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成绩之间,如何设置情境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更好地进行单篇和群文教学?现实教学中,教师生存状态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将推进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的深入。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生活中茫然四顾不知所以的教师个人,也许能促进其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理智清醒地对待各自的教育生活。
关键词:创新;课堂模式
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的上的一些经验体会:
一、创新课型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刚工作的时候,我怕遗漏知识点,一节课不停地讲,不停地说,也不管学生听多少,掌握多少,觉得自己尽力了,可是每次成绩都不理想。后来,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项调查,人们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如果我们在课上讲十分钟就是2000字,一节课如果有一半的时间在讲,那就是4000多字。我的语速本身又有点快,那可能还会更多。即使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必要的信息量,学生接收后能记住的也很少,因此,一定要“少讲多练”,这样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益处。后来,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我尝试着采取“课前自学”“课上导学”“课堂竞学”的教学模式。“课前自学”“课上导学”是对学生和老师课前的要求。每节课前,老师都要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只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有学习的方向。学生根据目标进行课前自学。学生课前自学的同时,老师也要做充分的备课,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课前自学”“课上导学”“課堂竞学”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上说的话明显得少了。一开始,我不习惯于在课堂上讲那么少的话,后来我才体会到讲得少,教师才会更珍惜讲课的时间,还会在备课的时候仔细考虑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老师在课前做的准备工作会更多。只有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
“课上导学”和“课堂竞学”会更好地检验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关键在于如何“导”,怎么去“竞”。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把“课堂竞学”简单地处理成小组的合作学习了,不管这个问题适合不适合讨论都抛给学生去讨论,小组的合作性学习呈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有时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我所谓的“课堂竞学”成了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欠佳。我不禁反思“竞学”体现在哪里了?后来我总结:原来缺少老师必要的引导,即“课上导学”没有很好地实践。想要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一定要设计一个合理的问题。
二、注重细节
无论采用何种课堂模式,我们都不要忽略课堂当中的一些细节。
首先在课堂导入上,教学的艺术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在课堂导入上,为了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如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以讲故事的方式感染学生;播放音乐创设氛围;设计悬念激发兴趣等。易中天教授说:“开头必须吸引人,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例如,高一讲《一个人的遭遇》的时候,因为我们离战争年代比较久远,学生通过枯燥的文字描述很难进入情境,很难理解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因此,课前我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个战争场面导入,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力,他们很快就进入了战争的场景中,接下来再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就比较容易了。
其次,我们要重视诵读的细节。语文课离不开诵读,我们要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二下学期,我们要进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现代散文选读》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这更要求我们多读,尤其是《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文的学习,读既是基本要求,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在这方面,古人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于是,我想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晨读的时间,每个晨读我都领着学生齐读,齐读一遍之后再自己大声朗读,然后再次齐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打瞌睡的现象,也能帮助学生读准、读顺文本。有些人把语文教学中的熟读和背诵说成是“读死书”,我认为是极其错误的。“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这是语文教学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8第100页
[2]沈又红《论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
[3]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9
关键词:创新;课堂模式
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的上的一些经验体会:
一、创新课型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刚工作的时候,我怕遗漏知识点,一节课不停地讲,不停地说,也不管学生听多少,掌握多少,觉得自己尽力了,可是每次成绩都不理想。后来,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项调查,人们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如果我们在课上讲十分钟就是2000字,一节课如果有一半的时间在讲,那就是4000多字。我的语速本身又有点快,那可能还会更多。即使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必要的信息量,学生接收后能记住的也很少,因此,一定要“少讲多练”,这样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益处。后来,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我尝试着采取“课前自学”“课上导学”“课堂竞学”的教学模式。“课前自学”“课上导学”是对学生和老师课前的要求。每节课前,老师都要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只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有学习的方向。学生根据目标进行课前自学。学生课前自学的同时,老师也要做充分的备课,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课前自学”“课上导学”“課堂竞学”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上说的话明显得少了。一开始,我不习惯于在课堂上讲那么少的话,后来我才体会到讲得少,教师才会更珍惜讲课的时间,还会在备课的时候仔细考虑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老师在课前做的准备工作会更多。只有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
“课上导学”和“课堂竞学”会更好地检验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关键在于如何“导”,怎么去“竞”。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把“课堂竞学”简单地处理成小组的合作学习了,不管这个问题适合不适合讨论都抛给学生去讨论,小组的合作性学习呈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有时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我所谓的“课堂竞学”成了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欠佳。我不禁反思“竞学”体现在哪里了?后来我总结:原来缺少老师必要的引导,即“课上导学”没有很好地实践。想要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一定要设计一个合理的问题。
二、注重细节
无论采用何种课堂模式,我们都不要忽略课堂当中的一些细节。
首先在课堂导入上,教学的艺术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在课堂导入上,为了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如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以讲故事的方式感染学生;播放音乐创设氛围;设计悬念激发兴趣等。易中天教授说:“开头必须吸引人,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例如,高一讲《一个人的遭遇》的时候,因为我们离战争年代比较久远,学生通过枯燥的文字描述很难进入情境,很难理解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因此,课前我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个战争场面导入,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力,他们很快就进入了战争的场景中,接下来再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就比较容易了。
其次,我们要重视诵读的细节。语文课离不开诵读,我们要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二下学期,我们要进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现代散文选读》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这更要求我们多读,尤其是《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文的学习,读既是基本要求,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在这方面,古人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于是,我想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晨读的时间,每个晨读我都领着学生齐读,齐读一遍之后再自己大声朗读,然后再次齐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打瞌睡的现象,也能帮助学生读准、读顺文本。有些人把语文教学中的熟读和背诵说成是“读死书”,我认为是极其错误的。“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这是语文教学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8第100页
[2]沈又红《论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
[3]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