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较为正式地接触到了物理这门学科。作为物理初学者,初中学生会面对诸多的问题,特别在运用物理思维做题时有一定的纰漏。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物理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缜密;思维定势
笔者曾经调查过本班内的学生,发现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饱满、学习态度非常端正,但就是考不到理想的成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呢?那一定是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问题。本文将就这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得出一些建议,以助广大师生。
1 缺乏理解抽象概念的物理思维
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到一些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力,能量,势能,功率等等。这些概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它们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物质世界,并且深深地影响着这个世界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概念是缺乏具象表现的,因此很难接受。在小学阶段也从没有进行过有关理解抽象概念的训练,如何理解这些概念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这种问题会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很多方面,不仅无法准确地定位题干中所给的数据,而且连运算能力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如果学生在脑海中无法构建出原子结构的具体图象,那么就无法理解中子、质子和电子的存在,那么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微观现象就无法理解,比如摩擦起电、电性中和等等问题。
其次我们该如何锻炼学生的抽象物理思维呢? 首先从简单的训练入手,比如说锻炼学生理解能量的存在,列举出能量存在于生活中的一些形式,比如如果没有热能,我们的暖气就会变得冰冷,那么能量就以热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动能,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会动。但是什么是热能什么是动能呢?这些概念在初期是不需要学生理解的,学生只需要知道这是能量的一个代号之一,这种客观上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的现象对学生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然后根据这种道理,推广到其他的概念上去,举一反三,让学生认识到能量除了以热能的形式存在还以很多种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后,让学生明白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会以动能的形式让你看到,以热能的形式让你摸到,以化学能的形式让你吃到,但是它不是一种固定单一的东西,它会存在于不同的物质当中,体现在不同的形式上,让你感受到它的存在。
2 缺乏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从题目的对立面去进行思考,是一种非常奇巧的思维方式。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学生以题目所求未知量为出发点,运用有关公理、定理、公式等等工具分析出题干中所给数据之间的物理关系,科学推理,探索出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得出答案。但是因为受到大量的正向思维解题的影响,同时部分教师忽略了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或者不够重视这种巧妙的思维方式,导致很多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很差,在一些题目的解题方法上繁琐复杂,效率低下,甚至面对一些只能用逆向解题的题目束手无策。例如很多的学生总认为题目中所给的抛出物体在空中一定受到重力和抛出力两个力作用,这个分析很明显是错的,如果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的话很明显就能够解释了:如果物体在空中仍然受到抛出力的影响,那么它在空中受到那个施力物体的作用呢?很明显是没有物体在空中继续对它施加抛出力的。
根据以上题目来看,教师有必要提高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举例来讲,对于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物体只要运动那么在运动方向上一定会受力,这样思考很明显忽略了惯性的作用,但是如果从正向思维去解释学生仍然可能会想不清楚,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反问学生如果物体在真空的宇宙里飞行那么它持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了呢?很明显这种解释一针见血、最有效果。
3 缺乏缜密的物理思维
有这样一道题:有施力物体就必然存在受力物体,因为力的作用是平衡的。判断这句话的对错,很明显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一看到前半句话有施力物体必然存在受力物体是对的就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其实这句话的前半句确实是正确的,有施力物体则必然存在受力物体,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是这句话错就错在后半句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不是平衡的,力很明显是有不平衡状态的。这就是学生在做题时常常受到不够缜密的思维影响,导致错误产生。
再举例来讲,静止的物体一旦受力,就一定会运动。判断其对错,如果不经过缜密的思考,学生很有可能认为是对的,但是这种想法只是片面地考虑到了理想的物理环境,忽略了额外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盒子放在冰面上轻轻一推就会被推动,那么假如它被放在粗糙的水泥地上呢?就很有可能不会被推动了,那么很明显这句话就是错的。
因此,学习物理一定要有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不能有任何疏漏。一旦忽略了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教师在这方面也一定要多加提醒,对学生多进行细节上的训练,特别是“五大三粗”的学生,要多留心他们在做题中的思维细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过于信赖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又被称为思维惯性,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说有些时候,举一反三的原理就是一种思维定势的运用,根据一个命题运用定势思维拓展到别的命题上,不仅效率高,而且发散面广。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保证推广的前提是正确的。例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很明显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根据这句话我们推广到“物体只要受力那么运动状態一定改变”就不对了。因为这句话中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可以”二字。在推广“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物体可能受到平衡力也可能受到不平衡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受到平衡力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很明显“可以”二字的意义不同于“一定”,在受到不平衡力的时候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关键词】物理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缜密;思维定势
