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3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一件稀奇事。事件的内容概述如下:
自2010年起,山东省某学院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给每一位新生发一部手机,里面带有200元费用,学生入学时补交。这部手机其实并不是一般的手机,学生在校期间出入校门,到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上校园网学习等都必须要使用这部手机。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方便学生的好事,可是学生们却一直不太领情。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同学们反映,手机信号不好,还常会出现其它故障。有的同学还反映,有时手机没电就没法吃饭了。既然给同学们造成这么多不便,那就干脆取缔这种手机一卡通的管理方式就是了。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据记者调查,每位同学,不管你每个月打不打电话都必须缴纳39元话费,而且是直接通过手机扣除。这所学校共有约13000名学生,每年的话费总额巨大。又据记者调查,这所学校与当地电讯部门已签订了协议。协议规定:所得话费收入双方分成获取收益。具体按怎样的比例来分成,记者不得而知。
学校如此进行一卡通管理,如此精细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实则是有见不得阳光的猫腻的。
说实话,刚看到对这件事的报道时,笔者十分激愤,一时竟不知该说点什么才好。但是,仅仅是激愤就能解决好问题吗?我想,还是要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人的重视和反思。
第一,学校应该是讲究诚信的地方。常言道:人生一世,德为根本。这个“德”,有很大一部分就应该是诚信。学校是什么地方?没什么异议,显然是教书树人的地方。树人要树什么?首位的当是树德。树德当树什么?显然很重要的就在于树立诚信品格。然而,少数学校(像报道中的那所学校)明明是为了赚取学生钱财,却不惜采取不诚信的欺骗手段。表面上看,管理是到位了,关心和服务是精细又周到了,但这管理、关心和服务背后却是失信、欺骗,牟取钱财。这样的管理和服务行为,其最危害学生的地方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学生按月“被付话费”,更在于这种不诚信的欺骗行为竟被美化和合法化了。这样一来,学校就自觉不自觉地培育了一种育人氛围,即有意无意地教学生学会用类似的手段去谋取利益。说起这种不诚信行为,在当下的各级各类校园简直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例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造假,学生就业率造假,学校科研成果造假等。实话实说,这些“造假”行为的确都有其种种复杂原因,致使这些“造假”行为也就都常态化地存在着。尽管如此,学校该是最诚信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地独洁己身,绝不可忽视一些所谓的“常态”对孩子们心灵的污染。
第二,学校应该是讲究法治的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然而,有些学校甚至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牟取部门(有时也是个人的)利益,却无视学生意愿,违背法律法规,强制学生统一订教辅资料、做校服、缴话费等。当然,有些“统一”在特定的情况下也许是必要的,如统一订购教辅资料、订做校服等,只要不是为了利益而以次充好。但是统一买作业本、假期补课、缴话费等,一般都是以谋取部门(或个人)利益为取向的,往往是只问金钱而不顾学生意愿,统统应该纳入违禁之列,坚决杜绝。否则,这种只认金钱而不惜违法的校园环境,很有可能就把一些学生都熏染成视法纪为个人发展障碍,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
第三,学校应该是清正公平的地方。这个“清”,应该理解为清廉、清明,这个“正”应该理解为正道、公正。学校应该处处体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人人追求敬业、诚信、友善、奉献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得通俗一点,真正的学校就都是通过教育实践来让孩子们学会做真人的地方,即让孩子们学习和做事中去自主体验、感受、思辨、感悟和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为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人人做到“清正”,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时刻渗透“清正”,学校的文化环境必须处处培育“清正”。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我们的一些学校不“清正”了,一些领导和教师不“清正”了,导致育人环境不“清正”了。这绝对是极为有害的。
用手机绑定学生话费的的做法,的确很有创意,但确实是不诚信、不守法、不清正的。问题暴露在该所学校身上,但这绝不等于说这仅仅是个个别案例。央视《焦点访谈》也指出了这所学校这种做法的严重危害性,但这也绝不等于类似的现象从此就销声匿迹了。当手机绑定学生话费之后,我们就该认真地究一究:为什么非要“绑定”呢?当学校非要强求学生统一做某一件事时,我们更要把良心放在清正的砧板上,随时准备经受法制利刃的切剁。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
