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部手术后常因手术损伤、麻醉、牵拉、镇痛泵的应用,以及切口痛疼等原因,常有胃肠功能紊乱,主要是短暂的肠麻痹,在临床上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出现腹胀、肛门不排便不排气,严重的腹胀可使膈肌上移,影响心肺功能,并且手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切口裂开等发生率增高。因此,腹部手术后如何尽快的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肛门排便排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现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1 药物治疗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1.1 口服药物(1)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这些新型的胃肠动力药,通过增加肠肌层神经节后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文献报道[1]腹部手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西沙必利,每日三次、每次5mg,能使肛门排气时间早11小时,我们采纳了上述治疗方法,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莫沙比利,每次2片,每日3次,结果显示:服药组较自然恢复组,肛门排气提前12-24小时,无其他不良反应。
1.2 静脉滴注红霉素,能直接作用胃肠平滑肌,产生收缩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红霉素3-5mg/kg/日,可加快胃肠蠕动,价格低廉。我们对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取石术后38例病人进行上述药物治疗,结果术后36小时-48小时肠功能恢复开始进少量流食。
1.3 联合用药 在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普鲁卡因1g加入5%葡萄糖内,同时口服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或加用新斯的明及维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结果用药组较对照组肛门排气提前24-36小时。但应作普鲁卡因药敏实验。应用新斯的明1mg肌注后,可出现短暂的恶心、出冷汗,约持续1-2小时,上述不良反应消失。
1.4 应用中药口服或灌肠,常见的中药有复方小承气汤(主要含黄芪、小茴香、木香、青陈皮、大黄等)或复方大承气汤(加用芒硝等),煎汤约250ml口服,对于有粘连性肠梗阻可能的病人,使肛门排气的时间提前24-36小时,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服用小承气汤能使肛门排气明显提前12-24小时,也可将中药保留灌肠。
2 针灸、穴位注射及按摩
针灸足三里及内关[2]可调理胃肠气机,调和气血。不但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防治术后胃肠痉挛性痛疼,而将新斯的明、维生素B1或加参脉足三里封闭,效果及佳。能将针刺、营养、代谢融为一体,既能增加脏腑的血流量,提高神经的敏感性,又能使脏腑代谢加强,促进肠蠕动,术后2小时开始按摩足三里,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
3 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
对于腹部手术后,病人早日活动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加強术后护理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了解上述的治疗方法,而且要做好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切实做好术前教育
3.1.1 早期活动目的教育 首先给病人讲解整个手术过程对胃肠道影响的机理,从而引导出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排便,尽快恢复正常饮食,同时还可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集体的早日康复。并且说明感染及手术创伤可能发生肠粘连,对远期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老年人因机体抵抗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
3.2 痛疼教育 准确评估病人对痛疼的认知情况,评估不同的个体对痛疼的耐受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一般女性对痛疼的耐受较男性强,而年轻女性、儿童对痛疼较敏感。所以要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但不要夸大其词,使病人增加新的恐惧或不安。告诉病人术后痛疼是必然存在的,但也是能克服的,增加病人对痛疼的控制力,帮助病人解除对痛疼的恐惧心理。也可应用镇痛药物,临床观察证明。麻醉止痛药不会延缓切口的愈合,且短时间应用不会成瘾,同时,及时止痛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
3.3 教会病人正确的活动方法 无禁忌症的病人,活动时间与肠功能恢复呈正相关:即活动越早肛门排气越早[3]。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最佳,48小时、72小时分别次之。若超过5天以上,则易出现并发症。具体的说,病人麻醉状态过去后,只要生命体征平稳,每2小时翻身变化体位1次,血压稳定后,可取半卧位。术后第一天如生命体征稳定,切口无出血可下床,下床时先坐在床沿上,双腿下垂,如无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再站在床边,缓慢步行,腹部不要用力,用手捂住切口,绕床边活动。对于老年病人,可由护士帮助其逐渐活动,但应缓慢。如活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率加快、出冷汗、面黄、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停止活动继续卧床。
通过上述的积极的治疗及护理,使病人能尽早恢复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口服营养,对于防止肠粘连、切口裂开、切口疝及肺部并发症,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向阳,井清源,张秦臻.普瑞博思在肝胆外科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999,19(4):322-323.
