多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学习“任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是最好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会适得其反。任务是方式,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理念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如:在讲解“保存文件”的知识时,一开始我让学生把输入的内容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我再讲解“文件夹的概念和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他们的“文件夹”,并把文档保存到他们的“文件夹”中,这样有效化解了学习重点、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3.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教学时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激发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角色。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参与和指导作用。强调初中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被看做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很多目标和任务都要靠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亲自操作计算机实现自己的创意,实现学习目标。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
面对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分析、探究和创新能力,只有让他们学会学习,具有探究创新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在“任务”设计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重渗透方法,防止思维定势和僵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效落实“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任务”设计要有明确、有效的目标和要求,要具有可实践性,要符合初中生自身特点,注重渗透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实效,才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个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