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要得民心,群众要得实惠,基层组织要得到加强——江津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明确提出用“三得”标准为活动导航,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党员诚服,群众满意。
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确保党要得民心
针对部分党员思想防线不牢,官僚作风较重的实际,江津市坚持走群众路线,以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为突破口,狠抓整改,以形象赢民心。
开门搞教育集民智。坚持开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民声、纳民言、集民智。建立完善了信访“七项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市级党员干部中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学校、进农村的“五进”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思想。
转变作风聚民信。党员干部以“帅乡处处党旗红”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打造法治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切实转变作风。市委研究出台了“无会日”制度,大力整治文山会海;狠刹“三风”苗头;严格控制了领导干部出国(境),强化公车管理;建立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村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
自身建设得民拥。一是探索建立了党员先锋指数评价标准,量化党员先进性“标尺”。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筑牢反腐防线。三是建立了长效学习机制,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素质。
以解决问题为关键点,确保群众得实惠
坚持用发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发展确保群众得实惠,在解决群众“最盼”上赢民心,解决群众“最急”上见真情,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级联动解民结。在舆论宣传上联动。通过媒体开办专题,组建农村电影队、综合宣讲队、义务巡演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先进性。在结对帮扶上联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分别与镇(街)、特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服务“三农”上联动。市级部门选派86名农村工作指导员,镇(街)机关选派436名驻村工作指导员进村入户,协助基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措施抓落实。
化解“五难”排民忧。针对取消农业税后镇(街)工作实际,实施“五大工程”,化解群众“五难”。一是实施“便民机关”工程,变群众上门办事为主动送上门服务,解决群众“办事难”。二是大力实施“畅通村道”工程,建立协会养护公路新模式,解决群众“行路难”。三是实施“健康工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解决群众“看病难”。四是实施“助农发展”工程,采取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等方式,建立柑橘、优质稻等优势产业服务组,切实解决群众“增收难”。五是实施“平安农村”工程,选派镇(街)机关干部到派出所和村(社区)工作,“警民共治、群防群治、依法严打”三管齐下,努力构建“三级”防控网络,解决农村“调解难”。
突出重点助民富。紧紧抓住“大工业强市、大农业稳市、大旅游兴市、大城市带动、大和谐江津”五大工作重点。工业上,世界500强之一的拉法基集团等71家企业入驻江津,天助水泥、美科机电、展扬化工等35家企业建成投产;农业上,花椒、柑橘、蔬菜、优质粮油、再生高粱、蚕桑等6个10万亩级特色产业基地已形成,恒河果业、四面山花椒公司等72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旅游上,“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初步形成;城市建设上,“北延东进”战略稳步推进,国家山水园林城市已具雏形;社会发展上,群众诉求“绿色通道”建立完善,党群、干群之间搭建起了连心桥。
以创新思路为着力点,确保基层组织得到加强
支部建在产业上,创新设置抓组织。坚持不断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在行政村和街道社区建立党委,并将下属党支部、党小组延伸到居民小区、商务楼宇、商业街、农贸市场以及“两新”组织中。全市共新建118个党委、40个党总支、327个党支部,特色型党支部159个,流动党支部15个。
“选、育、用、留”四并举,创新机制强村干。一是大力实施“精镇强村”工程,坚持“内选”与“外引”相结合,创新机制选人,在致富能手中选拔村干部457名。二是实施“双培双促”工程,培养党员、干部、致富能手3000多名。三是改变村干部选拔任用模式,跨镇、村、组选拔任用村干部。四是为全市1549名村(社区)干部购买了养老保险,调动了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优化环境留人。
实施“双培双促”工程,创新载体促阵地。以“双培双促”工程为载体,以打造津马七条“党建风景线”为重点,以点串线、以线促面,推进全市“党建风景线”建设,夯实农村基层阵地建设。全市187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村级活动阵地,全面实现一村一阵地目标。
着眼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思路建长效。从提高素质入手,建立完善长效学习机制;从增强党性入手,建立完善党员长效教育机制;从规范言行入手,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从转变作风入手,建立完善长效联系群众机制;从扩大民主入手,建立完善长效民主参与、监督评价机制;从构建和谐江津入手,建立推动各项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确保党要得民心
