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一线的班主任,我认为所谓的立德育人,就是德为先,培养“大有可为、有所作为、量才而为”的三“为”学生。
一、让每个孩子大有可为——微分工
古人云: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朱熹也说: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事有所为。就是让人人有事可做,天天有事可为。这个事,不仅仅指自己的事,还指班级的事,家庭的事甚至社会的事,不能让学生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要让每一个学生担负起一份责任。鉴于我国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责任感主要是在集体生活中得以培养。班主任也要周密制定班级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平时,班主任也要经常给每个学生布置各种适宜的任务,让他们大有可为地为班级做事,从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作为班主任,我提倡让孩子人人有“官”当,不要吝啬给他们“封赏”,这是一种管理班级的手段。尤其对于调皮的孩子,这个“芝麻官”提醒了他们的自我存在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陈恩慈,曾以调皮捣蛋“著称”。自从给他“封”了一周一次的卫生值周委员,可没想到,他真的干得有模有样,教室讲台打扫得一尘不染,地面卫生也比以前干净许多。他把以前那些只会在中午调皮捣蛋的分子都集中起来,管理教室的卫生。人的主导性是不分乖巧与调皮的,调皮学生也有领导才能,他成为了一些调皮捣蛋分子的仰慕者,从而激发他们向乖巧进军。
事后分析,学生之所以捣蛋调皮,是因为他们找不到事做,又因为年龄小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学习差的学生不爱做作业,除此之外,他们就只能给老师带点累赘,惹点小事,从而给他们冠上“调皮捣蛋”之名。你看,给陈恩慈分配了任务后,他能为班级做出贡献,提升他的自身价值,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做班级的主人翁。既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又让他们以做“官”为乐。让每个孩子都大有可为,微分工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二、让每个孩子量才而为——微展示
“量体裁衣”,典出《墨子·鲁问》,意为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指按照实际情况办事。裁衣如此,用人亦如此。人有所长,亦有所短。选用人才时,就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量才适用,各得其所,使各类人才的才能与智慧真正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这正如著名诗人所言:“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就是说要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后再让他去做合适自己能力的事。这样就可以避免让有才能的人去做一般人能做的事,而大材小用或用平庸的人去做大事,就会搞砸。
班级有个叫陈谦宇的同学,他是个内向的小男孩,他的内向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很难看到他的发言,在平时的课间休息中他也不大愿意与同学交流……其实,他那刻意躲闪的眼神总不经意间流露出与人交流的渴求。在一次教室布置会上,当我们绞尽脑汁时,陈谦宇忽闪的眼神中透露着主意。见此情景,我便让他来谈谈,可我无论怎么鼓励,他都不动声色。于是,我布置了小练笔,让他们动笔写下来。第二天,陈谦宇的点子让人耳目一新:“教室就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要精心,用心地装扮……”于是这任务就交到他手中,他给班级的开关上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贴上可爱的卡通图片。一下子教室温馨了许多。
性格内向的孩子,喜欢思考,喜欢动手。我们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些新的展示平台,让其量才而行,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双眼挖掘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微美化”,教师从侧面捕捉到学生的才能,尽情地发挥了其才华。
班主任不妨为学生设立一些成功的“才能”,从学生的优点出发,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优点喜报。让孩子们在进步途中既能“登高望远”,又能“拾级而上”勇攀高峰,从而获得“成功登顶”的喜悦。于是,我在班里设立了“进步之星”、“每周一星”等。经常评选学习、劳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进步之星”;每周评选“每周一星”,在班队会上隆重表彰某一方面有进步、表现突出的学生。“微展示”是扩大其优点,缩小其缺点,从而引领学生走向光明大道,成为有才能的人。
三、让每个孩子有所作为——微浸润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古人云: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所谓的有所作为,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浸润,达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管理。
