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失业率,我的未来在哪里
2007年4月,美国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序幕。之后爆发一系列金融事件,波及到主要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而也影响到了包括汽车公司巨头在内的大量实业,美国国内的失业率屡创新高。此次危机被认为是过去七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美国经济于是一蹶不振好几年。
我和我身边的同龄人们,就是那群目睹着经济危机爆发,祈祷着早日复苏,却在绝望中被迫找工的悲催的80后。在经济危机前,毕业之前人手拿着三五个offer挑选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经济危机开始之后,几乎所有叫得上名的公司都在疯狂缩减开支,停止了所有的招聘。别说是投简历没有音信,就算是被面试了录取了,第二天也可能被收回offer,因为财政计划有变,不再添人了。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望,却不得不一次一次地重整旗鼓。毫不夸张地说,投几百份简历是家常便饭,这么多简历出去,能拿到电话面试的几率也许就几十甚至百分之一,而从电话面试到onsite面试,淘汰率又是七八成。一般公司会挑三个候选人onsite面试,最后三取一。记得经济最低迷那阵子,海外的华人论坛上满版不是“求明天面试顺利”就是“投了几个月简历没有回音,心情低落”这样的帖子。
找工作对于留学生来讲压力尤其大,持有学生身份,如果在毕业之后几个月内无法找到工作,身份就将失效。尽管美国的经济在缓慢复苏,但就业市场依然供大于求。并且由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找工作时难免遇到僧多粥少的局面。面对着美国这样的大环境,再看看同样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不禁感叹,我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千辛万苦,谁看上我的简历
若干年前,学位是找工作的充分条件。而今,找工作比毕业答辩难,写好简历比写好论文难,建立network比搞科研难。在制药公司工作的朋友透露说,现下一个职位出来,通常能收到三四百份简历,其中有半数人持有博士学位。与其感叹生不逢时,不如花时间研究一下怎样能从几百个与自己背景差不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找工不变真理:“sell yourself”。在美国久了就会发现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训练人的自信和表达能力,教人在短时间内给对方良好的印象。中国有句老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同样,能说会道,适时展示自己,就会大大增加被人赏识和提拔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可以是做大会报告,也可以是社会活动,甚至可以是最普通的交流。我有一位倾心学术界的朋友,由于不看好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决定转向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做博士后,而目标则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研究所。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他却做到了。究其成功秘诀,就是在开会期间和那家研究所的教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抓住自己和那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中间细小微妙的联系进行大幅阐述,举一反三,滔滔不绝。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他不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投递简历,写E-mail,那就不可能被发现,因为这样著名的教授每天要处理成百上千的邮件,根本没有时间去细读每一份简历。
新招数:分些玩Facebook的时间给LinkedIn。Facebook等同于国内的人人网,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每个Facebook用户每天会上线13.8次,每次两分钟多。而LinkedIn,则相当于Facebook的职业版本,同为社交网站,却着重于建立工作上的关系。每个用户有自己的profile,可以选择性填写本人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技术技能等等信息,用户之间可以互相连接,称为connection。新手一般connection比较少,即便积极地去connect别人,也未必都能被对方接受成为他们的connection。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start early”是王道。LinkedIn功能强大,你可以通过搜索来connect,也可以通过你现有的connection去connect他们的connection,从而慢慢渗入这个强大的职业交际圈。同时LinkedIn上有很多职业群组(group),比如专业类的群、学术群、甚至招聘群。加入这些相关的群组也可以帮助你获得招聘的信息,甚至和招聘单位的员工“套瓷”。你也可以经常通过站内的信箱系统给自己的connection留个言,问个好,保持联系。如果想增加露脸的机会,你还可以经常更新一下自己的profile或者在群组里发表见解,这样你的connection们就能从他们的LinkedIn主页上看到你的最新情况。LinkedIn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的profile可以被猎头搜索到,便于他们主动来联系你。猎头搜索的时候用的都是那个职位要求的关键词,所以如果想提高被搜索率,一定要记得经常充实自己的profile,把该写的都写上,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加入LinkedIn,把以前玩Facebook的时间用来给自己铺平职业的道路。
