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结果与过程统一论为基础,提出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评价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报告,真正起到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performance)在英文中的意思主要是“行为”、“履行”、“执行”、“完成”、“表现”的意思,也可引申为“成果”、“成就”、“成绩”、“性能”等。理论界对于绩效也有多重定义。结果论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工作成绩的记录;行为论认为绩效包括组织目标有关的行动和行为,能够用个人的熟练程度即贡献水平来登记;结果与过程统一论认为绩效既要包括行为,也要注重结果,良好的绩效是科学的行为形成的丰硕成果。
每种理论关注绩效的侧重点不同,也就各有优劣,总体而言结果与过程统一论会更能符合实际。
一、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此可看出高校的职能应该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知识和社会服务,其中以培养人才为首要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辅助功能,而这两个辅助功能又促进了首要功能更充分的实现,传播知识则贯穿于以上三个职能的始终。
国家对每所高校的规模都有所设定,其功能定位也很明确。也就是高校的服务目标相比政府等宏观或综合部门的管理目标更为具体,所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
二、高校绩效评价的模式
高校绩效评价的模式可以根据高校所从事的业务种类采用不同的模式,具体可用以下几种:
(一)经济学效率假设模式,即考察一项活动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和条件,达到最佳的结果。比如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二)成本——收益模式,即按将一个特定项目的收益与成本进行对比,看收益是否高出成本,以此来评价绩效。比如对社会服务及科研项目的评价。
(三)投入产出模式,即按投入产出确定绩效标准,重点评价支出。比如对学校的整体工作的评价。
(四)目标——成果模式,即将产出结果与既定目标进行对照考核的方法。此种模式可对任何一种业务进行评价。
每一种模式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或方面进行分析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把这些模式结合起来应用,从多个角度立体地进行评价,更能全面反映高校的工作业绩。
三、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绩效指标的设置,要既能反映出高校获取资源的能力,也要反映出资源的配置情况,还要反映资源的产出情况及产出的质量状况。据此,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置:
(一)获取资源的能力。该指标反映高校资金筹措及自身造血的能力。可设:
1.财政拨款及生均财政拨款,反映从财政部门获取资金的能力。又可细分为生均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专项经费,生均学生资助经费。
2.科研经费及师均科研经费,反映高校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又可分为师均纵向科研经费,师均横向科研经费。
3.学杂费收入,反映高校培养学生所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的规模。可按具体培养学生的层次分设具体明细指标,比如本科生学杂费收入、硕士生学杂费收入等。
4.社会服务收入及人均社会服务收入,反映高校有偿服务社会获取报酬的能力。可按具体服务项目分设具体明细指标。
5.人均收入,综合反映高校获取资金的能力。为高校全年总收入与年均教职工人数的比值。
(二)资源配置的能力。该指标反映高校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能力。可设:
1.专任教师比重,反映专任教师占全部教职工的比重。又可具体按照职称、学历等进行明细设置。
2.师生比,反映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值。
3.领导班子的素质,反映高校领导班子的智力、品德、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比如团结协作、决策水平、敬业精神、道德水平等等。
4.教师素质,反映高校教师学术、文化、专业、道德、科研方面的能力。
5.管理水平,属无形资产的范畴,反映高校基于历史积淀下的优良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形成的内部组织管理、协调发展的能力。
6.固定资产及人均固定资产,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可设人均办公设备值,师均科研设备值,生均教学仪器值,生均图书资料,生均实习场地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生均教学面积等具体指标。
7.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高校用于人员待遇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8.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高校用于日常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9.教学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高校用于教学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可设日常教学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体育维持费占总支出的比率,实习实训占总支出的比率,教学改革研究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专业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教学设备仪器采购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等。
10.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高校用于基本建设、设备采购等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11.生均事业支出,反映高校事业经费支出与在校生的比率。在实行成本核算的高校,可按具体专业、学生层次分别设置明细指标,也可按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反映。