笔者曾经调查过本班内的学生,发现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饱满、学习态度非常端正,但就是考不到理想的成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呢?那一定是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问题。本文将就这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得出一些建议,以助广大师生。
1 缺乏理解抽象概念的物理思维
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到一些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力,能量,势能,功率等等。这些概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它们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物质世界,并且深深地影响着这个世界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概念是缺乏具象表现的,因此很难接受。在小学阶段也从没有进行过有关理解抽象概念的训练,如何理解这些概念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这种问题会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很多方面,不仅无法准确地定位题干中所给的数据,而且连运算能力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如果学生在脑海中无法构建出原子结构的具体图象,那么就无法理解中子、质子和电子的存在,那么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微观现象就无法理解,比如摩擦起电、电性中和等等问题。
其次我们该如何锻炼学生的抽象物理思维呢? 首先从简单的训练入手,比如说锻炼学生理解能量的存在,列举出能量存在于生活中的一些形式,比如如果没有热能,我们的暖气就会变得冰冷,那么能量就以热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动能,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会动。但是什么是热能什么是动能呢?这些概念在初期是不需要学生理解的,学生只需要知道这是能量的一个代号之一,这种客观上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的现象对学生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然后根据这种道理,推广到其他的概念上去,举一反三,让学生认识到能量除了以热能的形式存在还以很多种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后,让学生明白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会以动能的形式让你看到,以热能的形式让你摸到,以化学能的形式让你吃到,但是它不是一种固定单一的东西,它会存在于不同的物质当中,体现在不同的形式上,让你感受到它的存在。
2 缺乏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从题目的对立面去进行思考,是一种非常奇巧的思维方式。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学生以题目所求未知量为出发点,运用有关公理、定理、公式等等工具分析出题干中所给数据之间的物理关系,科学推理,探索出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得出答案。但是因为受到大量的正向思维解题的影响,同时部分教师忽略了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或者不够重视这种巧妙的思维方式,导致很多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很差,在一些题目的解题方法上繁琐复杂,效率低下,甚至面对一些只能用逆向解题的题目束手无策。例如很多的学生总认为题目中所给的抛出物体在空中一定受到重力和抛出力两个力作用,这个分析很明显是错的,如果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的话很明显就能够解释了:如果物体在空中仍然受到抛出力的影响,那么它在空中受到那个施力物体的作用呢?很明显是没有物体在空中继续对它施加抛出力的。
根据以上题目来看,教师有必要提高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举例来讲,对于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物体只要运动那么在运动方向上一定会受力,这样思考很明显忽略了惯性的作用,但是如果从正向思维去解释学生仍然可能会想不清楚,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反问学生如果物体在真空的宇宙里飞行那么它持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了呢?很明显这种解释一针见血、最有效果。
3 缺乏缜密的物理思维
有这样一道题:有施力物体就必然存在受力物体,因为力的作用是平衡的。判断这句话的对错,很明显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一看到前半句话有施力物体必然存在受力物体是对的就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其实这句话的前半句确实是正确的,有施力物体则必然存在受力物体,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是这句话错就错在后半句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不是平衡的,力很明显是有不平衡状态的。这就是学生在做题时常常受到不够缜密的思维影响,导致错误产生。
再举例来讲,静止的物体一旦受力,就一定会运动。判断其对错,如果不经过缜密的思考,学生很有可能认为是对的,但是这种想法只是片面地考虑到了理想的物理环境,忽略了额外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盒子放在冰面上轻轻一推就会被推动,那么假如它被放在粗糙的水泥地上呢?就很有可能不会被推动了,那么很明显这句话就是错的。
因此,学习物理一定要有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不能有任何疏漏。一旦忽略了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教师在这方面也一定要多加提醒,对学生多进行细节上的训练,特别是“五大三粗”的学生,要多留心他们在做题中的思维细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过于信赖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又被称为思维惯性,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说有些时候,举一反三的原理就是一种思维定势的运用,根据一个命题运用定势思维拓展到别的命题上,不仅效率高,而且发散面广。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保证推广的前提是正确的。例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很明显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根据这句话我们推广到“物体只要受力那么运动状態一定改变”就不对了。因为这句话中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可以”二字。在推广“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物体可能受到平衡力也可能受到不平衡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受到平衡力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很明显“可以”二字的意义不同于“一定”,在受到不平衡力的时候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