当然,像多积累人脉,早实习以积累工作经验等,都是老生常谈却十分有效的方法,掌握了上面这些方法,就可以让找工赢率增加很多,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有扎实的学业基础,否则,就算混过一时,也是迟早会被拆穿。美国的裁员非常频繁,两天一小裁,三天一大裁,没有真本事是很难立足的。
H1B抽签,命运不由我主宰
对于留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来说,身份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在获得绿卡之前,留学期间需要持有学生签证,学生签证结束之后有12个月的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时间可以工作,这之后则要换成工作签证(H1B)。工作签证有效期一般是三年,三年之后还可以再续一个三年,再往后,就需要申请绿卡来维系身份了。工作签证需要雇主通过专业律师向移民局申请,并且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三到六千美元不等)。因此如果能雇到美国公民/绿卡持有者,一般公司不愿意花钱花人力去走这个流程,有些小型的公司甚至未必具有申请的资格。近年来越来越多公司的网申表格里会有一个问题:“你的工作身份是否需要雇主支持?”很多时候只要填“Yes”,就自动被拒在了门外。所以要想拿到雇主支持,你需要比一般的美国人在专业技能上更有竞争力,让他们不得不帮你办签证。有的公司在招聘初期不问及身份问题,那么你就可以先好好准备去面试,而不需要在一开始就提出需要H1B身份才能工作这个事实。很多时候由于面试结果很好,公司就不在意出钱出力。当然等到签正式offer的时候就必须要谈妥,否则干不满一年就要走人,是很被动的事情。
如果拿到工作offer,雇主也愿意办H1B,那么万里长征算是走了大半,不过先别忙着庆贺,等过了四月再说。每年的四月一日是移民局开始接受本年度H1B申请的日期,这个时候成千上万份申请材料像雪片一样飞往各个处理中心。然而每个财政年度能批准的H1B个数是有限制的,如果收到的申请材料超过这个限制数额,则要启动“H1B抽签”,抽到的就可以获得工作身份,当年10月生效;抽不到的,前途渺茫。比如今年,名额上限是85000,截至4月5日,移民局公布名额已满,甚至多出了四五万,于是就不再接受新的申请。已接收的申请由于超过了上限,则采用抽签的形式决定谁去谁留。这是非常残酷,甚至万恶的淘汰方式,如果运气不佳没被抽中,而opt马上要过期,于是不管雇主有多么需要你,你都没有办法再待在美国工作。这种情况下,只有重新转为学生签证继续念书才能暂时留下来等到第二年再申请。当然,有些财大气粗底气足的公司,也有可能会先派你回国到中国的分部工作一段时间,直到第二年申请到H1B再回美国工作。2008年发生H1B抽签的时候,微软刚刚招了大量中国留学生却拿不到H1B名额,于是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坐不住了,向国会呼吁增加配额,采取一种更自由化的政策对待外国员工。这样的呼吁后来也是不了了之,因为美国另一派力量认为外国员工抢了本国人的饭碗,所以万万不能再放宽政策。
如果非常幸运地被抽中H1B,那就恭喜了,但也要记住,你的合法身份是通过雇主维持的,一旦丢了工作,就失去了居留的权利。而且持有H1B的时候跳槽也不方便,需要下一个公司重新帮你申请一次,虽不占新的配额,却又是一大笔钱和从几星期到几个月不等的等待时间。拿到H1B后,如果开始绿卡申请之旅,那将是更让人焦头烂额的长期战役……
责任编辑:方丹敏
2007年4月,美国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序幕。之后爆发一系列金融事件,波及到主要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而也影响到了包括汽车公司巨头在内的大量实业,美国国内的失业率屡创新高。此次危机被认为是过去七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美国经济于是一蹶不振好几年。
我和我身边的同龄人们,就是那群目睹着经济危机爆发,祈祷着早日复苏,却在绝望中被迫找工的悲催的80后。在经济危机前,毕业之前人手拿着三五个offer挑选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经济危机开始之后,几乎所有叫得上名的公司都在疯狂缩减开支,停止了所有的招聘。别说是投简历没有音信,就算是被面试了录取了,第二天也可能被收回offer,因为财政计划有变,不再添人了。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望,却不得不一次一次地重整旗鼓。毫不夸张地说,投几百份简历是家常便饭,这么多简历出去,能拿到电话面试的几率也许就几十甚至百分之一,而从电话面试到onsite面试,淘汰率又是七八成。一般公司会挑三个候选人onsite面试,最后三取一。记得经济最低迷那阵子,海外的华人论坛上满版不是“求明天面试顺利”就是“投了几个月简历没有回音,心情低落”这样的帖子。
找工作对于留学生来讲压力尤其大,持有学生身份,如果在毕业之后几个月内无法找到工作,身份就将失效。尽管美国的经济在缓慢复苏,但就业市场依然供大于求。并且由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找工作时难免遇到僧多粥少的局面。面对着美国这样的大环境,再看看同样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不禁感叹,我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千辛万苦,谁看上我的简历
若干年前,学位是找工作的充分条件。而今,找工作比毕业答辩难,写好简历比写好论文难,建立network比搞科研难。在制药公司工作的朋友透露说,现下一个职位出来,通常能收到三四百份简历,其中有半数人持有博士学位。与其感叹生不逢时,不如花时间研究一下怎样能从几百个与自己背景差不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找工不变真理:“sell yourself”。在美国久了就会发现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训练人的自信和表达能力,教人在短时间内给对方良好的印象。中国有句老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同样,能说会道,适时展示自己,就会大大增加被人赏识和提拔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可以是做大会报告,也可以是社会活动,甚至可以是最普通的交流。