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隨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教学技术的加深,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构主义是当前形势下非常适合数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对世界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建构主义数学教学观,提出数学教学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即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重新认识了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恰当的数学情景以及重视团队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数学教学;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
2017年第7期总第458期自然科学新校园XinXiaoYuan自然科学〖BW)]随着国内外教育教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哲学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变革,尤其在数学教学领域的作用尤为突出。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掀起了建构主义的思潮,对西方的哲学、科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却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产生是由个体的经验决定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对世界的理解就存在差异。“学习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不应是发明源于现实的意义。”所以,建构主义理论更加注重人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以此为基础来建设新知识,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社会性、主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首创者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早在19世纪50至6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它的基本思想是:知识不是简单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主体通过已有的经验来构造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的实质应是主体对新知识的认识,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构建过程。
因为当时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建构主义思想一直未被关注,直到80年代认知心理成为主流,建构主义理论才受到重视。80年代中期,冯·格拉斯菲尔德等建构主义者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从此以后,建构主义理论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且广泛应用到科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学习观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喜欢讲得多一些,但实际上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现象正好应了马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例如,教师在讲授“无穷大量”和“无穷小量”这两个概念时,学生常常会理解成很大的数和很小的数或者是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与教科书中的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严重影响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三、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启发
1.以学生为主体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直接否定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阐述了数学教学不能只沿用陈旧的灌输式教学。即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能不能记住,能记住多少,而记住的东西有多少能理解,这些都不去注重。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式是失败的,针对当前的教学形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时期的校园应该是活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应当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及经验的积累,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构建新学到的知识体系。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充分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为学生构思恰当的问题情境。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同时搜集、分析有关的资料信息。教师需要适时协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恰当地启发引导,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和片面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这一节的知识点和结论,指出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指正学生的学习方法。
总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知识的建构者。因为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所以其建构过程也不同,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侧面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考查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2.创设情境式教学
合理设置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知识,即使不能“同化”,也可以引发“顺应”的过程,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让数学课堂生机勃勃。比如,在“棱锥体积”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去体验一个三棱柱可以拆成三个体积相等的三棱椎,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棱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棱柱体积的1/3,最后,可以得出结论:锥体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柱体体积的1/3。这样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和主动思考获得的数学知识,比教师直接讲授生动得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视团队交流协作
因为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高度和构建方式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因此,通过全体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意见、互相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听到、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并在协作过程中,通过交流,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结语
在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建构主义理论越来越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建构主义数学教学观,提出数学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即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重新认识了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并重视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全盘接受、生搬硬套,要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的合理部分,勇于实践,为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江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
[2]孟令奇,张德利.建构主义与中美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教育改革——什么是中国的建构主义数学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8):1-6.
[3]钟珍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数学“过程化”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4]冯乐尧.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5]邹能超.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6]何泉清.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7]李蕙萱.建构主义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8]袁晓婷.建构主义视角下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以“格点多边形面积计算”为例[J].现代教学,2015(s1).
[9]孙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几何图形变换模型教学策略研究[J].商,2014(45).
关键词:数学教学;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
2017年第7期总第458期自然科学新校园XinXiaoYuan自然科学〖BW)]随着国内外教育教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哲学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变革,尤其在数学教学领域的作用尤为突出。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掀起了建构主义的思潮,对西方的哲学、科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却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产生是由个体的经验决定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对世界的理解就存在差异。“学习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不应是发明源于现实的意义。”所以,建构主义理论更加注重人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以此为基础来建设新知识,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社会性、主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首创者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早在19世纪50至6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它的基本思想是:知识不是简单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主体通过已有的经验来构造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的实质应是主体对新知识的认识,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构建过程。
因为当时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建构主义思想一直未被关注,直到80年代认知心理成为主流,建构主义理论才受到重视。80年代中期,冯·格拉斯菲尔德等建构主义者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从此以后,建构主义理论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且广泛应用到科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学习观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喜欢讲得多一些,但实际上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现象正好应了马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例如,教师在讲授“无穷大量”和“无穷小量”这两个概念时,学生常常会理解成很大的数和很小的数或者是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与教科书中的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严重影响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三、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启发
1.以学生为主体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直接否定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阐述了数学教学不能只沿用陈旧的灌输式教学。即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能不能记住,能记住多少,而记住的东西有多少能理解,这些都不去注重。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式是失败的,针对当前的教学形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时期的校园应该是活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应当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及经验的积累,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构建新学到的知识体系。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充分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为学生构思恰当的问题情境。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同时搜集、分析有关的资料信息。教师需要适时协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恰当地启发引导,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和片面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这一节的知识点和结论,指出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指正学生的学习方法。
总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知识的建构者。因为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所以其建构过程也不同,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侧面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考查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2.创设情境式教学
合理设置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知识,即使不能“同化”,也可以引发“顺应”的过程,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让数学课堂生机勃勃。比如,在“棱锥体积”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去体验一个三棱柱可以拆成三个体积相等的三棱椎,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棱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棱柱体积的1/3,最后,可以得出结论:锥体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柱体体积的1/3。这样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和主动思考获得的数学知识,比教师直接讲授生动得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视团队交流协作
因为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高度和构建方式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因此,通过全体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意见、互相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听到、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并在协作过程中,通过交流,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结语
在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建构主义理论越来越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建构主义数学教学观,提出数学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即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重新认识了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并重视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全盘接受、生搬硬套,要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的合理部分,勇于实践,为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江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
[2]孟令奇,张德利.建构主义与中美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教育改革——什么是中国的建构主义数学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8):1-6.
[3]钟珍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数学“过程化”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4]冯乐尧.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5]邹能超.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6]何泉清.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7]李蕙萱.建构主义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8]袁晓婷.建构主义视角下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以“格点多边形面积计算”为例[J].现代教学,2015(s1).
[9]孙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几何图形变换模型教学策略研究[J].商,20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