12.生均学生资助支出,反映高校用于学生资助方面的支出与学生人数的比值。 13.资产负债率,反映高校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
14.流动比率,反映高校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占流动负债的比率。
(三)资源产出的能力。反映高校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成果的能力。可设:
1.年毕业生量,反映高校每年毕业的各类学生数量。可按具体学生类别、层次分别反映。
2.科研课题结题数及率,反映高校科研课题的结题数量及结题数与批准在研数的比率。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频次,反映高校在某一年度内,义务进行科技、文化、体育、技艺等方面的宣传与服务的次数以及参与社会救助、救援、帮困等活动的次数。
4.经营收入及收益率,反映高校从事有偿社会服务活动所取得的毛收入及净收益的指标。
5.税收贡献额,反映高校给国家税务机关缴纳的除个人所得税以外的所有税种的应税总额。
6.总资产增长率,反映高校年度内资产增加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体现了高校发展的能力。
7.净资产增长率,反映高校年度内净资产增加额与年初净资产总额的比率,体现了高校净资产的增长情况及发展潜力。
(四)产出质量的能力。反映高校成果受社会认可度的能力指标。可设:
1.学生就业率,反映高校当年毕业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
2.学生自主创业率,反映高校当年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
3.学生读研读本率,反映高校当年毕业考升入高一层次学历学习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
4.社会对学生的满意度,反映用人单位及社会各阶层对高校学生的满意程度。
5.科研成果转化率,反映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开发的指数。
6.科研论文引用率,反映高校科研论文引用的次数的指标。
7.社会综合评价,反映整个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满意度和评价。主要通过各种奖励、报道、先进事迹、模范人物、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综合考量。
通过以上四大类33个指标的设置,我们就可以了解高校从资源获取到资源配置这一过程对所从事的业务结果实现的保障程度,通过资源产出能力与质量能力可以看出高校职能实现的效果,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绩效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高校绩效考核指标的评价
对于高校绩效指标的评价,不能唯指标论指标。而应该与国家的相关法规、制度及标准相衔接,结合高校所处的地域、专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从历史的纵向与同类院校的横向多个角度,应用前述的四种模式综合地、科学地进行评判。才能得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报告,真正起到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辽宁:大连出版社,2005.
[2]胡瑕.许学军.谢乔昕, 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2010(10).
[3]张兆亮,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计财处)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performance)在英文中的意思主要是“行为”、“履行”、“执行”、“完成”、“表现”的意思,也可引申为“成果”、“成就”、“成绩”、“性能”等。理论界对于绩效也有多重定义。结果论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工作成绩的记录;行为论认为绩效包括组织目标有关的行动和行为,能够用个人的熟练程度即贡献水平来登记;结果与过程统一论认为绩效既要包括行为,也要注重结果,良好的绩效是科学的行为形成的丰硕成果。
每种理论关注绩效的侧重点不同,也就各有优劣,总体而言结果与过程统一论会更能符合实际。
一、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此可看出高校的职能应该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知识和社会服务,其中以培养人才为首要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辅助功能,而这两个辅助功能又促进了首要功能更充分的实现,传播知识则贯穿于以上三个职能的始终。
国家对每所高校的规模都有所设定,其功能定位也很明确。也就是高校的服务目标相比政府等宏观或综合部门的管理目标更为具体,所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
二、高校绩效评价的模式
高校绩效评价的模式可以根据高校所从事的业务种类采用不同的模式,具体可用以下几种:
(一)经济学效率假设模式,即考察一项活动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和条件,达到最佳的结果。比如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二)成本——收益模式,即按将一个特定项目的收益与成本进行对比,看收益是否高出成本,以此来评价绩效。比如对社会服务及科研项目的评价。
(三)投入产出模式,即按投入产出确定绩效标准,重点评价支出。比如对学校的整体工作的评价。
(四)目标——成果模式,即将产出结果与既定目标进行对照考核的方法。此种模式可对任何一种业务进行评价。
每一种模式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或方面进行分析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把这些模式结合起来应用,从多个角度立体地进行评价,更能全面反映高校的工作业绩。
三、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绩效指标的设置,要既能反映出高校获取资源的能力,也要反映出资源的配置情况,还要反映资源的产出情况及产出的质量状况。据此,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置:
(一)获取资源的能力。该指标反映高校资金筹措及自身造血的能力。可设:
1.财政拨款及生均财政拨款,反映从财政部门获取资金的能力。又可细分为生均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专项经费,生均学生资助经费。
2.科研经费及师均科研经费,反映高校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又可分为师均纵向科研经费,师均横向科研经费。
3.学杂费收入,反映高校培养学生所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的规模。可按具体培养学生的层次分设具体明细指标,比如本科生学杂费收入、硕士生学杂费收入等。
