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一、以人为本 走向生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以往的学生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如:读课文《燕子妈妈笑了》第一自然段“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时,有的同学将“冬瓜”和“茄子”读重音;有的同学将“躺”和“挂”读重音;还有的学生将“地上”和“枝上”读重音。请学生说说道理,他们一个个振振有辞:“这句是说‘冬瓜’和‘茄子’的,所以我把‘冬瓜’和‘茄子’读重音”;“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挂着’的,应该把‘躺着’‘挂着’读重音”;“我看到冬瓜和茄子不一样,一个在地上,一个在枝上,我觉得‘地上’‘枝上’应该读重音”。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用哪种方法,学生针对实际又经历了一次思索。在学生述说自己的想法时,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认可,他会更加畅所欲言,留心周围的生活,更乐于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为他带来了愉悦,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所知、所见、所感,真正射自己的箭。学生是真正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 走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既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切实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二、知识延伸 深入生活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学习《春天的手》一课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生活中找春天,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观察后学生围着我说,柳树长小嫩芽了;还有桃花,玉兰花都开了;还有蜜蜂在树上飞呢……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学生此时迫不及待地纷纷打开书认真读起来……学完课文,我问学生,你对自己刚才说的春天的变化满意吗?学生一个个摇起头。“好!那你学完了课文能改一改么?”学生更是不甘示弱。我们重又走出教室,校园里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蜜蜂们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小铃铛……虽然说得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两次截然不同。在这一次次知识拓展的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知识延伸 深入生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作业创新 丰富生活
以往的语文作业无外乎读读写写——读读课文,写写字词,再有就是背一背。每天如此,学生怎会主动去完成作业呢?新教材是一套装载着崭新观念,需要用崭新方法去、实践的现代化教材,因此,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应体现一个“新”字,让“新”伴随着这套教材走进学生心中,当然作业也要体现“新”字。另外,借鉴以往,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一个“活”字。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多样的作业。如:学习《星空》一单元后,既可以观察星空或查找资料,介绍自己认识的星星,又可以画自己看到的或自己心中的星空图,还可以改写《问银河》;背课文时,我们将课文编成拍手歌请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教给家长,学生听后别提多兴奋了;识字更是如此,以游戏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可以和家庭成员一起做。这种“作业创新,丰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能以主动的心态去对待作业、生活,让祖国的未来满载着成功的愉悦健康成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将生活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用。这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巩固了语文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 走向生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以往的学生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如:读课文《燕子妈妈笑了》第一自然段“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时,有的同学将“冬瓜”和“茄子”读重音;有的同学将“躺”和“挂”读重音;还有的学生将“地上”和“枝上”读重音。请学生说说道理,他们一个个振振有辞:“这句是说‘冬瓜’和‘茄子’的,所以我把‘冬瓜’和‘茄子’读重音”;“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挂着’的,应该把‘躺着’‘挂着’读重音”;“我看到冬瓜和茄子不一样,一个在地上,一个在枝上,我觉得‘地上’‘枝上’应该读重音”。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用哪种方法,学生针对实际又经历了一次思索。在学生述说自己的想法时,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认可,他会更加畅所欲言,留心周围的生活,更乐于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为他带来了愉悦,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所知、所见、所感,真正射自己的箭。学生是真正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 走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既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切实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二、知识延伸 深入生活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学习《春天的手》一课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生活中找春天,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观察后学生围着我说,柳树长小嫩芽了;还有桃花,玉兰花都开了;还有蜜蜂在树上飞呢……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学生此时迫不及待地纷纷打开书认真读起来……学完课文,我问学生,你对自己刚才说的春天的变化满意吗?学生一个个摇起头。“好!那你学完了课文能改一改么?”学生更是不甘示弱。我们重又走出教室,校园里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蜜蜂们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小铃铛……虽然说得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两次截然不同。在这一次次知识拓展的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知识延伸 深入生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作业创新 丰富生活
以往的语文作业无外乎读读写写——读读课文,写写字词,再有就是背一背。每天如此,学生怎会主动去完成作业呢?新教材是一套装载着崭新观念,需要用崭新方法去、实践的现代化教材,因此,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应体现一个“新”字,让“新”伴随着这套教材走进学生心中,当然作业也要体现“新”字。另外,借鉴以往,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一个“活”字。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多样的作业。如:学习《星空》一单元后,既可以观察星空或查找资料,介绍自己认识的星星,又可以画自己看到的或自己心中的星空图,还可以改写《问银河》;背课文时,我们将课文编成拍手歌请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教给家长,学生听后别提多兴奋了;识字更是如此,以游戏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可以和家庭成员一起做。这种“作业创新,丰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能以主动的心态去对待作业、生活,让祖国的未来满载着成功的愉悦健康成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将生活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用。这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巩固了语文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