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阿拉比》描绘了一个都柏林男孩的浪漫追求,以及幻想破灭并最终获得“精神顿悟”的过程。本文从生命体象征、场景象征和宗教象征三方面对《阿拉比》中所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乔伊斯 《阿拉比》 象征主义
  
  亚里士多德说:“嗓子发出的声音象征着心灵状态,书写的语词象征着嗓子发出的声音。”象征主义是在浪漫主义走向没落时崛起的,它是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叛。象征主义影响甚广,其创作手法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乔伊斯在他的早期作品《阿拉比》中就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
  《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是乔伊斯童年的经历和情绪的写照。乔伊斯用看似漫不经心、不带任何主观描写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都柏林男孩的浪漫追求,以及幻想破灭并最终获得“精神顿悟”的过程。主人公赶赴令人神往的“阿拉比”集市实际上象征着他从寻找、追求到幻想破灭进而达到认识自我的心灵旅程。乔伊斯通过象征的手法向读者揭示了都柏林社会的压抑,爱尔兰人的精神瘫痪和麻木不仁,连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也无法摆脱瘫痪的阴影。故事中看似简单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令读者感同身受。
  1.生命体象征
  1.1主人公“我”
  《阿拉比》复活了我们对于少年生活的许多回忆,或者说情感和想象的片断。而小说中这个连名字都没有透露的小男孩,是18世纪都柏林男孩的代表。
  乔伊斯在文中使用了他自己称之为“卑琐”的文体,东拉西扯,漫不经心,但他这样处理语言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故事中,“爱情”故事尚未发生,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少年人忧郁而狂乱的想象或幻想。如此漫不经心的叙述,恰好迎合了小男孩内心的忧郁和空落。他“爱上”了曼根的姐姐,并没有十分具体的理由,这种爱之所以产生,是与少年的游戏、街道的目光、雨这些物象和环境分不开的。
  小男孩之所以想去阿拉比集市,是因为曼根的姐姐在第一次跟他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了“Araby”,他便如同着了魔,觉得它的音节在静谧中隐隐回响。简洁而琐碎,这是乔伊斯的叙事的特点,在本篇中,却是恰到好处,少年的青春冲突就是那么简单、美妙、漫无边际、充满忧伤。
  人类的内心世界始终是乔伊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阿拉比》中也是如此。一个小男孩朦胧的初恋也许是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但乔伊斯却赋予了它深刻的内涵。他对都柏林人的描写是深刻而充满悲剧色彩的,他的心中充满对社会的不满和对都柏林人麻木不仁的愤怒,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唤醒世人。
  1.2曼根的姐姐
  《阿拉比》绝不是在写一个少年早夭的爱情故事,而是为爱尔兰唱挽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姓氏曼根来源于爱尔兰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James Clarence Mangan(1803—1849)。Mangan在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诗歌,歌颂爱尔兰,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乔伊斯对“曼根的姐姐”也没有任何客观的描写,而是通过情窦初开的小男孩的眼睛,以及他对她的爱展示出来。小男孩根本不敢正大光明地打量她,只是默默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每次姑娘出现的时候,要么在夜晚,透过半开的门所透射出来的光线,要么透过拉下来的百叶窗离窗格不到一英寸的空隙,包括两个人有关阿拉比集市的对话,也是在夜色之中。这些细节上的暗示表明了涉世未深的小男孩对曼根的姐姐的爱情就像他所描述的那样是“confused adoration”,是无知且盲目的。他太年轻了,根本对自己生存的世界一无所知。
  男孩的生活一面是丑陋不堪的现实,另一面则是自己幻想中的美好。对曼根姐姐的爱慕实际上就是对美的追求,对自己美好理想的追寻,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虽然对这个“梦中情人”了解不多,男孩却将其当作偶像来崇拜。偶像偶然提到的阿拉比集市,却成了他心目中爱情的圣殿,他也在爱情的激励下,摇身一变,成了手捧圣杯的骑士。
  虽然我们知道小男孩的爱情之梦会破碎,但至少男孩怀揣梦想,并且有所行动。而乔伊斯所痛苦的是那些身处英国政府统治之下,却精神瘫痪、麻木不仁的爱尔兰人。
  2.场景象征
  2.1北里奇蒙德大街
  文章描述了一条沉寂、清冷、黑暗泥泞的死胡同街道,街道两旁的房子都是死板的冷漠色调,就像居住在当地的居民一样,对周围的事物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乔伊斯通过视觉、听觉及嗅觉方面的感官,将十八世纪的都柏林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条大部分时间被黑暗笼罩的街道,黑暗泥泞的胡同,阴暗的臭烘烘的马厩,向天空举起微弱灯火的街灯,象征着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片黑暗,没有明亮的角落,如荒漠一般,毫无生气,颓废堕落。
  “死胡同”象征着主人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没有出路可以选择,街上一幢幢阴森可怕、虎视眈眈的房屋和幽暗潮湿、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花园则象征都柏林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这样的社会环境刻画也暗示了“我”的浪漫追求必然会遭遇失败。
