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权利兴衰与西方公民身份逻辑嬗变——以T.H.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为线索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N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在西方公民身份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式的意义。它以社会权利为焦点、以国家职能扩张为支撑,建构起制度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模式,推动公民身份研究方式实现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引导形成了以追求实现结果公平为目标、以科层管理体制直接组织生产或干预社会福利生产为手段的古典管理主义公民身份模式。但随着公民权利的复权以及社会权利的失落,古典管理主义公民身份模式逐渐解体。虽然,诸如文化转向与各种非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都在试图从不同层面解构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但要跳出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逻辑,关键在于把公民身份的语境向政治经济层面推进,以找准社会权利与公民权利矛盾的根源,深入理解公民身份的逻辑转换。
其他文献
恩格斯晚年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驱动,对唯物史观的体系构建、历史发展动力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推进,既有继承,又有完善,也有拓展,为深化与传播唯物史观作出了独特贡献。恩格斯充分坚持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整合,并始终强调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的经济因素"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通过阐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以及重新审视俄国农村公社完成社会形态"跨越"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历史合力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原始社会形态存续的唯物史观考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历
关于圣人,儒家与道家有不同的标准。儒家的圣人乃是一种践行社会伦理的人格典型,而道家讲的圣人则是一种"与道合真"的境界象征。在道家的精神文化世界里,圣人不仅要掌握自我完善的生命技术,而且需要在世俗生活中"和光同尘",通过具体的服务社会的体验来升华生命境界。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先后经历了从"历史—时间"偏爱到"社会—空间"优位的学术沿革进路。此一"空间转向"从而"空间正义"的发微,除却科技革命与时代变迁的置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现代性"焦虑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空间正义的加速介入与抽离,"拆迁"的不仅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间性"认同观念,"流转"的更是伦理样态逐渐演变的"空间性"裂散谜题。目前,空间正义的研究在学术界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基于"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空间正义阐释和建构,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是法兰克福学派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中,关于音乐与哲学、音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音乐中蕴含的文化逻辑,为提升当代人们的审美境界、培养精神品格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和资源,也为当下哲学、社会学、音乐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于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的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发展历史的再审视,以其思想作为"历史之境"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仍然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其思想的客观分析和理性反思,在时代的语境中实现
基于调整农户收入结构的角度巩固脱贫成果,使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农户收入结构,并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户不同类型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收入结构存在巨大差异;西部地区贫困家庭与东部、中部地区贫困家庭收入结构差异较大;农户不同类型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与其初始收入水平和其在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之间初始收入差距相关,初始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越好,初始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越差;经营性收入对各地区农户的减贫效果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