我就以如何浸润孩子学会“安静”来谈谈,让孩子有所作为。我发现孩子们排队时总是会发出声响,有人还要开小差,离我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就让他们练习“静立”:什么都不想,就静静地站着。上课铃响之前,“静坐”、“等待”,等待很重要。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静”字,告诉孩子们:静,有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身静,即身体没有多余动作了,这是外表的;第二重境界,是心静,即心无杂念,这样,才能在大脑中腾出更大的空间吸收新知识。
而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安静呢?我分三步走:
1.直观冲击,初步体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夜晚,更静了,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也是隐隐约约的。清风徐徐吹拂树叶的沙沙声配上清晨时的校园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直接感受安静是一种美。静静的夜,静静的校园,几声狗吠,几声树叶的沙沙声,那么幽静,那么美丽。视觉的冲击,声音的洗礼,学生沉浸在这样美好的安静中无法自拔。
2.儿歌常伴,时刻强化
“上下楼梯,靠右行。你别推,我别挤,一步一步轻轻走。小小脚并并拢,小小手放放平,小小嘴闭闭拢”,就是这样的儿歌,让学生时时刻刻放心上,动动嘴巴念一念,时刻想想如何做。用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来牵动学生的神经,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做到安静。比如上下楼梯时,走廊步行时,学生都能“轻声慢步,文明路过”。并且会提示大家学会安静,学会文明。儿歌的魔力就这样施展了。
3.学会约束,懂得规范
课堂常规,学生也能静静地遵守,一个静不光教会了学生懂得要安静才能学习,只有安静才能精心读书。更让学生懂得约束自己,自我规范。
我认为“微浸润”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让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习惯教学中慢慢熏陶,渐渐习得,达到具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那学生就是有所作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还有很多需要通过“微浸润”来促进学生的自我作为。有了方法,我想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把班级比作一个小小的花圃,班级中所有的孩子就是一颗颗独特的未成熟的种子。它或许是花朵,或许是野草。它们拥有不同的能力,生长着,翠绿着。用张謇先生的话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我想在干涉之前,就应该接近与了解它的个性特点,能力体现,让他能充分展现自我,让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真正做一个“有所作为、大有可为、量才而为”的三为能人,那教育目标实现将会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浙江奉化市裘村镇中心小学)
一、让每个孩子大有可为——微分工
古人云: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朱熹也说: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事有所为。就是让人人有事可做,天天有事可为。这个事,不仅仅指自己的事,还指班级的事,家庭的事甚至社会的事,不能让学生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要让每一个学生担负起一份责任。鉴于我国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责任感主要是在集体生活中得以培养。班主任也要周密制定班级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平时,班主任也要经常给每个学生布置各种适宜的任务,让他们大有可为地为班级做事,从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作为班主任,我提倡让孩子人人有“官”当,不要吝啬给他们“封赏”,这是一种管理班级的手段。尤其对于调皮的孩子,这个“芝麻官”提醒了他们的自我存在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陈恩慈,曾以调皮捣蛋“著称”。自从给他“封”了一周一次的卫生值周委员,可没想到,他真的干得有模有样,教室讲台打扫得一尘不染,地面卫生也比以前干净许多。他把以前那些只会在中午调皮捣蛋的分子都集中起来,管理教室的卫生。人的主导性是不分乖巧与调皮的,调皮学生也有领导才能,他成为了一些调皮捣蛋分子的仰慕者,从而激发他们向乖巧进军。
事后分析,学生之所以捣蛋调皮,是因为他们找不到事做,又因为年龄小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学习差的学生不爱做作业,除此之外,他们就只能给老师带点累赘,惹点小事,从而给他们冠上“调皮捣蛋”之名。你看,给陈恩慈分配了任务后,他能为班级做出贡献,提升他的自身价值,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做班级的主人翁。既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又让他们以做“官”为乐。让每个孩子都大有可为,微分工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二、让每个孩子量才而为——微展示
“量体裁衣”,典出《墨子·鲁问》,意为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指按照实际情况办事。裁衣如此,用人亦如此。人有所长,亦有所短。选用人才时,就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量才适用,各得其所,使各类人才的才能与智慧真正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这正如著名诗人所言:“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就是说要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后再让他去做合适自己能力的事。这样就可以避免让有才能的人去做一般人能做的事,而大材小用或用平庸的人去做大事,就会搞砸。
