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百年孤独》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品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糅合进现实与虚幻,呈现出一个瑰丽奇幻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的艺术成就,令作者荣获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我觉得,一个人发呆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表情与细节,比如啃食指甲,比如蹙眉,比如微微将唇开启,又比如,手指搅缠发稍。许多年以前,我还青涩,在没有暖气的乡下房子里,站在封闭不好的窗前,将冰凉的手拢在同样冰凉的棉袄里读《百年孤独》,这样的一个姿势,在我成年以后的许多个寒冷的冬天,都顽固地保存下来。
其实我已经忘记了《百年孤独》里的许多情节,那是一本过于繁复庞大的书,整个家族在百年间的命运起伏,犹如人漫长的一生,我站在河的此岸,无论如何地努力,都看不到对岸的河水,有怎样动荡曲折的终结。我只记住了那弥漫其中的神秘幽暗的气息,带着诡异的花火,将我不知如何从乡下打拼到城市去的路途照亮。生命如此漫长无边,乡下又那样晦暗孤独,我要走出去,一直一直走,将藏匿在某个黑暗角落里的命运的咒语,远远地甩开去。
几年后通过读书,我终于走出了那个在地图上连名字都不存在的村庄,开始学会融入城市光鲜耀眼的生活。我喝咖啡而不是茶水,我吃面包而不是馒头,我乘坐出租而不是骑车,我用电脑且抛弃了纸笔,我在文字里将自己渲染得华丽无比,并因这样的渲染,而觉得轻飘、自由,且志得意满。
后来的某一天,我站在大风呼啸的城市街头,拼命地拦一辆辆出租车,却绝望地发现,在下班的高峰期里,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我终于不再朝飞驰而过的出租车挥手,转而靠在一个背风的小店旁边,看着拥挤的人群发呆。不知这样过了有多久,听到旁边有人嘻笑,我才茫然地扭头,然后,看到了隔壁店铺的玻璃橱窗里,自己拢着袖口,犹如一个乡下粗糙姑娘的容颜。
我就这样被《百年孤独》里时光的“飞毯”载着,回到我已离去多年的乡村,并看到了那个在亲戚们穿梭来往的房间内,不断地跺着冻僵的双脚读书的女孩。我看到她袖口上发亮的污渍,看到她冻得红肿的脸颊,看到书上她啃食的馒头碎屑,看到她用绿头绳随意扎起的辫子,看到她的母亲,因为姐姐婚事的潦草,而与父亲当众起着激烈的争吵。
我就在那样的一刻,原谅了时光烙在自己身上的种种难堪的疤痕,就像原谅那本书里所有不肯互相宽容的人类,还有跨越一生的无力逃脱的孤独。很多年以后,当我成了一名大学老师,不再像过去那样焦灼地等待一辆车的到来,我又重新接近这本孤独之书。我一次次地向学生提起,这本书曾经带给我的深远长久的影响。似乎,它已经融入到我的身体和血液之中,并成为我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当我重新翻阅《百年孤独》,读到其中位于加勒比海沿岸的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读到外来者对于一个封闭小镇的侵入,吉普赛人一次次带来的神秘的世界文明,以及在这里生老病死、盘根错节生活着的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互不理解,风一样离去又归来,或者毫无征兆地消失,我再一次被人类在这个巨大星球上曲折动荡的命运,以及一种叫作孤独的缠绕着灵魂的东西所深深震慑。这个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布恩迪亚家族,就像诡异的羊皮书上所写的那样,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一个百年家族,连同它附着于上的马孔多小镇,最终在飓风中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那疾病一样吞噬了整个家族的孤独。
孤独是什么呢?作家马尔克斯探讨的,不只是孤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还有人是什么?战争是什么?历史是什么?灾难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命运是什么?偶然与必然是什么?这所有的一切,以如此魔幻奇诡的手法,融入到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之中,让人不得不被其巨大的包容性所震撼。
尽管一个家族从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尽管马尔克斯在结尾写道:“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但他依然对这个世界抱有着希望。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那篇演说中,剖析了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之后说:“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
是的,人类被孤独缠绕,侵蚀,破坏,可是,人类也具有战胜孤独的勇气和能力。就像很多年前,那个惶恐不安到常常用啃噬手指来遮掩內心卑微的我,那个在人群中摆脱不了乡下人的拢手固习的我,此刻,终于用写作的自信,驱赶走了内心的孤独与忧郁。我学会享受孤独,热爱孤独,并迷恋这种属于思考者的美好寂静的时刻。