  任何一个有知觉、头脑清醒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毫无疑问会感到压抑,而居住于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街道上的人们(以男孩的叔叔婶婶为代表)却没有任何的危机感,相反,虚假地虔诚着,按时做礼拜,机械地遵循教义,谨慎而彻底地自我满足。
  2.2阿拉比集市
  小说的标题“阿拉比”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丰富含义的意象,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它是理解整个小说的关键,是探求小说深层含义的引子。“阿拉比”是一个具有阿拉伯国家的异域风情和东方世界的无限魅力的集市名字,象征了主人公探索与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为自己构筑的一个理想境界,而曼根的姐姐正是将其引入那个世界的仙女。
  乔伊斯着力渲染主人公对“阿拉比”的渴望,并让他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他心目中的爱情圣地。在那里,他看到的只是一片昏暗的集市,感受到的是像礼拜结束后教堂里充溢的那种静默,听到的是男女调情时庸俗无聊的谈话。
  “我抬头凝视着黑暗,发觉自己是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我的双眼中燃烧着痛苦和愤怒”。[1]那个从轻浮女郎口中说出来的“瞎说(fib)”,让男孩豁然开朗,顿时看清了自己的窘境,并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质。男孩心中象征美妙爱情的圣殿,不过是世俗之地,和虚华的市场没什么两样,不过是买卖的场所,为了追求利益而存在,而爱情也不过是虚无缥缈的过眼云烟而已。
  现实中的“阿拉比”又一次象征了当时死气沉沉的爱尔兰社会,正和主人公心目中美好的浪漫主义理想成为强烈的对比。当主人公发现“阿拉比”只不过是一个昏暗简陋的集市时,他的浪漫理想便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
  随着以失败告终的浪漫追求的结束,男孩的盲目与麻木消失了,清醒地意识到现实与梦想是两回事。在这样一个麻木的世界中,他的爱情是那么不值一提,他内心的愿望和憧憬全是虚空,现实的冲击才是真真切切的。
  3.宗教象征
  正如黑格尔所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不过在单纯的符号里,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小说中也多处出现与宗教有关的细节,如牧师住过的破败小屋、手捧圣杯的骑士。男孩孤零零的“阿拉比”之旅,容易令人联想到圆桌骑士的寻找圣杯之旅(the quest of the holy grail),但结果却是一场空。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写法,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爱尔兰宗教环境的不满。
  “死去的牧师”曾经是个“很有善心的人”,“他在遗嘱里把钱全留给了教会组织,把他房里的家具全留给了他妹妹”。除此以外,从他留下来的那三本书也可以看得出来,此牧师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人,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宗教。然而,牧师就像他所留下的园子里废弃的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气筒一样,被其他的都柏林人所遗忘、所抛弃。
  可以说,牧师是曾经勃勃生机的都柏林的象征,那时的都柏林不同于现在这个死气沉沉、停滞不前、麻痹自闭的都柏林。牧师的死也暗示着那个曾经富有活力的自由国度已经失去了往昔的活力与自由,那些曾经朝气蓬勃的自由的爱尔兰人民对美好的未来也没有了激情。
  另外,由于职业的关系,牧师同样也象征着宗教信仰,暗示以牧师为代表的教堂是令人窒息般的死寂,已经败落了。乔伊斯描写基督兄弟会放学的情形,包含了释放的含义,暗指天主教会是一个牢笼,在其中的人们都像囚犯一样过着僵化、一成不变的生活,由此延伸到整个爱尔兰笼罩在瘫痪的阴影下。困在牢笼里的人们只有在黑暗中卑微地干活,没有出口,无法解脱,灵魂也被一点一点地蚕食。这也反映出了乔伊斯对天主教将信将疑的态度。
  乔伊斯还安排了一颗苹果树在荒园子中间。园子象征着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伊甸园,而苹果树是宗教启蒙的象征,也是诱惑的象征。荒园和枯萎的苹果树象征着人们心灵家园的贫瘠。
  牧师的死,发黄的书,潮湿的空气,生锈的打气筒,无用的旧纸张,都暗示了一个曾有活力的过去,给人一种朦胧的怀旧感觉,也更加体现了人们在精神上的颓废、空虚和无奈。
  4.结语
  乔伊斯以其“平常之处见突兀”的艺术实践,用他敏锐的双眼捕捉到了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并进行了暗示和联想。这些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平凡事物被他信手拈来运用到写作中,渲染、揭示了故事的基本主题,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失败之后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
  
  参考文献:
  [1]米子,沈东子译.乔伊斯短篇小说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2]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马建军.英语短篇小说阅读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刘筱妍,王松林.浅谈《阿拉比》中几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8).
