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的“愚”字看孔子的毁誉原则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na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中的“愚”字多出于孔子之口,用于对人物的毁誉。分析发现,孔子在评价他人时,秉持了这样的原则——着重考察该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实践,并充分衡量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该原则肯定了个人主体性的探索与追求,极好地适应了社会现实,体现出孔子对于个体发展及所处社会的强烈关照。
  关键词:《论语》;孔子;愚;毁誉原则
  圣人教言,繁花万朵,千载之下观千载之上,依然有着阐发未尽的深意。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愚”字多出于孔子之口,用于对人物的品评毁誉。《论语》中的“愚”字,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其一,指愚笨、浅陋、戆直,即朱熹所言“知不足而厚有余”之意;其二,代表着一种佯愚以全身、韬光而养晦的处世方式。前者用来毁誉人物时,单纯描述人物之天赋性情,后者则含有明显的褒义,对人物之行为方式加以赞扬。本文以《论语》中的“愚”字为切入点,管窥孔子对他者的毁誉原则。
  一、《论语》中的“愚”
  《论语》中,“愚”字首见于孔子对得意门生颜回的评价中。《论语·为政》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醒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颜回,孔子常以赞许的口吻、给予无上的褒奖。此处孔子描述颜回有听授而无问难,与师长意志从不相违,仿若昏聩无知、毫无主见的愚人。然而考察颜回私下的言行,则动静之间皆能实践师长的教诲,并对其有所发挥,故而孔子又为他正名,称他“不愚”。《先进》篇载:“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此为孔子评判弟子性情之语。此处之高柴,字子羔,“柴也愚”指的是子羔为人愚笨而戆直。“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据《家语》所载,子羔走路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忠厚纯正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在这种性情的引导下,子羔日常处事之循规蹈矩可见一斑,自带憨直之气,稍显愚钝,故而孔子为其下断语,称其为“愚”。
  颜回之“不愚”、子羔之“愚”,皆属“愚”字常态意义下,孔子对弟子天赋性情的不同评定。《阳货》篇载:“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无论古今,“知”与“愚”似乎都该两相对立,寓有褒贬。但在孔子口中,“愚”与“知”的界限在某些场合下被轻而易举地打破了。《公冶长》篇记载了孔子对于卫大夫宁武子的评价,“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作为一位处世有道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宁武子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为家国政治竭力尽忠。反之,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此处“知”与“愚”相对,分别指代治理国家的智谋和佯愚的处世态度。在孔子看来,邦国有道时,汲汲世务、彰显智谋之“知”是可以做到的,若遇无道,韬藏其知而佯愚之“愚”则是常人难以办到的。宁武子之“愚”,即是与“愚”字一般含义不同的、甚至远远超越“知”的一种存在。可以看出,孔子对宁武子之“愚”持赞许态度。
  二、孔子的毁誉原则
  在“愚”与“知”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孔子在毁誉他人时,秉持了这样的态度与原则——着重考察该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实践,并充分衡量其行为所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
  首先,孔子着重考察被评价者的社会实践,即日常处事之作风。无论是对颜回从“愚”到“不愚”的认知变化,对子羔之“愚”的评判,抑或是对宁武子之佯愚的赞许,孔子对三者的毁誉皆建立在考察其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卫灵公》载:“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毁人誉人本是人性情之所在,但孔子以誉为主,且誉必有所试,即“试而知其美故也”。此处表明孔子自身并无称人之恶或扬人之善的意图,他褒扬人不依据他者的说辞,而是亲自体验该人的品性行为,考察其社会实践,在有所根据的基础上对人进行赞誉。《论语》记载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觉,深责其为不可雕琢的朽木,并感叹:“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再次表明孔子着重考察个体之行为,对个体社会实践的看重。
  其次,孔子会将评判对象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审视与考量。如上述,面對邦国有道与无道两种迥异的政治环境,宁武子选择积极出仕和佯愚自保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处世。前者与孔子积极入世的、治国平天下的愿景相吻合,固然为孔子所推崇,但后者这般明哲保身、清以自守的行为反而令孔子更加赞叹。孔子并非教条主义者,国家无道,面对保身全生的臣子,孔子不是向他投去不忠不义的指责,而是流露出溢于言表的赞美。
  把人放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去评判其知和愚,此法确实独特,但在《论语》中,这种评价人物的方式并非特例。按常理,经纶世务是仁人的担当,隐退避世则为志士所不齿。而孔子评判他人恰恰不按照常理出牌,而是紧扣个体所处的现实政治环境。故而不仅“知”与“愚”的界限可以被打破,同样的社会活动应用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孔子这里所收获的评价也大不相同。孔子在点评另外两位人物时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在政治清明和黑暗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史鱼皆是直言直行。邦国有道时施展本领固然为孔子所赞赏,但无道时不知敛藏,孔子却不甚赞同。相比于“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却仅获一“直”字为其刚直不阿做结语的史鱼,在孔子看来,政治清明时就当官,反之则隐退藏身的蘧伯玉显然更担得起“君子”之称。二者的对比显示出孔子在毁誉他人时,对人物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的看重。
  再次,孔子在毁誉人物时,会充分衡量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实际的社会效果。《宪问》中记载了孔子和子路、子贡关于管仲之功过的两次讨论。子路和子贡秉持相同意见,认为管仲在公子纠与桓公的兄弟相争中,没有为落败的公子纠殉死尽忠,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即是不忠不义的背叛之举。不死君难,的确颇不合儒家仁义标准。但孔子却极其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的功业,盛赞他为百姓带来的福祉,认为管仲有功而无罪,堪称仁人。   知易行难,伦理道德若不付诸行动,对社会的稳定用处不大。道德和价值的标尺时有改变、没有定准,子路与子贡从一般意义上的仁义标准出发,为管仲贴上忘君事仇的标签。而孔子看重的则是其治国安民的实践,着重考察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功与过。管仲没有为愚忠而自经沟渎,而是将聪明才智善加运用,造福于民。因而孔子未要求管仲拘于小节小信、禁锢于一家一姓的愚忠,而是肯定了他所取得的客观巨大功业。从对管仲的评价中,不难看出孔子通达知变的思想,在毁誉人物时关照人物身处的社会环境,结合个体的社会实践及效果,给予客观精当的评价。
