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看了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中学白茂盛老师执教的《蜀道难》、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程环老师执教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以后,想了很多很多诸如“意象”、“诗歌”、“诗歌教学”甚至“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聚焦成一点,就成了核心的一个问题。这个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一、从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说起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原稿是英文。选入教材的文章,是作者自己根据讲稿节译的。钱先生在文章中运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谈了他对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理解以及认识,归纳起来,就是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歌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歌之后。中国诗歌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歌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二是中国诗歌“短”,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三是中国诗歌富于暗示,也就是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四是中国诗歌笔力清淡,词气安和。五是中国的社交诗歌特别多,宗教诗歌几乎没有,如是而已。钱钟书先生在文后说,中国诗歌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歌只是诗歌,它该是诗歌,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从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出发,我们再来看白茂盛老师以及程环老师执教的课,也就方便得多了。
二、总体印象
不论是白茂盛老师执教的《蜀道难》也好,也不论是程环老师执教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也好,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都是做得很好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朦胧美、古典美以及音乐美等几方面都做了淋漓尽致地阐发,并且也都把对诗歌的多元解读作为教学的重点,设计精到严谨,很有新意,也很有深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高度融入,参与度极高,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特别浓郁,课堂气氛非常好,值得学习,值得借鉴,同时也深受启发。
三、收获与启示
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启示。
首先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诵读”这个法宝。很多教师都知道,古典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诵读的指导,但是恰恰在这个环节上,我们的老师常常做得不够。白茂盛老师也好,程环老师也好,他们都在诵读的基础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哪怕是对诗歌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建立在学生的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诵读更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和情感共鸣的方法了!
谈到读诗时,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曾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曾国藩在家书中谈到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美哉,诵读!妙哉,诵读!
其次就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还必须体现一个字,那就是“活”。钱钟书先生说,中国诗歌富于暗示,也就是,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钱先生的说法,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含蓄蕴藉。诗歌的欣赏,讲究的就是要进入诗人在诗歌中精心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古典诗歌中,往往有内涵丰富精致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在诗歌的教学中,必须把握住这一点,否则,我们就会误解诗歌,教“死”诗歌,从而搞坏诗歌蕴涵的丰富的美。
最后就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千万不要将学生当做古典诗歌的鉴赏家和古典诗歌的批评家。在高中阶段,我们对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何在?我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感精神,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年轻的生命里注入一些纯粹而高雅的东西,让学生以后的人生增加高贵脱俗的可能性。明确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品味以及对诗歌的体验感知上,要尊重学生阅读诗歌的“原始感受”,切不可由老师来对学生强行灌输,更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乱说胡说。那种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把学生当成古典诗歌的鉴赏家以及批评家的做法,是违背教学原则的,也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细细思量,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虽说没有定法,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是笔者主持研究的贵州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立项编号:2014B037)的阶段研究成果]
陈明学,教师,现居贵州安顺。
一、从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说起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原稿是英文。选入教材的文章,是作者自己根据讲稿节译的。钱先生在文章中运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谈了他对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理解以及认识,归纳起来,就是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歌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歌之后。中国诗歌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歌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二是中国诗歌“短”,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三是中国诗歌富于暗示,也就是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四是中国诗歌笔力清淡,词气安和。五是中国的社交诗歌特别多,宗教诗歌几乎没有,如是而已。钱钟书先生在文后说,中国诗歌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歌只是诗歌,它该是诗歌,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从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出发,我们再来看白茂盛老师以及程环老师执教的课,也就方便得多了。
二、总体印象
不论是白茂盛老师执教的《蜀道难》也好,也不论是程环老师执教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也好,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都是做得很好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朦胧美、古典美以及音乐美等几方面都做了淋漓尽致地阐发,并且也都把对诗歌的多元解读作为教学的重点,设计精到严谨,很有新意,也很有深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高度融入,参与度极高,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特别浓郁,课堂气氛非常好,值得学习,值得借鉴,同时也深受启发。
三、收获与启示
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启示。
首先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诵读”这个法宝。很多教师都知道,古典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诵读的指导,但是恰恰在这个环节上,我们的老师常常做得不够。白茂盛老师也好,程环老师也好,他们都在诵读的基础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哪怕是对诗歌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建立在学生的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诵读更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和情感共鸣的方法了!
谈到读诗时,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曾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曾国藩在家书中谈到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美哉,诵读!妙哉,诵读!
其次就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还必须体现一个字,那就是“活”。钱钟书先生说,中国诗歌富于暗示,也就是,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钱先生的说法,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含蓄蕴藉。诗歌的欣赏,讲究的就是要进入诗人在诗歌中精心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古典诗歌中,往往有内涵丰富精致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在诗歌的教学中,必须把握住这一点,否则,我们就会误解诗歌,教“死”诗歌,从而搞坏诗歌蕴涵的丰富的美。
最后就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千万不要将学生当做古典诗歌的鉴赏家和古典诗歌的批评家。在高中阶段,我们对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何在?我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感精神,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年轻的生命里注入一些纯粹而高雅的东西,让学生以后的人生增加高贵脱俗的可能性。明确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品味以及对诗歌的体验感知上,要尊重学生阅读诗歌的“原始感受”,切不可由老师来对学生强行灌输,更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乱说胡说。那种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把学生当成古典诗歌的鉴赏家以及批评家的做法,是违背教学原则的,也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细细思量,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虽说没有定法,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是笔者主持研究的贵州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立项编号:2014B037)的阶段研究成果]
陈明学,教师,现居贵州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