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孤独的命运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pa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百年孤独》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品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糅合进现实与虚幻,呈现出一个瑰丽奇幻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的艺术成就,令作者荣获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我觉得,一个人发呆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表情与细节,比如啃食指甲,比如蹙眉,比如微微将唇开启,又比如,手指搅缠发稍。许多年以前,我还青涩,在没有暖气的乡下房子里,站在封闭不好的窗前,将冰凉的手拢在同样冰凉的棉袄里读《百年孤独》,这样的一个姿势,在我成年以后的许多个寒冷的冬天,都顽固地保存下来。
  其实我已经忘记了《百年孤独》里的许多情节,那是一本过于繁复庞大的书,整个家族在百年间的命运起伏,犹如人漫长的一生,我站在河的此岸,无论如何地努力,都看不到对岸的河水,有怎样动荡曲折的终结。我只记住了那弥漫其中的神秘幽暗的气息,带着诡异的花火,将我不知如何从乡下打拼到城市去的路途照亮。生命如此漫长无边,乡下又那样晦暗孤独,我要走出去,一直一直走,将藏匿在某个黑暗角落里的命运的咒语,远远地甩开去。
  几年后通过读书,我终于走出了那个在地图上连名字都不存在的村庄,开始学会融入城市光鲜耀眼的生活。我喝咖啡而不是茶水,我吃面包而不是馒头,我乘坐出租而不是骑车,我用电脑且抛弃了纸笔,我在文字里将自己渲染得华丽无比,并因这样的渲染,而觉得轻飘、自由,且志得意满。
  后来的某一天,我站在大风呼啸的城市街头,拼命地拦一辆辆出租车,却绝望地发现,在下班的高峰期里,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我终于不再朝飞驰而过的出租车挥手,转而靠在一个背风的小店旁边,看着拥挤的人群发呆。不知这样过了有多久,听到旁边有人嘻笑,我才茫然地扭头,然后,看到了隔壁店铺的玻璃橱窗里,自己拢着袖口,犹如一个乡下粗糙姑娘的容颜。
  我就这样被《百年孤独》里时光的“飞毯”载着,回到我已离去多年的乡村,并看到了那个在亲戚们穿梭来往的房间内,不断地跺着冻僵的双脚读书的女孩。我看到她袖口上发亮的污渍,看到她冻得红肿的脸颊,看到书上她啃食的馒头碎屑,看到她用绿头绳随意扎起的辫子,看到她的母亲,因为姐姐婚事的潦草,而与父亲当众起着激烈的争吵。
  我就在那样的一刻,原谅了时光烙在自己身上的种种难堪的疤痕,就像原谅那本书里所有不肯互相宽容的人类,还有跨越一生的无力逃脱的孤独。很多年以后,当我成了一名大学老师,不再像过去那样焦灼地等待一辆车的到来,我又重新接近这本孤独之书。我一次次地向学生提起,这本书曾经带给我的深远长久的影响。似乎,它已经融入到我的身体和血液之中,并成为我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当我重新翻阅《百年孤独》,读到其中位于加勒比海沿岸的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读到外来者对于一个封闭小镇的侵入,吉普赛人一次次带来的神秘的世界文明,以及在这里生老病死、盘根错节生活着的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互不理解,风一样离去又归来,或者毫无征兆地消失,我再一次被人类在这个巨大星球上曲折动荡的命运,以及一种叫作孤独的缠绕着灵魂的东西所深深震慑。这个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布恩迪亚家族,就像诡异的羊皮书上所写的那样,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一个百年家族,连同它附着于上的马孔多小镇,最终在飓风中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那疾病一样吞噬了整个家族的孤独。
  孤独是什么呢?作家马尔克斯探讨的,不只是孤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还有人是什么?战争是什么?历史是什么?灾难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命运是什么?偶然与必然是什么?这所有的一切,以如此魔幻奇诡的手法,融入到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之中,让人不得不被其巨大的包容性所震撼。
  尽管一个家族从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尽管马尔克斯在结尾写道:“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但他依然对这个世界抱有着希望。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那篇演说中,剖析了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之后说:“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
  是的,人类被孤独缠绕,侵蚀,破坏,可是,人类也具有战胜孤独的勇气和能力。就像很多年前,那个惶恐不安到常常用啃噬手指来遮掩內心卑微的我,那个在人群中摆脱不了乡下人的拢手固习的我,此刻,终于用写作的自信,驱赶走了内心的孤独与忧郁。我学会享受孤独,热爱孤独,并迷恋这种属于思考者的美好寂静的时刻。
  人类的伟大在于,知道命运常常不可违逆,却学着古希腊的西西弗斯,一次次朝着山顶推着命运的石头。这是悲剧,却也折射出人类反抗命运的勇敢与悲壮。而《百年孤独》所映射出的,正是这种独属于人类的对抗孤独命运的伟大光辉的力量。