人类的伟大在于,知道命运常常不可违逆,却学着古希腊的西西弗斯,一次次朝着山顶推着命运的石头。这是悲剧,却也折射出人类反抗命运的勇敢与悲壮。而《百年孤独》所映射出的,正是这种独属于人类的对抗孤独命运的伟大光辉的力量。
我觉得,一个人发呆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表情与细节,比如啃食指甲,比如蹙眉,比如微微将唇开启,又比如,手指搅缠发稍。许多年以前,我还青涩,在没有暖气的乡下房子里,站在封闭不好的窗前,将冰凉的手拢在同样冰凉的棉袄里读《百年孤独》,这样的一个姿势,在我成年以后的许多个寒冷的冬天,都顽固地保存下来。
其实我已经忘记了《百年孤独》里的许多情节,那是一本过于繁复庞大的书,整个家族在百年间的命运起伏,犹如人漫长的一生,我站在河的此岸,无论如何地努力,都看不到对岸的河水,有怎样动荡曲折的终结。我只记住了那弥漫其中的神秘幽暗的气息,带着诡异的花火,将我不知如何从乡下打拼到城市去的路途照亮。生命如此漫长无边,乡下又那样晦暗孤独,我要走出去,一直一直走,将藏匿在某个黑暗角落里的命运的咒语,远远地甩开去。
几年后通过读书,我终于走出了那个在地图上连名字都不存在的村庄,开始学会融入城市光鲜耀眼的生活。我喝咖啡而不是茶水,我吃面包而不是馒头,我乘坐出租而不是骑车,我用电脑且抛弃了纸笔,我在文字里将自己渲染得华丽无比,并因这样的渲染,而觉得轻飘、自由,且志得意满。
后来的某一天,我站在大风呼啸的城市街头,拼命地拦一辆辆出租车,却绝望地发现,在下班的高峰期里,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我终于不再朝飞驰而过的出租车挥手,转而靠在一个背风的小店旁边,看着拥挤的人群发呆。不知这样过了有多久,听到旁边有人嘻笑,我才茫然地扭头,然后,看到了隔壁店铺的玻璃橱窗里,自己拢着袖口,犹如一个乡下粗糙姑娘的容颜。
我就这样被《百年孤独》里时光的“飞毯”载着,回到我已离去多年的乡村,并看到了那个在亲戚们穿梭来往的房间内,不断地跺着冻僵的双脚读书的女孩。我看到她袖口上发亮的污渍,看到她冻得红肿的脸颊,看到书上她啃食的馒头碎屑,看到她用绿头绳随意扎起的辫子,看到她的母亲,因为姐姐婚事的潦草,而与父亲当众起着激烈的争吵。
我就在那样的一刻,原谅了时光烙在自己身上的种种难堪的疤痕,就像原谅那本书里所有不肯互相宽容的人类,还有跨越一生的无力逃脱的孤独。很多年以后,当我成了一名大学老师,不再像过去那样焦灼地等待一辆车的到来,我又重新接近这本孤独之书。我一次次地向学生提起,这本书曾经带给我的深远长久的影响。似乎,它已经融入到我的身体和血液之中,并成为我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当我重新翻阅《百年孤独》,读到其中位于加勒比海沿岸的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读到外来者对于一个封闭小镇的侵入,吉普赛人一次次带来的神秘的世界文明,以及在这里生老病死、盘根错节生活着的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互不理解,风一样离去又归来,或者毫无征兆地消失,我再一次被人类在这个巨大星球上曲折动荡的命运,以及一种叫作孤独的缠绕着灵魂的东西所深深震慑。这个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布恩迪亚家族,就像诡异的羊皮书上所写的那样,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一个百年家族,连同它附着于上的马孔多小镇,最终在飓风中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那疾病一样吞噬了整个家族的孤独。
孤独是什么呢?作家马尔克斯探讨的,不只是孤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还有人是什么?战争是什么?历史是什么?灾难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命运是什么?偶然与必然是什么?这所有的一切,以如此魔幻奇诡的手法,融入到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之中,让人不得不被其巨大的包容性所震撼。
尽管一个家族从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尽管马尔克斯在结尾写道:“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但他依然对这个世界抱有着希望。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那篇演说中,剖析了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之后说:“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
是的,人类被孤独缠绕,侵蚀,破坏,可是,人类也具有战胜孤独的勇气和能力。就像很多年前,那个惶恐不安到常常用啃噬手指来遮掩內心卑微的我,那个在人群中摆脱不了乡下人的拢手固习的我,此刻,终于用写作的自信,驱赶走了内心的孤独与忧郁。我学会享受孤独,热爱孤独,并迷恋这种属于思考者的美好寂静的时刻。
人类的伟大在于,知道命运常常不可违逆,却学着古希腊的西西弗斯,一次次朝着山顶推着命运的石头。这是悲剧,却也折射出人类反抗命运的勇敢与悲壮。而《百年孤独》所映射出的,正是这种独属于人类的对抗孤独命运的伟大光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