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患儿的凝血因子缺乏及其抑制物存在情况的临床研究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6339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单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患儿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及抑制物存在情况。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凝血功能筛查,并且筛查结果显示单独APTT延长的2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凝血因子缺乏试验和APTT纠正试验。

结果

①本研究278例单独APTT延长患儿中,凝血因子(F)缺乏患儿为131例(47.1%),其中,FⅧ、FⅨ、FⅪ、FⅫ缺乏患儿分别为13例(4.7%)、12例(4.3%)、8例(2.9%)和79例(28.3%),有2种及以上凝血因子缺乏的混合缺乏患儿为19例(6.8%);其他原因所致的单独APTT延长患儿为147例(52.7%)。②年龄<6个月的20例患儿中,FⅧ缺乏患儿为1例(5.0%),FⅨ缺乏患儿为1例(5.0%),FⅪ缺乏患儿为0例,FⅫ缺乏患儿为2例(10.0%),有2种及以上凝血因子缺乏的混合缺乏患儿为10例(50.0%)。③本研究21例FⅧ缺乏患儿均为男性,其中,存在即刻抑制物和时间温度依赖抑制物患儿分别为3例(15.8%)和4例(21.1%),非特异性抑制物或其他原因患儿为12例(63.2%)。27例FⅨ缺乏患儿中,男性患儿为21例,女性为6例;存在即刻抑制物和时间温度依赖抑制物患儿各为3例(11.1%),非特异性抑制物或其他原因患儿21例(77.8%)。

结论

对单独APTT延长患儿进行凝血功能筛查、凝血因子检测、APTT纠正试验,对单纯APTT延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特发于婴幼儿时期罕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以骨髓祖代细胞对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高度敏感和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病理性活化为特征。近年来,关于JMML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较大的进展。笔者拟就JMML的基因诊断学、表观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TP53基因作为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一直是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TP53基因突变/缺失已经应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常规评估。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TP53基因突变/缺失在髓系肿瘤中,亦提示疾病预后不良。伴有TP53基因突变/缺失的髓系肿瘤患者对去甲基化药物,例如地西他滨、阿扎胞苷反应良好,而针对TP53基因突变/缺失的一些新型药物,例如半乳凝素抑制剂GCS-100、BH3类似物,则尚处
Castleman病,又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者血管淋巴性滤泡组织增生,该病为一种少见的异质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目前,对Castleman病的文献报道多为小样本量或者个案研究,而研究主要集中于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面,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笔者拟就M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性肿瘤(N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探讨NT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34例新发儿童NT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收集的34例新发儿童NT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肿瘤原发及转移部位、病理分型、MYCN基因扩增检测结果、临床分期与危险度分组、疗效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及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接受自体PBSC采集术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这160例患者入院顺序号的奇、偶数,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患者。对于研究组患者,移植护士在患者接受自体PBSC采集术前、术中、术后,均对其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采取实时的
近年,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方法不断取得进展,包括药物化疗、脾切除术、干扰素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方法。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可使CML患者的总体生存(OS)率与无事件生存(EFS)率均显著提高,已成为CML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部分CML患者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TKI耐药,成为导致CML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探索TKI耐药机制、寻找应对TKI耐药的新策略
目的探讨广东省佛山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感染状况,评估经血液传播HTLV的风险,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12月,于佛山市参加无偿献血的69 275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献血者血浆中HTLV-Ⅰ/-Ⅱ抗体进行初步筛查。对初检结果呈反应性的标本再进行双孔复检。对复检结果呈反应性的标本,则判定为HTLV-Ⅰ/-Ⅱ抗体
目的探讨核仁磷酸蛋白(NPM)-骨髓增生异常/髓细胞白血病因子(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2月1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例AML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患者于20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约50%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可能严重影响接受allo-HSCT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关于allo-HSCT后GVHD的发生机制及防控措施为目前allo-HSCT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造血微环境在allo-HSCT后造血重建及GVHD发生、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特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是一种较少见的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常为脾大、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A)。T-LGLL的发病机制是,通过慢性的抗原刺激,激活存活信号通路和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维持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的长期活化状态。临床对于T-LGLL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但是目前一些新型药物,如托法替尼等已进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