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简要阐释了新课改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围绕开展生活化实验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多元化实验形式三个层面,探讨了基于新课改理念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革新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实验;生活化实验
一、新课改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物理教师应坚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结合学生既有生活经验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实践操作能力,依托实验教学的革新实现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以此发挥物理实验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新课改理念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革新的具体策略探讨
(一)开展生活化实验教学,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加剧实验教学的形式感与无效性。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求教师贴合学生认知经验与学习能力进行实验内容的优化设计,依托生活化实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同时还能够培养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深化实验教学成效。
例如在开展“大气压强”实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装满水的玻璃瓶瓶口处放一颗乒乓球,猜测将玻璃瓶倒立后乒乓球是否会掉下,并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借此掌握大气压强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可指导学生分别用手指按压笔尖和笔盖,或利用相同的力量分别捏起自己小面积的皮肤和较大面积的皮肤,尝试感受不同受力面积下产生痛感的差异,借此使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受力面积存在的关联;再如在学习“光的传播”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与用具,利用废旧易拉罐在底部中心打孔、蒙上塑料薄膜,将孔对准发光物体并观察薄膜上呈现出的像,借此引导学生明确“光的直线传播”的特征,同时也能够通过自制实验用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二)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深化思维能力训练
由于物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往往通过成千上万次实验得以总结出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有效参与,难以充分表达其观点、看法与疑问,无法实现思维能力的动态发展。对此教师可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法进行整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征进行学习层次的划分,围绕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满足个体性学习需要。
以有关“重力”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基于目标分层理念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针对后进生可安排其完成有关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施力物体与重力方向的关系、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掌握力学公式等实验内容,针对中等生可为其设计影响重力的因素及其作用关系、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等实验内容,针对优等生可为其安排不同质量与不同位置物体的重力大小判断等探究实验。在完成合作小组划分的基础上,教师需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具体实验操作。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为例,教师可在实验开始前为学生提供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砂纸等实验工具,指导学生在组内自由选取上述实验工具并完成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科学思维模式、实现知识结构的整合重组,通过交流探讨归纳出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现象及规律,并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总结,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多元化实验形式,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一方面,教师可将物理知识竞赛模式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利用竞赛形式赋予学生新鲜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探究氛围。例如选取“电磁起重机的铁芯是软铁还是钢棒”作为研究命题,安排学生根据所给实验材料在指定时间内画出继电器控制电路断开/通电、工作电路接通/断开的电路图,并完成电路的连接[1]。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如在研究“浮力的利用”实验时,教师可针对经典的吊篮气球实验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分别尝试探究氦气与热空气对于浮力大小的影响,依托实验条件的差异性启迪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更好地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并逐步将其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物理实验教学成效。
结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改逐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物理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实验教学的革新,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实践能力,践行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枚姣.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开展[J].新課程:中,2018,(9):35.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实验;生活化实验
一、新课改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物理教师应坚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结合学生既有生活经验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实践操作能力,依托实验教学的革新实现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以此发挥物理实验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新课改理念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革新的具体策略探讨
(一)开展生活化实验教学,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加剧实验教学的形式感与无效性。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求教师贴合学生认知经验与学习能力进行实验内容的优化设计,依托生活化实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同时还能够培养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深化实验教学成效。
例如在开展“大气压强”实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装满水的玻璃瓶瓶口处放一颗乒乓球,猜测将玻璃瓶倒立后乒乓球是否会掉下,并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借此掌握大气压强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可指导学生分别用手指按压笔尖和笔盖,或利用相同的力量分别捏起自己小面积的皮肤和较大面积的皮肤,尝试感受不同受力面积下产生痛感的差异,借此使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受力面积存在的关联;再如在学习“光的传播”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与用具,利用废旧易拉罐在底部中心打孔、蒙上塑料薄膜,将孔对准发光物体并观察薄膜上呈现出的像,借此引导学生明确“光的直线传播”的特征,同时也能够通过自制实验用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二)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深化思维能力训练
由于物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往往通过成千上万次实验得以总结出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有效参与,难以充分表达其观点、看法与疑问,无法实现思维能力的动态发展。对此教师可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法进行整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征进行学习层次的划分,围绕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满足个体性学习需要。
以有关“重力”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基于目标分层理念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针对后进生可安排其完成有关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施力物体与重力方向的关系、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掌握力学公式等实验内容,针对中等生可为其设计影响重力的因素及其作用关系、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等实验内容,针对优等生可为其安排不同质量与不同位置物体的重力大小判断等探究实验。在完成合作小组划分的基础上,教师需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具体实验操作。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为例,教师可在实验开始前为学生提供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砂纸等实验工具,指导学生在组内自由选取上述实验工具并完成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科学思维模式、实现知识结构的整合重组,通过交流探讨归纳出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现象及规律,并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总结,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多元化实验形式,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一方面,教师可将物理知识竞赛模式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利用竞赛形式赋予学生新鲜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探究氛围。例如选取“电磁起重机的铁芯是软铁还是钢棒”作为研究命题,安排学生根据所给实验材料在指定时间内画出继电器控制电路断开/通电、工作电路接通/断开的电路图,并完成电路的连接[1]。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如在研究“浮力的利用”实验时,教师可针对经典的吊篮气球实验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分别尝试探究氦气与热空气对于浮力大小的影响,依托实验条件的差异性启迪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更好地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并逐步将其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物理实验教学成效。
结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改逐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物理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实验教学的革新,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实践能力,践行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枚姣.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开展[J].新課程:中,201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