[2]张力,伍松全,黄小明,等.电针足三里内关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的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1,24(4):3-37.
[3]霍雅丽,孙心宇,王伟,等.腹部术后病人下床活动的时间对肛门排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4):217.
1 药物治疗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1.1 口服药物(1)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这些新型的胃肠动力药,通过增加肠肌层神经节后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文献报道[1]腹部手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西沙必利,每日三次、每次5mg,能使肛门排气时间早11小时,我们采纳了上述治疗方法,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莫沙比利,每次2片,每日3次,结果显示:服药组较自然恢复组,肛门排气提前12-24小时,无其他不良反应。
1.2 静脉滴注红霉素,能直接作用胃肠平滑肌,产生收缩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红霉素3-5mg/kg/日,可加快胃肠蠕动,价格低廉。我们对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取石术后38例病人进行上述药物治疗,结果术后36小时-48小时肠功能恢复开始进少量流食。
1.3 联合用药 在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普鲁卡因1g加入5%葡萄糖内,同时口服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或加用新斯的明及维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结果用药组较对照组肛门排气提前24-36小时。但应作普鲁卡因药敏实验。应用新斯的明1mg肌注后,可出现短暂的恶心、出冷汗,约持续1-2小时,上述不良反应消失。
1.4 应用中药口服或灌肠,常见的中药有复方小承气汤(主要含黄芪、小茴香、木香、青陈皮、大黄等)或复方大承气汤(加用芒硝等),煎汤约250ml口服,对于有粘连性肠梗阻可能的病人,使肛门排气的时间提前24-36小时,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服用小承气汤能使肛门排气明显提前12-24小时,也可将中药保留灌肠。
2 针灸、穴位注射及按摩
针灸足三里及内关[2]可调理胃肠气机,调和气血。不但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防治术后胃肠痉挛性痛疼,而将新斯的明、维生素B1或加参脉足三里封闭,效果及佳。能将针刺、营养、代谢融为一体,既能增加脏腑的血流量,提高神经的敏感性,又能使脏腑代谢加强,促进肠蠕动,术后2小时开始按摩足三里,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
3 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
对于腹部手术后,病人早日活动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加強术后护理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了解上述的治疗方法,而且要做好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切实做好术前教育
3.1.1 早期活动目的教育 首先给病人讲解整个手术过程对胃肠道影响的机理,从而引导出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排便,尽快恢复正常饮食,同时还可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集体的早日康复。并且说明感染及手术创伤可能发生肠粘连,对远期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老年人因机体抵抗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
3.2 痛疼教育 准确评估病人对痛疼的认知情况,评估不同的个体对痛疼的耐受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一般女性对痛疼的耐受较男性强,而年轻女性、儿童对痛疼较敏感。所以要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但不要夸大其词,使病人增加新的恐惧或不安。告诉病人术后痛疼是必然存在的,但也是能克服的,增加病人对痛疼的控制力,帮助病人解除对痛疼的恐惧心理。也可应用镇痛药物,临床观察证明。麻醉止痛药不会延缓切口的愈合,且短时间应用不会成瘾,同时,及时止痛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
3.3 教会病人正确的活动方法 无禁忌症的病人,活动时间与肠功能恢复呈正相关:即活动越早肛门排气越早[3]。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最佳,48小时、72小时分别次之。若超过5天以上,则易出现并发症。具体的说,病人麻醉状态过去后,只要生命体征平稳,每2小时翻身变化体位1次,血压稳定后,可取半卧位。术后第一天如生命体征稳定,切口无出血可下床,下床时先坐在床沿上,双腿下垂,如无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再站在床边,缓慢步行,腹部不要用力,用手捂住切口,绕床边活动。对于老年病人,可由护士帮助其逐渐活动,但应缓慢。如活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率加快、出冷汗、面黄、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停止活动继续卧床。
通过上述的积极的治疗及护理,使病人能尽早恢复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口服营养,对于防止肠粘连、切口裂开、切口疝及肺部并发症,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向阳,井清源,张秦臻.普瑞博思在肝胆外科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999,19(4):322-323.
[2]张力,伍松全,黄小明,等.电针足三里内关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的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1,24(4):3-37.
[3]霍雅丽,孙心宇,王伟,等.腹部术后病人下床活动的时间对肛门排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