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乐韵 香江回响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40407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的香港,酷暑尽去。
  适逢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香港中乐团也迎来了三十周岁的纪念日。纪念活动便由12、13日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的中乐团专场志庆音乐会开启。
  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音乐会。象征中国古文化的“史前陶乐器展演”与代表民间文化的“陕西华阴老腔”奏响在文化中心大堂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置身于现代都市的观众们穿梭其间,驻足聆听与各行其是者皆有,仿若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一隅,别有情趣。
  稍后的音乐大宴“古今中西 都会交响”更是由三节不同主题的作品组成。
  上篇《远古回声 金声玉振》开篇之作便是中乐团委约作曲家程大兆为骨笛、陶埙及敲击、吹管、弹拨乐而作的《远古回响》。分布于剧场四周的各种独奏乐器与台上乐队交相辉映,以全方位的音响声场,勾画出一幅天、地、人自然安详的和谐画卷。随后,由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的琴瑟和鸣、编钟乐合奏等形式演绎的《诗经》《唐曲》《祭孔音乐》依次亮相。古朴悠扬的乐声令观众穿梭于时空隧道中,尽情领略着中国传统文化释放出的无尽魅力。
  中篇《南柔北刚 民间乐彩》集中展现了乡土气息浓郁的中国民间音乐。主办方邀请了富有岭南民间音乐风格的潮州弦丝乐演奏团与散发着黄土高原气息的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同台献艺。那“以心带情、以情奏乐”的潮州弦诗优雅、温和的演奏,与热情豪爽、狂放激昂的西北老腔音调,分明是华夏大地上纯朴生活的真实再现,却带给每一位身处现代都市文化环境下的听者以极大的震撼。
  下篇《古今中西 都会交响》的曲目是香港作曲家陈永华的《八骏》、内地作曲家程大兆的《乐队协奏曲——为香港中乐团建团三十周年而作》,由阎惠昌执棒香港中乐团共同将音乐会推至高潮。前者是中乐团2006年的委约之作,作曲家题名《八骏》,意喻香港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会所展露的令世人瞩目的魅力;后者以多乐章套曲结构形式,展示了古老的中国乐器及其色彩斑斓又个性鲜明的音韵,以及整体组合后绚丽而多变的表现力。其间,当编钟、编磬与象征西方音乐的管风琴“和鸣”之时,寓意出普世交融与和谐之意。
  纪念活动的另一组成部分——“第四届中乐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4至15日在维多利亚湾畔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近50余位作曲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就当代民族管弦乐事业的传承、发展、流变、教育等问题,透过民族管弦乐与现代都市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及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进行了主题各异、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与探讨。
  短短的几天里,精心策划、内涵丰富的音乐会与内容广泛、紧张而充实的研讨会将香港中乐团推至台前,成为与会学者谈论最多的话题。学者们对中乐团三十年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给与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正如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教授所言,如果没有中乐团,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创作难以达到目前的水平。《人民音乐》副主编于庆新则指出,毫不夸张地说,从指挥、创作、演奏以及艺术管理等四个作为一流乐团的条件来看,中乐团走在了中国许多乐团的前面,并已成为当前民族乐团发展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内地的乐团来向中乐团认真学习,吸取经验。
  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大同乐会开创了民族管弦乐这片新的音乐天地,50年代成立于北京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确立并成就了它广泛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一民族乐队形式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承与流变。鸟瞰民族管弦乐艺术在全球华人地区的发展,香港中乐团业已成为一个突出的代表。其诸多成就值得当下音乐界的高度关注。
  
