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彻底的转变,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关键词:创设情境;设疑解答;小组比赛;分类讲评
2016年12月1日,我有幸参加我校组织的研讨课活动,使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本次活动使我受益良多。
接到通知,我的课题是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由于从七年级开始学生就接触了植物,八年级学习了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所以学生对生物比较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探究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这节课主要教会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及学会分类方法、学会分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类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有很多的分类现象,比如超市的物品摆放、菜市场蔬菜水果的摆放、药店的药品、房间整理、衣橱整理等,因此我决定设计一节特殊的课型,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入环节:我以网购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进入新课。首先是学习植物的分类,由于植物是七年级学习的内容,进入八年级学生已经不太熟悉了,所以我设计了植物复习的微课帮助学生记忆,在此基础上出三道题目进行检测,熟悉之后让学生尝试先对植物进行分类并完成讨论题。动物、细菌、真菌、病毒分为四个课题,我以小游戏砸金蛋形式,学生分为四大组抽题进行讨论研究,之后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分类的熟练程度。这样设计的意图主要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分类,知识点既丰富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平时课上我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准确的回答,因此我探讨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太宽泛和不确切,所以学生无法准确回答。这次研讨课主要研讨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互动情况,检测相应问题学生是否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回答。根据本节磨课环节,我发现课本上的问题有些太书面,并且发问的顺序有点颠倒,经过研究我决定把97页的讨论题3、有种子的植物有哪些类群?4、无种子的植物有哪些? 改为1、植物分为哪些类群?2、种子的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3、被子植物的叶脉都是一样的吗?在微课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在此教师相应发问: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什么植物?学生进一步了解种子植物可以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学生又根据被子植物的叶脉不同,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形成清晰的脉络,又配以相应的图片,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对书上六大类植物进行分类。
对于书上的讨论题1、图片中的植物分别属于A、B、C、D、E、F中的哪类植物?2、A、B、C、D、E、F各类植物都属于同一分类等级吗?5、你能否把上述植物所属的类群按一定的顺序(如从简单到复杂)排列?6、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植物分类考虑了植物的哪些特征?争对这四个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然后汇报分类结果,教师展示六类植物的图片和植物分类图表,将植物的名称制作成动画形式,在完成问题1、植物分为哪些类群?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区分,进一步将1、图片中的植物分别属于A、B、C、D、E、F中的哪类植物?的图片与字母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A、B、C、D、E、F六大类植物不都在同一分类等级上,A、B属于被子植物在同一分类等级上,D、E、F属于孢子植物在同一分类等级上,在此教师点到为什么要对植物进行分类,有何意义?学生会想到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裸子植物亲缘关系远,同理孢子植物间亲缘关系近而与被子植物或裸子植物亲缘关系远。在问题1、2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将植物从简单到复杂排序完成问题5。在完成这三道讨论题之后,教师逐渐引导在对植物分类的时候参考了植物的哪些特征?教师在图解上分析,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对植物分类主要参考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这次研讨课的课型设计关注了全体学生,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问题的设计上使学生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综合运用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尤其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情境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堂中多培养学生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少问几个是什么;让学生多讲一点,自己少讲一点;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责备。课堂中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来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小组比赛、创设情境,真正实现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耐心聆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适时给予鼓励和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去获得新知,变被动为主动,转客体为主体。
通过这次研讨课活动,我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不像是“老师”,反而像一位朋友,没有一味的去讲授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使学生对生物课更加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自觉地记住很多知识,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髓。这次研讨课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也从优秀教師那里获得了许多经验与感悟,今后我将不断反思,不断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学会学习、获得知识。我将继续潜心专研教材、深挖知识点,不断努力反思使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 走进名师课堂--初中生物
[2] 新时代校园阶梯图书--成功的课堂源于细节
关键词:创设情境;设疑解答;小组比赛;分类讲评
2016年12月1日,我有幸参加我校组织的研讨课活动,使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本次活动使我受益良多。
接到通知,我的课题是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由于从七年级开始学生就接触了植物,八年级学习了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所以学生对生物比较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探究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这节课主要教会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及学会分类方法、学会分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类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有很多的分类现象,比如超市的物品摆放、菜市场蔬菜水果的摆放、药店的药品、房间整理、衣橱整理等,因此我决定设计一节特殊的课型,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入环节:我以网购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进入新课。首先是学习植物的分类,由于植物是七年级学习的内容,进入八年级学生已经不太熟悉了,所以我设计了植物复习的微课帮助学生记忆,在此基础上出三道题目进行检测,熟悉之后让学生尝试先对植物进行分类并完成讨论题。动物、细菌、真菌、病毒分为四个课题,我以小游戏砸金蛋形式,学生分为四大组抽题进行讨论研究,之后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分类的熟练程度。这样设计的意图主要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分类,知识点既丰富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平时课上我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准确的回答,因此我探讨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太宽泛和不确切,所以学生无法准确回答。这次研讨课主要研讨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互动情况,检测相应问题学生是否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回答。根据本节磨课环节,我发现课本上的问题有些太书面,并且发问的顺序有点颠倒,经过研究我决定把97页的讨论题3、有种子的植物有哪些类群?4、无种子的植物有哪些? 改为1、植物分为哪些类群?2、种子的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3、被子植物的叶脉都是一样的吗?在微课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在此教师相应发问: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什么植物?学生进一步了解种子植物可以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学生又根据被子植物的叶脉不同,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形成清晰的脉络,又配以相应的图片,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对书上六大类植物进行分类。
对于书上的讨论题1、图片中的植物分别属于A、B、C、D、E、F中的哪类植物?2、A、B、C、D、E、F各类植物都属于同一分类等级吗?5、你能否把上述植物所属的类群按一定的顺序(如从简单到复杂)排列?6、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植物分类考虑了植物的哪些特征?争对这四个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然后汇报分类结果,教师展示六类植物的图片和植物分类图表,将植物的名称制作成动画形式,在完成问题1、植物分为哪些类群?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区分,进一步将1、图片中的植物分别属于A、B、C、D、E、F中的哪类植物?的图片与字母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A、B、C、D、E、F六大类植物不都在同一分类等级上,A、B属于被子植物在同一分类等级上,D、E、F属于孢子植物在同一分类等级上,在此教师点到为什么要对植物进行分类,有何意义?学生会想到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裸子植物亲缘关系远,同理孢子植物间亲缘关系近而与被子植物或裸子植物亲缘关系远。在问题1、2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将植物从简单到复杂排序完成问题5。在完成这三道讨论题之后,教师逐渐引导在对植物分类的时候参考了植物的哪些特征?教师在图解上分析,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对植物分类主要参考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这次研讨课的课型设计关注了全体学生,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问题的设计上使学生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综合运用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尤其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情境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堂中多培养学生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少问几个是什么;让学生多讲一点,自己少讲一点;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责备。课堂中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来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小组比赛、创设情境,真正实现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耐心聆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适时给予鼓励和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去获得新知,变被动为主动,转客体为主体。
通过这次研讨课活动,我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不像是“老师”,反而像一位朋友,没有一味的去讲授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使学生对生物课更加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自觉地记住很多知识,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髓。这次研讨课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也从优秀教師那里获得了许多经验与感悟,今后我将不断反思,不断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学会学习、获得知识。我将继续潜心专研教材、深挖知识点,不断努力反思使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 走进名师课堂--初中生物
[2] 新时代校园阶梯图书--成功的课堂源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