我有一位倾心学术界的朋友,由于不看好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决定转向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做博士后,而目标则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研究所。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他却做到了。究其成功秘诀,就是在开会期间和那家研究所的教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抓住自己和那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中间细小微妙的联系进行大幅阐述,举一反三,滔滔不绝。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他不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投递简历,写E-mail,那就不可能被发现,因为这样著名的教授每天要处理成百上千的邮件,根本没有时间去细读每一份简历。
新招数:分些玩Facebook的时间给LinkedIn。Facebook等同于国内的人人网,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每个Facebook用户每天会上线13.8次,每次两分钟多。而LinkedIn,则相当于Facebook的职业版本,同为社交网站,却着重于建立工作上的关系。每个用户有自己的profile,可以选择性填写本人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技术技能等等信息,用户之间可以互相连接,称为connection。新手一般connection比较少,即便积极地去connect别人,也未必都能被对方接受成为他们的connection。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start early”是王道。LinkedIn功能强大,你可以通过搜索来connect,也可以通过你现有的connection去connect他们的connection,从而慢慢渗入这个强大的职业交际圈。同时LinkedIn上有很多职业群组(group),比如专业类的群、学术群、甚至招聘群。加入这些相关的群组也可以帮助你获得招聘的信息,甚至和招聘单位的员工“套瓷”。你也可以经常通过站内的信箱系统给自己的connection留个言,问个好,保持联系。如果想增加露脸的机会,你还可以经常更新一下自己的profile或者在群组里发表见解,这样你的connection们就能从他们的LinkedIn主页上看到你的最新情况。LinkedIn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的profile可以被猎头搜索到,便于他们主动来联系你。猎头搜索的时候用的都是那个职位要求的关键词,所以如果想提高被搜索率,一定要记得经常充实自己的profile,把该写的都写上,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加入LinkedIn,把以前玩Facebook的时间用来给自己铺平职业的道路。
当然,像多积累人脉,早实习以积累工作经验等,都是老生常谈却十分有效的方法,掌握了上面这些方法,就可以让找工赢率增加很多,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有扎实的学业基础,否则,就算混过一时,也是迟早会被拆穿。美国的裁员非常频繁,两天一小裁,三天一大裁,没有真本事是很难立足的。
H1B抽签,命运不由我主宰
对于留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来说,身份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在获得绿卡之前,留学期间需要持有学生签证,学生签证结束之后有12个月的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时间可以工作,这之后则要换成工作签证(H1B)。工作签证有效期一般是三年,三年之后还可以再续一个三年,再往后,就需要申请绿卡来维系身份了。工作签证需要雇主通过专业律师向移民局申请,并且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三到六千美元不等)。因此如果能雇到美国公民/绿卡持有者,一般公司不愿意花钱花人力去走这个流程,有些小型的公司甚至未必具有申请的资格。近年来越来越多公司的网申表格里会有一个问题:“你的工作身份是否需要雇主支持?”很多时候只要填“Yes”,就自动被拒在了门外。所以要想拿到雇主支持,你需要比一般的美国人在专业技能上更有竞争力,让他们不得不帮你办签证。有的公司在招聘初期不问及身份问题,那么你就可以先好好准备去面试,而不需要在一开始就提出需要H1B身份才能工作这个事实。很多时候由于面试结果很好,公司就不在意出钱出力。当然等到签正式offer的时候就必须要谈妥,否则干不满一年就要走人,是很被动的事情。
如果拿到工作offer,雇主也愿意办H1B,那么万里长征算是走了大半,不过先别忙着庆贺,等过了四月再说。每年的四月一日是移民局开始接受本年度H1B申请的日期,这个时候成千上万份申请材料像雪片一样飞往各个处理中心。然而每个财政年度能批准的H1B个数是有限制的,如果收到的申请材料超过这个限制数额,则要启动“H1B抽签”,抽到的就可以获得工作身份,当年10月生效;抽不到的,前途渺茫。比如今年,名额上限是85000,截至4月5日,移民局公布名额已满,甚至多出了四五万,于是就不再接受新的申请。已接收的申请由于超过了上限,则采用抽签的形式决定谁去谁留。这是非常残酷,甚至万恶的淘汰方式,如果运气不佳没被抽中,而opt马上要过期,于是不管雇主有多么需要你,你都没有办法再待在美国工作。这种情况下,只有重新转为学生签证继续念书才能暂时留下来等到第二年再申请。当然,有些财大气粗底气足的公司,也有可能会先派你回国到中国的分部工作一段时间,直到第二年申请到H1B再回美国工作。2008年发生H1B抽签的时候,微软刚刚招了大量中国留学生却拿不到H1B名额,于是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坐不住了,向国会呼吁增加配额,采取一种更自由化的政策对待外国员工。这样的呼吁后来也是不了了之,因为美国另一派力量认为外国员工抢了本国人的饭碗,所以万万不能再放宽政策。
如果非常幸运地被抽中H1B,那就恭喜了,但也要记住,你的合法身份是通过雇主维持的,一旦丢了工作,就失去了居留的权利。而且持有H1B的时候跳槽也不方便,需要下一个公司重新帮你申请一次,虽不占新的配额,却又是一大笔钱和从几星期到几个月不等的等待时间。拿到H1B后,如果开始绿卡申请之旅,那将是更让人焦头烂额的长期战役……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