  一、 不断提升乐团演奏水准
  
  香港中乐团有着令人称羡的委约制度,30年间积累的1700余首委约委编作品迄今无人能及。这些作品不仅显示出几任音乐总监开阔的艺术视野,更形成了中乐团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其实,香港的历史与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了它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这与内地民族乐团强调各自地域文化特色的做法有着明显不同。多元文化是香港的特色,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就促成了香港中乐团有格而不拘一格的艺术特色。
  相信创建世界一流的乐团是每一个表演团体的梦想与奋斗目标。这就要求乐团应当保持稳定的演奏水准,拥有一流的指挥、一流的首席、一流的团员以及一流的行政管理。因此,提高并保持乐团的整体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本次研讨会上,香港中乐团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许。作曲家赵季平感言,中乐团出色的演奏令他对民族乐队有了深入的理解,乐团所给与的启迪也融入其民族器乐创作中。香港作曲家林乐培坦言,正是与中乐团的长期合作,催生了他的《秋诀》(1978)、《昆虫世界》(1979)等代表作。客观地看,林乐培将现代创作技法融入中国传统民族音响中的做法,更是进一步影响了许多致力于中乐创作的年轻作曲家。作曲家杨青亦指出,中乐团优秀的演奏,大大丰富了香港本土作曲家的创作空间,其对于民族乐队的想象力,走在了内地作曲家的前面。
  从近年的节目单可以清晰看出,中乐团广邀著名指挥家和艺术家与乐团合作,来开阔乐师的艺术视野,不断丰富演奏技术与经验;而乐团内部设立的“增值坊”,请各方面专家来团讲学,更是有效提高了乐师的艺术素养,增加乐团的文化厚度。因为作为优秀的专业乐团,乐师除了拥有高超的演奏技术以外,其深厚的音乐文化修养、与乐师之间良好的合作默契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注重表演与科研并举
  
  今年的研讨会已经是自1997年以来中乐团主办的第四届中乐学术研讨会,这似乎并不是一个音乐表演团体应尽的本分。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乐团已然成为多数音乐家心目中的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学术中心,从该次研讨会的成员结构即可窥见一斑。同时,中乐团的社会功能正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民乐团体的突出表现。
  学术研讨层面的交流是保持乐团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举措,前沿的学术观点往往会引领乐团的艺术实践更科学、更快速地向前发展。为了加强艺术上的前瞻性,中乐团除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主要在学术上审视其他乐团的发展动向,搜集资料,进行乐器改革,给乐团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自民族管弦乐队诞生之日起,乐器改革就伴随其左右,诸多成功的改革乐器成就了民族管弦乐艺术半个世纪的辉煌。上世纪50年代,内地的乐器改革主要以几个代表性民族管弦乐团体为中心。乐团与乐器厂的密切合作某种程度上表露出当时一些“政府行为”的胆识与魄力。至80年代,随着大型民乐队的基本定型,乐器改革受重视的程度大幅萎缩。目前,内地乐改受到经济因素的严重制约,与乐团的合作几近停滞,或转而成为民乐界的一种个人行为,或转嫁于专业院校,归以“科研”名下小步伐前进。进入新世纪之时,环顾众多民族乐团,仍坚持乐改并成果显著的当属香港中乐团。在研讨会期间,该乐团的一系列乐器改革成果也着实令与会学者倍加褒奖。
  
  三、强化音乐普及性教育
  
  近年,中乐团在香港本土进行了系列性的教育扩展活动,如到学校和社区会堂举办音乐会,以小组的形式向青少年、向社会各界介绍中乐乐器和乐曲,举办大型的器乐节等等,并相继成立了儿童中乐团、少年中乐团及乐器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收效显著。在有效地将中乐文化深入到香港市民生活之中的同时,每年以不同主题推出的数十场系列音乐会,以及社区活动、展览交流等。回归以来,中乐团作为“香港文化大使”频繁的外访演出更提升了它在国际乐坛的知名度。
  在殖民色彩浓郁、多元文化并存的香港,中乐要发展,只凭借保持较高水准的演奏是不够的。培养中乐观众、普及中乐文化,也应是中乐团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2001年在香港举办的“鼓乐节”、“胡琴节”、“笛箫节”、“古筝节”等大型器乐节以来,中乐团在推广中国音乐文化方面身体力行,每次均会吸引几千市民参与,发挥了很好的社会功能,营造了良好的中乐文化环境。它不仅能够使参与者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丰富、提升了香港的都市文化品位,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中乐的兴趣、爱好,影响了社会文化的流向,其培养大批拥趸的社会、文化功效更是意义深远。这些举动赢得了与会学者的广泛称赞。作曲家赵季平在发言时提到:中乐团有两点最令人感动:一是面向大众,缩短了乐团与听众之间的距离,阎惠昌和中乐团的演奏家们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与香港市民融合在一起,使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有机会参与演奏,共同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普及;二是将中国的音乐文化推向世界。中乐团走遍五大洲,广泛宣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文化,功不可没。
  