  [6]邵飞.符号矩阵中现实和理想的碰撞[J].外国文学研究,2009,(4).
  [7]刘旭彩.《阿拉比》中的孤独追求[J].长春师范学院,2005,(11).
其他文献
语文是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它对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语文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而且可以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意念的升华。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运用语文学科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性特点,充分发挥
英语书面表达的中心,即书面表达的主题。所谓书面表达的中心或文章的中心,是指文章通过一定的语言说明,阐述和论证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它是英语书面表达的中心、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决定着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每一次写文章前审题和立意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确立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时,如何做到使自己的文章中心突出、新颖,令读者、教师和评委看好,读后留下好的印象,引起共鸣尤为重要。这是学生在书面表达动笔之前
摘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模式,以英文教材和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主,授课采取以英为主、中英结合的形式,对于难点和重点辅以中文解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接受双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过分强调英文教学,尽量模糊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界限。以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文献阅读能力为标准。  关键词: 专业课程 双语教学 模式 探析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
摘要: 在教授英语和学习英语中,借助于典型例句,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异同对比,能够清楚表明知识点内在的特征,提升使用的正确率,为学生掌握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比较教学法语法复习关系词where连接副词where    众所周知,日常英语教学以单元(话题)为主线,教授零散的知识点、语法点。一段时间后,如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计划,需要复习所学零碎的知识点,并就相关的部
我新接手的班级是幼儿师范专业班,学生是中考的落榜生。第一天报名时,从她们脸上的淡漠、怯懦的表情我读到了不快乐。她们不是老师常常表扬的“好学生”,不是家长们引以为豪的“好孩子”,显然她们缺少自信与这年龄段该有的快乐。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开学的一周时间里我和全班学生逐个面对面地谈话交流,发现她们普遍觉得自己以前的成绩不好,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有少数学生认为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自
语言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是人类生活实践的需要,是人类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性工具,所以说语言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给语言的教与学指明了方向,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语言的实践活动,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英语也是一门语言,而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门外国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缺乏英语的实践,所以在以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里,就
《虞初续志·郭猫儿》一文中有这么一句:“群鸡乱鸣,其声种种各别。”学生们大惑不解:不就是鸡叫嘛,怎么还“种种各别”?看着一个个紧皱的眉头,我知道现在的孩子们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很难有闲暇去留意“鸡啼”,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也随之消弭了,留下的只有学习的苦楚,不可怜么?高考后有学生撕书泄愤不就是教育的悲哀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字是鲜活的,可为何到了课堂上却变得枯燥了、乏味了?毋庸讳言,浮躁之心由应试而
摘 要: 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而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古往今来,教育方法可谓多如牛毛,而对感知教育的论述却很少。本文从感知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感知教育、怎样加强感知教育三方面来论述感知教育这一教学方法。  关键词: 感知教育 必要性 实施    一、感知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到领悟到之意。也就是说,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一定要使受
摘要: 英语的某种调型总是与某种句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一种反映语法内在规律的功能,即语义作用 (semantic function)。“I thought 主语 过去式”结构的调型:降升调,升降调,英美人士常用来对某一问题做出预期性回答和非预期性回答。  关键词: “I thought 主语 过去式” 调型 预期性和非预期性反应     一、英语语调及其功能    语调是人们说话时语流的轻重、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发展定位、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经费问题等因素制约其的迅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同样如此。面临着无法躲避的诸多评估,新设专业存在多处“硬伤”需要“医治”。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新设专业 评估 “硬伤” “治疗”方案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英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应的评估和认证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已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