  三、该原则的现实意蕴
  孔子热衷于伦理道德的建构与完美人格的追求,《论语》一书为我们呈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和作为内在精神原则的“仁”相结合,并以圣人作为超现实的理想人格的典范,以君子作为现世的理想人格标杆,以期达到仁义礼知信的完美统一。孔子不断修炼自我、砥砺众人,竭力推崇这种完美的人格。
  然而真正理想化的人格何其难遇,整部《论语》中提及“君子”之处多达五十,但孔子除对子产、南宫适、遽伯玉寥寥几人赞以君子之名外,更多的是不断针对完美人格的修炼而提出严苛要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颠沛流离之时依然能做到心不违仁,这是孔子心中的真君子。然而就连被孔子称赞最多的高徒颜回,也仅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做到心不违仁,其他大多数人则是“日月至焉而已”。
  正因完美的人格难以寻觅,回过头看孔子的毁誉原则,更能体会该原则背后,孔子对个体发展及所处社会的热切关照。孔子向来不专谈道德心性,他推崇入世,倡导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故而孔子口中的完美人格,不仅是道德修身的楷模,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更多地承担着教化的意义,背负治国救民的重担。如前文所述的管仲,若严格依照儒家仁义标准,他有相当大的人格缺陷。《八佾》中,孔子毫不留情地贬损管仲气量狭小、不知节俭、不知礼节。而《宪问》中,当子路与子贡就这些缺点对管仲之“仁”提出质疑时,孔子的态度却发生了大转变,他赞赏管仲并为其辩说。前后的自相矛盾其实自有道理,前者涉及人物性情与日常作风,后者则关乎功业文章、民众福祉,孔子这般评说,是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小节。
  不难看出,相比于自己所建构的完美人格标准,孔子的毁誉原则显得宽松许多。究其原因,则是其所处社会礼崩乐坏、战乱频仍,需要大量仁人志士“以实事呈实功”,进行自我实现,恢复天下正道。故而孔子在对他人进行毁誉时,着重考察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实践,在看似严苛的道德评价标准的背后,秉持着较为宽松灵活的毁誉原则,该原則留给每个个体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对其所处社会的关照亦是强烈的。一方面,它不完全照搬君子、圣人的完美人格标准,而是肯定了个人主体性的探索,无论是仕与隐、抑或尽忠与择新主之间的抉择,都满足了个体的意志自足;另一方面,该原则以社会环境为大前提,极好地适应了社会现实。在满足个体意志自足的同时,着重考察个体行为在当时环境下的意义、看重个体对所处乱世作出的功绩。“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无道,孔子不仅自身背负使命,更希望愈来愈多的人以实际功业来匡正天下。孔子并非庸碌书生,身处乱世,相信他比旁人看得更清,个体修养唯有在实践中激发和展现出来,才能生发出现实意义,于世道有所补救。
  参考文献: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魏]王肃注、廖明春、邹新明点校《孔子家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
  [4]孙熙国、孟洁《孔子“知”论及其现代价值》,《文史哲》,2003,1.
其他文献
例1:女,13岁.腹部胀痛1周入院.体检:巩膜无黄染,全腹膨隆,可触及球形肿物,表面光滑,压痛,叩诊呈实音.X线:两膈升高3 cm,心脏呈横位,中下腹无肠气影,肝形态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实战型外贸人才培养工作室”项目(编号:2014MSGZS188)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行业已变成了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完全竞争行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外经济状况和政策波动,加之企业本身固有的内在缺陷、人员经验等原因,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国际贸易风险。本文探讨了外贸企业如何进行国际贸易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足为奇了。有的幼儿园认为多媒体具有比较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如果运用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技能、
目的: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78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收治于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间,按信封法做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患
摘要:最早的中国民俗地理志文献《山海经》记载了昆仑西王母等有关新疆地区的神话传说以及地理地形地貌概况。研究《山海经》及早期文献对证明中国内地早期与新疆的交流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山海经》及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报告了从先秦到漢唐中国文献对新疆地区的记载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访问调查,并结合了新疆本地相关文献传说。从文献考古资料和新疆本地神话传说方面证明了新疆与内地文化密切的关系,表现了新疆自古以
春天是一个特别的季节.除了我,在同一个宿舍住的芳、玫、霞、敏、玲五个姐妹都先后收到了玫瑰花,她们炫耀似地把玫瑰花插在房间显眼的位置,簇成一团团夺目的色彩.房间里整日
爹闲下来的时候,喜欢坐那发呆.早饭做好了,叫了几遍,爹还坐在那棵杏子树下,嘴里是应了一声,两眼一片茫然.我再去叫爹,看到爹这副神情,吓了一跳.爹这是怎么啦,那双眼睛木然中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历程,从一个粗放型的逐渐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家族式管理,人才认识不足,培训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机制不完善依旧困扰着更多的民营企业,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事制度;薪酬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逐步提高,我国的生活水平
摘要:近几年来,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国际上的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一课为例,详细地叙述了情景教学法的内涵,以及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有效应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一、 引言  《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201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学习和教学作出了新的解释,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广大外语教师也尝试运用这一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日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并适当提供指导,才能提高其自主意识,有助其独立学习。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的一些观点,分析建构主义在日语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