4.社会服务收入及人均社会服务收入,反映高校有偿服务社会获取报酬的能力。可按具体服务项目分设具体明细指标。
5.人均收入,综合反映高校获取资金的能力。为高校全年总收入与年均教职工人数的比值。
(二)资源配置的能力。该指标反映高校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能力。可设:
1.专任教师比重,反映专任教师占全部教职工的比重。又可具体按照职称、学历等进行明细设置。
2.师生比,反映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值。
3.领导班子的素质,反映高校领导班子的智力、品德、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比如团结协作、决策水平、敬业精神、道德水平等等。
4.教师素质,反映高校教师学术、文化、专业、道德、科研方面的能力。
5.管理水平,属无形资产的范畴,反映高校基于历史积淀下的优良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形成的内部组织管理、协调发展的能力。
6.固定资产及人均固定资产,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可设人均办公设备值,师均科研设备值,生均教学仪器值,生均图书资料,生均实习场地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生均教学面积等具体指标。
7.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高校用于人员待遇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8.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高校用于日常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9.教学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高校用于教学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可设日常教学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体育维持费占总支出的比率,实习实训占总支出的比率,教学改革研究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专业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教学设备仪器采购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等。
10.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高校用于基本建设、设备采购等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11.生均事业支出,反映高校事业经费支出与在校生的比率。在实行成本核算的高校,可按具体专业、学生层次分别设置明细指标,也可按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反映。
12.生均学生资助支出,反映高校用于学生资助方面的支出与学生人数的比值。 13.资产负债率,反映高校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
14.流动比率,反映高校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占流动负债的比率。
(三)资源产出的能力。反映高校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成果的能力。可设:
1.年毕业生量,反映高校每年毕业的各类学生数量。可按具体学生类别、层次分别反映。
2.科研课题结题数及率,反映高校科研课题的结题数量及结题数与批准在研数的比率。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频次,反映高校在某一年度内,义务进行科技、文化、体育、技艺等方面的宣传与服务的次数以及参与社会救助、救援、帮困等活动的次数。
4.经营收入及收益率,反映高校从事有偿社会服务活动所取得的毛收入及净收益的指标。
5.税收贡献额,反映高校给国家税务机关缴纳的除个人所得税以外的所有税种的应税总额。
6.总资产增长率,反映高校年度内资产增加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体现了高校发展的能力。
7.净资产增长率,反映高校年度内净资产增加额与年初净资产总额的比率,体现了高校净资产的增长情况及发展潜力。
(四)产出质量的能力。反映高校成果受社会认可度的能力指标。可设:
1.学生就业率,反映高校当年毕业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
2.学生自主创业率,反映高校当年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
3.学生读研读本率,反映高校当年毕业考升入高一层次学历学习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
4.社会对学生的满意度,反映用人单位及社会各阶层对高校学生的满意程度。
5.科研成果转化率,反映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开发的指数。
6.科研论文引用率,反映高校科研论文引用的次数的指标。
7.社会综合评价,反映整个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满意度和评价。主要通过各种奖励、报道、先进事迹、模范人物、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综合考量。
通过以上四大类33个指标的设置,我们就可以了解高校从资源获取到资源配置这一过程对所从事的业务结果实现的保障程度,通过资源产出能力与质量能力可以看出高校职能实现的效果,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绩效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高校绩效考核指标的评价
对于高校绩效指标的评价,不能唯指标论指标。而应该与国家的相关法规、制度及标准相衔接,结合高校所处的地域、专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从历史的纵向与同类院校的横向多个角度,应用前述的四种模式综合地、科学地进行评判。才能得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报告,真正起到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辽宁:大连出版社,2005.
[2]胡瑕.许学军.谢乔昕, 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2010(10).
[3]张兆亮,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计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