针对部分党员思想防线不牢,官僚作风较重的实际,江津市坚持走群众路线,以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为突破口,狠抓整改,以形象赢民心。
开门搞教育集民智。坚持开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民声、纳民言、集民智。建立完善了信访“七项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市级党员干部中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学校、进农村的“五进”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思想。
转变作风聚民信。党员干部以“帅乡处处党旗红”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打造法治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切实转变作风。市委研究出台了“无会日”制度,大力整治文山会海;狠刹“三风”苗头;严格控制了领导干部出国(境),强化公车管理;建立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村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
自身建设得民拥。一是探索建立了党员先锋指数评价标准,量化党员先进性“标尺”。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筑牢反腐防线。三是建立了长效学习机制,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素质。
以解决问题为关键点,确保群众得实惠
坚持用发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发展确保群众得实惠,在解决群众“最盼”上赢民心,解决群众“最急”上见真情,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级联动解民结。在舆论宣传上联动。通过媒体开办专题,组建农村电影队、综合宣讲队、义务巡演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先进性。在结对帮扶上联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分别与镇(街)、特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服务“三农”上联动。市级部门选派86名农村工作指导员,镇(街)机关选派436名驻村工作指导员进村入户,协助基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措施抓落实。
化解“五难”排民忧。针对取消农业税后镇(街)工作实际,实施“五大工程”,化解群众“五难”。一是实施“便民机关”工程,变群众上门办事为主动送上门服务,解决群众“办事难”。二是大力实施“畅通村道”工程,建立协会养护公路新模式,解决群众“行路难”。三是实施“健康工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解决群众“看病难”。四是实施“助农发展”工程,采取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等方式,建立柑橘、优质稻等优势产业服务组,切实解决群众“增收难”。五是实施“平安农村”工程,选派镇(街)机关干部到派出所和村(社区)工作,“警民共治、群防群治、依法严打”三管齐下,努力构建“三级”防控网络,解决农村“调解难”。
突出重点助民富。紧紧抓住“大工业强市、大农业稳市、大旅游兴市、大城市带动、大和谐江津”五大工作重点。工业上,世界500强之一的拉法基集团等71家企业入驻江津,天助水泥、美科机电、展扬化工等35家企业建成投产;农业上,花椒、柑橘、蔬菜、优质粮油、再生高粱、蚕桑等6个10万亩级特色产业基地已形成,恒河果业、四面山花椒公司等72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旅游上,“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初步形成;城市建设上,“北延东进”战略稳步推进,国家山水园林城市已具雏形;社会发展上,群众诉求“绿色通道”建立完善,党群、干群之间搭建起了连心桥。
以创新思路为着力点,确保基层组织得到加强
支部建在产业上,创新设置抓组织。坚持不断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在行政村和街道社区建立党委,并将下属党支部、党小组延伸到居民小区、商务楼宇、商业街、农贸市场以及“两新”组织中。全市共新建118个党委、40个党总支、327个党支部,特色型党支部159个,流动党支部15个。
“选、育、用、留”四并举,创新机制强村干。一是大力实施“精镇强村”工程,坚持“内选”与“外引”相结合,创新机制选人,在致富能手中选拔村干部457名。二是实施“双培双促”工程,培养党员、干部、致富能手3000多名。三是改变村干部选拔任用模式,跨镇、村、组选拔任用村干部。四是为全市1549名村(社区)干部购买了养老保险,调动了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优化环境留人。
实施“双培双促”工程,创新载体促阵地。以“双培双促”工程为载体,以打造津马七条“党建风景线”为重点,以点串线、以线促面,推进全市“党建风景线”建设,夯实农村基层阵地建设。全市187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村级活动阵地,全面实现一村一阵地目标。
着眼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思路建长效。从提高素质入手,建立完善长效学习机制;从增强党性入手,建立完善党员长效教育机制;从规范言行入手,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从转变作风入手,建立完善长效联系群众机制;从扩大民主入手,建立完善长效民主参与、监督评价机制;从构建和谐江津入手,建立推动各项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