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看了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中学白茂盛老师执教的《蜀道难》、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程环老师执教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以后,想了很多很多诸如“意象”、“诗歌”、“诗歌教学”甚至“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聚焦成一点,就成了核心的一个问题。这个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一、从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说起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原稿是英文。选入教材的文章,是作者自己根据讲稿节译的。钱先生在文章中运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谈了他对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理解以及认识,归纳起来,就是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歌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歌之后。中国诗歌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歌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二是中国诗歌“短”,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三是中国诗歌富于暗示,也就是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四是中国诗歌笔力清淡,词气安和。五是中国的社交诗歌特别多,宗教诗歌几乎没有,如是而已。钱钟书先生在文后说,中国诗歌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歌只是诗歌,它该是诗歌,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从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出发,我们再来看白茂盛老师以及程环老师执教的课,也就方便得多了。
  二、总体印象
  不论是白茂盛老师执教的《蜀道难》也好,也不论是程环老师执教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也好,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都是做得很好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朦胧美、古典美以及音乐美等几方面都做了淋漓尽致地阐发,并且也都把对诗歌的多元解读作为教学的重点,设计精到严谨,很有新意,也很有深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高度融入,参与度极高,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特别浓郁,课堂气氛非常好,值得学习,值得借鉴,同时也深受启发。
  三、收获与启示
  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启示。
  首先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诵读”这个法宝。很多教师都知道,古典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诵读的指导,但是恰恰在这个环节上,我们的老师常常做得不够。白茂盛老师也好,程环老师也好,他们都在诵读的基础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哪怕是对诗歌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建立在学生的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诵读更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和情感共鸣的方法了!
  谈到读诗时,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曾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曾国藩在家书中谈到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美哉,诵读!妙哉,诵读!
  其次就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还必须体现一个字,那就是“活”。钱钟书先生说,中国诗歌富于暗示,也就是,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钱先生的说法,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含蓄蕴藉。诗歌的欣赏,讲究的就是要进入诗人在诗歌中精心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古典诗歌中,往往有内涵丰富精致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在诗歌的教学中,必须把握住这一点,否则,我们就会误解诗歌,教“死”诗歌,从而搞坏诗歌蕴涵的丰富的美。
  最后就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千万不要将学生当做古典诗歌的鉴赏家和古典诗歌的批评家。在高中阶段,我们对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何在?我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感精神,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年轻的生命里注入一些纯粹而高雅的东西,让学生以后的人生增加高贵脱俗的可能性。明确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品味以及对诗歌的体验感知上,要尊重学生阅读诗歌的“原始感受”,切不可由老师来对学生强行灌输,更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乱说胡说。那种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把学生当成古典诗歌的鉴赏家以及批评家的做法,是违背教学原则的,也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细细思量,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虽说没有定法,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是笔者主持研究的贵州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立项编号:2014B037)的阶段研究成果]
  陈明学,教师,现居贵州安顺。
其他文献
学校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学校应有之义,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辦学目标而努力。从文化的属性上来审视,教育的进步是可以用文化来解读的,也只有通过文化
角色是用来扮演的,既然说“老师的角色”,就是抛开了我们作为自然的人的一面,从老师这一职业出发,看我们的特点、身份和担当。个人认为,老师应有这么几种角色:   角色一,如果说学生是夜行者,老师就是给他一盏灯的人,是指给他路标的那个人,但绝对不是陪他把这条路走到头的那个人。明白了这个角色,很多问题就好办了。既然要送给他一盏灯,我们手头就应该有这盏灯,既是要指给他这条路,我们自己就一定要清楚这条路的路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思想和情感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是诗词艺术重要的审美单元。解读意象既可以“由表”赏析诗歌语言,更可以“及里”品味诗歌情感和意境,进而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解读诗歌的命脉。古典诗词的意象艺术非常发达,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就可以让学生拿到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  一、依据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解读  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历史悠久,意象艺术发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因其情境性、集成性、内容的丰富性而得到广泛应用。在语文课程中,古代诗词是重要学习内容,若教师恰当、适量、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内容浅显化、简单化,使单调学习生动化、趣味化,并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意识,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一.巧用多媒体,渲染情境,熏陶情感  形象、直观、动感是多媒体的显著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
年夜饭的家庭大聚会取消了,但是红包和祝福不会缺席。晚辈们在群聊里开启了视频聊天,屏幕里都是一张张带着微笑的脸庞,我们互相说着新年快乐,说着许多祝福的话语。  之后的几天,我们都听话地待在家里,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每天都会在家庭群里报告各自的健康情况,群里每天都有人发着各种各样的新闻和防护措施,其中也夹杂着一些还未经证实的传闻。我们作为晚辈,不仅耐心帮助父母辨别消息的真假性,也教给他们一些如何辨别真假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课程安排却越来越少。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课前预习。经过教学实践与研究,就如何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求学生预习,不如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初中生还不具备把握科学预习方法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给予他们正
【设计理念】   微童话是微阅读时代的必然产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认为:“微童话只是比一般童话小一点,字数少一点,童话的内涵和营养并没有任何的流失。如果说一般童话是大气球的话,那么微童话就是幻想的小泡泡,是一个很轻盈的幻想小世界。”   本教学设计分为“我爱读童话”、“初识微童话”、“寻找童话眼”、“创作微童话”、“一同来赏析”等几大部分,由浅入深,带着儿童走入奇幻的微童话世界。   【教学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见叶圣陶《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面对中考的挑战,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比分大,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以达到熟练应考的水平呢?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
一、发掘人文因素,陶冶人文情怀   语文是一门充溢着作者的思考与审美观念、饱含着浓厚人文情怀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见解与看法。这些情感都蕴含在优美而简洁的语言文字当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披文入情”,让学生徜徉在由情感语言文字构筑的心灵世界,达到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朗读、默读、小组读、指名读、男女生对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我国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诸多的成绩和发展,然而也凸显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等教育虽然在数量取得了大幅的提升,然而在高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上却收效不明显。诸多大学生存在创新思维能力不强,会读书但不会生活,专业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这导致学生知行不合一,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究其原因,涉及到诸多方面,然而从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两大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