  四、卓尔不群的艺术管理
  
  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是保证和维持民族管弦乐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构建一流乐团的道路上,良好的艺术管理体系与高水准的艺术诠释同等重要。
  在这次论坛中,来自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日本等乐团的高层管理者,分别就自己乐团的架构、管理、艺术实践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业团体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与管理分不开的,而前进之路上的种种阻碍又多与管理息息相关。在题为《现代大型中乐团艺术管理研究报告——以香港中乐团为例》的大会发言中,笔者通过对该团管理结构及功用的拆解,认为中乐团明确的乐团定位,层次鲜明、高效的管理体系,艺术部门与行政领导的密切配合以及香港独特的文化环境是促成中乐团取得目前成就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民乐职业乐团在中国内地逐渐趋于弱势而却在香港大放异彩。曾几何时,民乐先辈的诸多设想与未能实现的愿望,在香港得以付诸实践并继承下来。……这不得不令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缺失了什么?”
  子曰:“三十而立”。
  在前后四位音乐总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中乐团的卅载历程可圈可点。自成立以来,中乐团始终以推广中国音乐文化为己任。2006年的音乐季,香港中乐团共推出37套69场不同形式与主题的音乐会,122场外展演出,13场外访音乐会,完成了两个专题器乐节:第四届香港鼓乐节及香港古筝节。这一骄人的成绩对于目前任何其他民族乐团都是望尘莫及的。在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领域,这一后起之秀如今已跃居前列,成为目前我国艺术水准稳步发展、乐队编制最为庞大、拥有委约和委编作品最多的一支优秀民族管弦乐队。中乐团卓越的演奏不仅启迪了众多作曲家的创作,还拓展了他们的艺术想象空间;数量可观的委约作品在大大丰富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同时,亦成就了当代众多优秀的乐队经典之作;各种行之有效的大型器乐节则将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开来,并真正做到了深入民众,其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已远远超过一个表演团体应尽的本分。正如杨青教授所言,本应归属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在后殖民色彩浓重的香港,却由中乐团这样的表演团体自觉地承担并做得如此到位。其实,学术研讨又何尝是乐团的职责?尽管人们都认为前沿性的学术理论将会对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短短卅载,香港中乐团由最初的业余团体逐渐发展到今天在华人世界里的突出地位,其作为一个职业音乐表演团体,在香港社会文化生活中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为本地乃至世界华人民族音乐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当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史中突出的代表,并载入史册。香港中乐团所取的诸多艺术成就、乐团的基本构架、公司化的管理体制以及委约创作的良性循环等,也应该成为多数民族音乐表演团体在新时期里获得发展的重要借镜。
  百多年来,中国人以自己一贯的勤劳与智慧,不仅将民族音乐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还促成了大型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的定型并将其推及到世界华人群体中。所以,尽管前进之路上仍有羁绊,但中华传统恰如这拂面而来的清爽海风,于无声处,薪火相传。
  
