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没出场 正义未缺席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pc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苏的短篇小说,在当下的中国文坛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不仅来自于晓苏的坚持与执着,更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腻解读。不过,要想真正理解晓苏的小说作品精髓,还需要长期关注他才行。有幸的是,我从不到20岁,就跟晓苏学习写作。那会儿,我时常和几个搞写作的老师,在每个周六的上午聚集到晓苏家里,读各自的作品。这是我很珍惜的师生之谊,也因此一直关注着晓苏的作品,最为典型的就是经常去翻《小说月报》,看这本杂志刊登的各家文学杂志的作品条目,是否有晓苏的名字出现。
   读了晓苏的新作《泰斗》,感觉这是作者跳出油菜坡叙事的一篇文字。依然是那种很独特的节奏,情节依然集中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但和以往的小说不同,晓苏的小说在情节推动上,大多数都是线性的,递进的。特别是进入油菜坡叙事场景下,这种情节的推动更是层层剥开,游刃有余,比如《一双绣花鞋》,比如《夜来香宾馆》等等,都是如此。而《泰斗》这篇作品,情节上存在矩阵式的交叉,几个来自横向纵向角度的人物纷纷出场,好不热闹,却唯独造成了主角章涵教授的缺席。
   章涵教授在文本中缺席,但在小说的气场上始终作为一种强大的存在。这种力量很有穿透力:高校里的学术怪相,以及权力寻租等等,其实都是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毫无疑问,章涵教授对此是极度抵制的,他的各种故事和传说,也是来自于这种洁癖般的,对于各种世俗怪相和不良风气的抵制。当然,这种脱俗刚直的气节是他的所有故事和传说的底色,之所以成为人的谈资,在于其稀有。可从小说的各种角色看,他们并没有视之为珍贵的品质。这当然是悲哀的。可能晓苏将这种品质抽离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极端稀少而非大众的品质,打击了太多的人,由此引起了一些的争论。
   确实是,一只淡雅的口红贯穿于整篇小说之中,使这篇作品有了颜色,好像莫奈的抽象画。但这一抹颜色寓意很深,使章涵教授成为一个不“完美”的人,这甚至很容易地将读者指向一个清晰深刻的认知:章涵教授是一个好色之徒。由此带来的,不是章涵教授这个想象完美不完美的问题,而是使大家完整地构建章涵教授这个形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章涵教授是好还是坏?是正面还是反面?亦或都不是?本来的一个概念化的清正高洁的学者形象,突然间变得多解与复杂起来,这很有点儿意思,其实可以当做小说的高明之处来读。毕竟,章涵教授并没有和黄衣有什么亲密接触,更没有那种充满荷尔蒙的故事。那么,章涵教授对于女性到底怎么样?其实也是不必深究的,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模糊的感受,尤其是男人。
   晓苏老师把这篇小说发给我之前,我读了一点儿。这次一口气读完,包括读了他在文章之前发的文字,我觉得晓苏陷入了一些读者,特别是熟悉的读者对号入座的困扰。由此,才有了这个不是声明的声明。为文常有此困,晓苏之困来自于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号首先是对晓苏本人的号。因为,晓苏本身就是知名大学的教授、博导,这篇小说很容易被认为是圈内人语。文学是人学,写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归根结底,文学创作还是文学创作,放在这个概念下,圈内人语圈外人语都是另类解读,是大可不必的,也是不文学的。
   第一次评晓苏的作品,写的多是一种感受。毕竟,心中将其以为师,自然笔下有情谊,而这种多年未断的亦师亦兄亦友的情谊,让我觉得我始终是理解晓苏的,也是能把握其作品的内涵的。如果不能,那只能是我的能力水平问题。希望晓苏老师不为非文学的闲言所困所扰,继续直击人性,多出优秀的作品,尤其是这样让人爱读的短篇小说。
   (作者介紹:柏祥,原名徐兴君,现居北京。企业管理人员,著有小说《足球经理》,报告文学《风雨泰山路》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作品多篇。)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19世纪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立提倡美国文学要摆脱对欧洲文学的模仿学习。他曾经当过水手,深刻体验过社会底层的民间生活,广泛接触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他在作品中大量融入歌谣、传说、边疆幽默等民间文化,为美国民族文学的独立创新树立了榜样,成为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这些民间文化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梅尔维尔的创作说明了民间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学创作具
内容摘要:武术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习武之人的内外兼修,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上个世纪初,随着影视媒介对武术要素的引入和融合,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武侠电影逐渐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盛况。本文以李连杰三个时期的武侠电影为例,发现不同时期的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各自特点,其内在原因与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武侠电影 武术 价值取向 李连杰   中国
近些年来,语文科目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育者也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育者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个人修养、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而且教学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展开讨论。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1.强化道德观念,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
期刊
内容摘要: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作品《觉醒》初遭冷遇、后为学界所挖掘、并得到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有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泳”促成她的觉醒,使其获得自由等。本文从我国庄子《逍遥游》中的“游”视角出发,探析《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认为她的“自由”之路,实际上是形体“自毁”之路。爱德娜之形为物役、心为情困,远未达到庄子“游”的境界。这说明肖邦观察到了个人自由与外物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新课改稳步开展的背景下,学科的“核心素养”问题再一次被提及,语文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学科,也在有条不紊地探索着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未来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
期刊
内容摘要:家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的真情实感,红色家书作为一种十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其蕴含的种种理念也高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家书融入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红色家书的现实意义,发掘其思政教育价值。本文将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论述视角,以新疆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经典,出现在几代人的语文教材中。它在教材中被称为游记散文。在教学之初,我对此也并未抱有疑义。文章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读者跟着其游览桃花源,看起来确实像一篇游记散文。但在带领学生翻译文章后,一位学生开玩笑道:“怎么有点像鬼故事?”我借此向学生解释,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但这个回答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于是,课后,我便翻查了一些资料,对于这篇文章的文体,不免有了更多的
期刊
内容摘要:《庄子·秋水》中有大量的对话。庄子尤其注意对话语境的设置,以故事预设情境,借助虚构的主体展开对话,使其中一方为自己代言,从而阐发玄妙的哲思。对话中蕴含的修辞更是在强化说理的同时增添了艺术表达效果,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庄子·秋水》 对话艺术  《庄子》中的寓言几乎每篇都由对话构成,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哲理性思辨,表达“言外之意”。近十年来,对《庄子》中对话的研究主
国庆假期本来应该愉快高兴的度过,可是当我听说身边一个熟悉的孩子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身亡时,心情变得格外沉重。20岁,花儿一样的年龄,本该美好幸福的生活着,可到底经历了什么,收到了多大的伤害,让她做出如此残酷的决定。女孩的父母是我的朋友,一对高知分子,多年前离婚。母亲是孩子的监护人,属于心高气傲的那种,凡事都追求完美,破碎的婚姻,让她把更多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她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在我印象中孩子从小到
期刊
内容摘要: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遗世之作《水手比利·巴德》中水手比利被纠察长克拉格特陷害后一拳打死后者,又被判处死刑,二人双双死去的原因错综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嫉妒和怨恨,二人之间存在三重天然的对立关系,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去探讨原因更为合理:监督与被监督的身份对立,善与恶的命运对立,本我与自我的心理对立,从而探明梅尔维尔试图表达的复杂深远的社会、宗教、心理等历史问题。   关键词:《水手比利·巴德》 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