自2010年起,山东省某学院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给每一位新生发一部手机,里面带有200元费用,学生入学时补交。这部手机其实并不是一般的手机,学生在校期间出入校门,到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上校园网学习等都必须要使用这部手机。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方便学生的好事,可是学生们却一直不太领情。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同学们反映,手机信号不好,还常会出现其它故障。有的同学还反映,有时手机没电就没法吃饭了。既然给同学们造成这么多不便,那就干脆取缔这种手机一卡通的管理方式就是了。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据记者调查,每位同学,不管你每个月打不打电话都必须缴纳39元话费,而且是直接通过手机扣除。这所学校共有约13000名学生,每年的话费总额巨大。又据记者调查,这所学校与当地电讯部门已签订了协议。协议规定:所得话费收入双方分成获取收益。具体按怎样的比例来分成,记者不得而知。
学校如此进行一卡通管理,如此精细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实则是有见不得阳光的猫腻的。
说实话,刚看到对这件事的报道时,笔者十分激愤,一时竟不知该说点什么才好。但是,仅仅是激愤就能解决好问题吗?我想,还是要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人的重视和反思。
第一,学校应该是讲究诚信的地方。常言道:人生一世,德为根本。这个“德”,有很大一部分就应该是诚信。学校是什么地方?没什么异议,显然是教书树人的地方。树人要树什么?首位的当是树德。树德当树什么?显然很重要的就在于树立诚信品格。然而,少数学校(像报道中的那所学校)明明是为了赚取学生钱财,却不惜采取不诚信的欺骗手段。表面上看,管理是到位了,关心和服务是精细又周到了,但这管理、关心和服务背后却是失信、欺骗,牟取钱财。这样的管理和服务行为,其最危害学生的地方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学生按月“被付话费”,更在于这种不诚信的欺骗行为竟被美化和合法化了。这样一来,学校就自觉不自觉地培育了一种育人氛围,即有意无意地教学生学会用类似的手段去谋取利益。说起这种不诚信行为,在当下的各级各类校园简直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例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造假,学生就业率造假,学校科研成果造假等。实话实说,这些“造假”行为的确都有其种种复杂原因,致使这些“造假”行为也就都常态化地存在着。尽管如此,学校该是最诚信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地独洁己身,绝不可忽视一些所谓的“常态”对孩子们心灵的污染。
第二,学校应该是讲究法治的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然而,有些学校甚至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牟取部门(有时也是个人的)利益,却无视学生意愿,违背法律法规,强制学生统一订教辅资料、做校服、缴话费等。当然,有些“统一”在特定的情况下也许是必要的,如统一订购教辅资料、订做校服等,只要不是为了利益而以次充好。但是统一买作业本、假期补课、缴话费等,一般都是以谋取部门(或个人)利益为取向的,往往是只问金钱而不顾学生意愿,统统应该纳入违禁之列,坚决杜绝。否则,这种只认金钱而不惜违法的校园环境,很有可能就把一些学生都熏染成视法纪为个人发展障碍,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
第三,学校应该是清正公平的地方。这个“清”,应该理解为清廉、清明,这个“正”应该理解为正道、公正。学校应该处处体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人人追求敬业、诚信、友善、奉献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得通俗一点,真正的学校就都是通过教育实践来让孩子们学会做真人的地方,即让孩子们学习和做事中去自主体验、感受、思辨、感悟和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为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人人做到“清正”,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时刻渗透“清正”,学校的文化环境必须处处培育“清正”。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我们的一些学校不“清正”了,一些领导和教师不“清正”了,导致育人环境不“清正”了。这绝对是极为有害的。
用手机绑定学生话费的的做法,的确很有创意,但确实是不诚信、不守法、不清正的。问题暴露在该所学校身上,但这绝不等于说这仅仅是个个别案例。央视《焦点访谈》也指出了这所学校这种做法的严重危害性,但这也绝不等于类似的现象从此就销声匿迹了。当手机绑定学生话费之后,我们就该认真地究一究:为什么非要“绑定”呢?当学校非要强求学生统一做某一件事时,我们更要把良心放在清正的砧板上,随时准备经受法制利刃的切剁。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