  彭丽 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4月18日至19日,竹山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应林带领竹山县擂鼓镇中心学校一行到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开展党建共建回访交流活动,双方就“党建 教育、党建 管理、党建 文化、党建 教研”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报刊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勤,教育期刊中心总监胡双平以及集团各编辑部代表参加了党建回访座谈会。据悉,此次受邀回访是继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第二党支部与擂鼓镇中心学校党总支部结对共建启动仪式后又一
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成果不仅对音乐教学实践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提高作用,而且也促进了音乐教育学的学科构建。但是,音乐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性学科,历史文化积淀十分单薄,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较为贫乏,因此,许多学者都是凭借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忠诚之心,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过程中,用汗水和智慧取得了难得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精心雕刻了一座少女像,美丽动人,皮格马利翁真心地爱上了她。结果,奇迹发生了,塑像被皮格马利翁的真心所打动,少女奇迹般地“活”了。  这个神话故事在心理学中衍化成著名的期望效应。即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于个体由衷地赞赏和认可,会极大地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使个体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热情和冷漠都是有感染力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人们的表
2005年5月,青年作曲家常平创作的古筝协奏曲《风定云墨》在北京音乐厅首演。该曲是为古筝演奏家吉炜而作,由吉炜独奏,北京交响乐团协奏,谭利华指挥。在我的印象中,古筝与西方交响乐队协奏的写法,虽然有老前辈罗忠镕先生用十分优雅的笔触写过一部五声性十二音作品《暗香》堪称经典,但在非十二音写作的现代自由创作领域,在突出独奏筝与交响乐队强烈音响关系的写作中,常平这部作品还属首创。它在音乐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开学已两周,“双减”工作在校园里稳步推进,通过两周来的观察和摸索,我对学校实施的“双减”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吃好午餐、睡好午觉是基本前提。“课后服务”并不等于“延时放学”,延时放学只是课后服务的一部分,学生中午在校吃午餐、睡午觉也是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  学校一般都是在中午十二點左右为学生提供午餐,如果延时到下午六点钟左右放学,则学生下午在校近六个小时的时间,就需要足够的能量和清醒
把质量意识深深烙在每一位教育者的脑海中云梦,是典型的中部平原农业县,读书仍是绝大多数家庭为子女划定的人生进阶路径,“读书改变命运”仍是绝大多数父母的坚定信条。  “我们的主业是教育,家长对我们的最大期望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局长陈力显然对于社会、家长的诉求有着清晰而深刻的体察。2016年5月履职县教育局局长的陈力,出生于农村家庭,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佼佼者和幸运儿,深知教育对于个
5月4日,“守护幸福童年——武汉市江汉区幼儿养成教育高峰论坛”在盛世红苗幼儿园举行。来自湖北省教科院、武漢市教科院、武汉市教育局、江汉区教育局的有关专家和领导,以及江汉区的幼儿园园长教师等共聚一堂,畅谈幼儿养成教育,从管理层、园所层、教师层、班级层等全方位阐释养成教育的落地与实施。  据了解,江汉区将“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幸福教育”的课程规划视野,用三年的时间构建了一套“以幼儿习惯培养为核心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出台之后,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教育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双减”政策进行了解读。“双减”政策的落实,无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教师责任重大。落实“双减”政策,教师何为?  践行师德规范,努力提高
心有大爱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多年来,他资助学生2000余人,联合团体、个人举办爱心活动350余(场)次,志愿巡江防溺护水,挽救多个鲜活的生命,组织义务植树30000余棵,助力“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先后获得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湖北好人”、湖北十佳师德标兵、湖北学习雷锋标兵、“十堰好人” 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十堰市郧阳区城关一小党员教师凌祖宏,在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公益事
今年6月下旬以来,孝感各地连续遭遇6轮强降雨袭击,孝南、汉川、应城等地受灾严重,许多群众房屋被淹,被迫转移。当地学校主动配合党委政府,积极协助驻防部队官兵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把安置点作为践行“两学一做”的主战场,全力保障安置在校的驻防部队官兵和受灾转移群众的生活起居。  截至目前,孝感市教育系统投入防汛救灾资金1051.6万余元,参与防汛抢险教职工近7000名,33所学校妥善安置驻防部队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