其他文献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要有危机意识。什么是危机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危机是“潜伏的危险”“严重困难的关头”。而危机还可以这样理解:危 机——危险往往与机会并存,困难常常与希望相伴。所以,遇到危机时,要捕捉、创造机会化解危险,要怀抱希望克服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危机。你经历过怎样的危机?你对危机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
【考题回放】  我想起了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500字至1000字的文章。①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满分作文】  我想起了那个雨天  一考生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开笔入题。)晶莹的雨珠,溅到玻璃上,越聚越大,汇聚成一颗颗珍珠,滴滴答答地落在窗台上,好像来自天堂的天使
在参加大学的毕业典礼时,哈瑞斯教授通知我们,典礼结束后再回到教室里去,因为还有最后一场考试。他说,这将是一个令人惊喜的考试。  哈瑞斯教授捧着试卷来到教室里,把它发给我们。但是拿到试卷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一张特别奇怪的试卷,上面一道测试题也没有,只有一个大大的圆形黑点。我们都很困惑,这个黑点代表着什么呢?随即,大家开动了脑筋。10分钟后,我们都写好了答案,哈瑞斯教授把试卷收了上去。“让我来看看你们都
摘要:由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民工潮”,一方面使农民工从原始束缚中获得自由,确证了自身力量;另一方面,在陌生环境与竞争压力面前,他们也倍感孤独与彷徨,在“消极的自由”中却无法得到真实的安全感。“城市化”弊端的克服,一是农民工要确立积极心态、提升个体素质;二是城市要注重人文关怀、拓展归属意识;三是政府要消除制度壁垒、确保农民权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生互动中使农民工的精神世界得以健全发展。 
借用浙江卷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绿叶对根的情意。笔者试图表述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说我们广大的中学生是一片枝繁叶茂的绿叶的话,那么她的根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时代,如果把学生的作文比作是一片片娇嫩鲜活的绿叶的话,那么她的根就深插于这块她们生活的土壤。由此2009年的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再次强烈地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写好作文,必须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自己。好文章自然
说明  1.本试卷共四大题,22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卷面要求书写干净、整洁,不得使用涂改液进行涂改。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迸溅(jiàn) 暗哑 鲜为人知(xiān) 海市蜃楼  B.妖娆(nāo) 腊象 断壁残垣(yuán) 伤痕累累  C.襁褓(bāo) 喧嚷 奄奄一息(yǎn) 蒙蒙
一、教学课型:听说课 (40分钟)  本模块的听力材料是采访一位在南非的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志愿者的对话,这位志愿者讲述了在保护区工作的情况及感受。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增强“拯救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处理  (1)词汇部分的练习1和2都是帮助学生学会动物的分类,并且练习2偏难,所以只要求学生完成练习1, 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听说练习上。  (2)词汇部分的练
一位聪明的谜友听后,立刻说出了答案:“我知道了!二位说的是同一个字——雪花的‘雪’字!”这时,众人才回过味来:“山仿佛睡了,不就是‘彐’吗?再加上‘雨’,不就是‘雪’吗?”“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枝又无叶的,不就是雪花吗?”  年轻人称赞张起南的谜不但有趣味,而且有美感和诗意。张起南也高兴地对年轻人说:“你不但猜出谜底,还作出另外一首诗谜来对我的谜,也可称得上是谜坛高手啊!我这里又想出一条
午后小憩,一本张晓风的《风雨并肩处岁岁看花人》让我重读旧时光。  薄薄的黄纸页浸着对生活感悟的真谛,字里行间流露出温和的暖意,滋润心田。  我漫步在春天的魔季,“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清风在细叶间穿梭,跟着它穿梭的是蝴蝶。”我仿佛涉过春天流淌的溪涧,细嗅幸福的花香,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和着风铃的低吟浅唱,回到旧时光,岁月安好,风景无恙。  也记得她的母亲打开
一、留白艺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大量的口头练习和频繁的交际互动确实是语言学科——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走向了一个极端——满堂灌、满堂问,其主要表现就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讲你记”。英语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是配角,是缺乏主动性、能动性的被动接收知识信息的容器。造成的结果是,课堂死板枯燥,学生兴趣缺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