班级有个叫陈谦宇的同学,他是个内向的小男孩,他的内向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很难看到他的发言,在平时的课间休息中他也不大愿意与同学交流……其实,他那刻意躲闪的眼神总不经意间流露出与人交流的渴求。在一次教室布置会上,当我们绞尽脑汁时,陈谦宇忽闪的眼神中透露着主意。见此情景,我便让他来谈谈,可我无论怎么鼓励,他都不动声色。于是,我布置了小练笔,让他们动笔写下来。第二天,陈谦宇的点子让人耳目一新:“教室就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要精心,用心地装扮……”于是这任务就交到他手中,他给班级的开关上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贴上可爱的卡通图片。一下子教室温馨了许多。
性格内向的孩子,喜欢思考,喜欢动手。我们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些新的展示平台,让其量才而行,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双眼挖掘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微美化”,教师从侧面捕捉到学生的才能,尽情地发挥了其才华。
班主任不妨为学生设立一些成功的“才能”,从学生的优点出发,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优点喜报。让孩子们在进步途中既能“登高望远”,又能“拾级而上”勇攀高峰,从而获得“成功登顶”的喜悦。于是,我在班里设立了“进步之星”、“每周一星”等。经常评选学习、劳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进步之星”;每周评选“每周一星”,在班队会上隆重表彰某一方面有进步、表现突出的学生。“微展示”是扩大其优点,缩小其缺点,从而引领学生走向光明大道,成为有才能的人。
三、让每个孩子有所作为——微浸润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古人云: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所谓的有所作为,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浸润,达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管理。
我就以如何浸润孩子学会“安静”来谈谈,让孩子有所作为。我发现孩子们排队时总是会发出声响,有人还要开小差,离我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就让他们练习“静立”:什么都不想,就静静地站着。上课铃响之前,“静坐”、“等待”,等待很重要。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静”字,告诉孩子们:静,有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身静,即身体没有多余动作了,这是外表的;第二重境界,是心静,即心无杂念,这样,才能在大脑中腾出更大的空间吸收新知识。
而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安静呢?我分三步走:
1.直观冲击,初步体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夜晚,更静了,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也是隐隐约约的。清风徐徐吹拂树叶的沙沙声配上清晨时的校园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直接感受安静是一种美。静静的夜,静静的校园,几声狗吠,几声树叶的沙沙声,那么幽静,那么美丽。视觉的冲击,声音的洗礼,学生沉浸在这样美好的安静中无法自拔。
2.儿歌常伴,时刻强化
“上下楼梯,靠右行。你别推,我别挤,一步一步轻轻走。小小脚并并拢,小小手放放平,小小嘴闭闭拢”,就是这样的儿歌,让学生时时刻刻放心上,动动嘴巴念一念,时刻想想如何做。用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来牵动学生的神经,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做到安静。比如上下楼梯时,走廊步行时,学生都能“轻声慢步,文明路过”。并且会提示大家学会安静,学会文明。儿歌的魔力就这样施展了。
3.学会约束,懂得规范
课堂常规,学生也能静静地遵守,一个静不光教会了学生懂得要安静才能学习,只有安静才能精心读书。更让学生懂得约束自己,自我规范。
我认为“微浸润”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让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习惯教学中慢慢熏陶,渐渐习得,达到具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那学生就是有所作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还有很多需要通过“微浸润”来促进学生的自我作为。有了方法,我想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把班级比作一个小小的花圃,班级中所有的孩子就是一颗颗独特的未成熟的种子。它或许是花朵,或许是野草。它们拥有不同的能力,生长着,翠绿着。用张謇先生的话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我想在干涉之前,就应该接近与了解它的个性特点,能力体现,让他能充分展现自我,让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真正做一个“有所作为、大有可为、量才而为”的三为能人,那教育目标实现将会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浙江奉化市裘村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