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处可境——大禹治水背景分析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发生于1953BC的五星会聚天象评估,大禹生活的年代应在此前后.在此之前该社会已经历了气候温暖湿润而水位持续升高的尧舜时代,以及气候波动、社会危机的三苗时代.就社会背景而言,该时代大小政体林立;大禹治水只能从其所在社会共同体内部进行动员,故其范围应该且只可能局限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和社会区域内.后世所谓禹行九州,将九州放大到大半个中国范围的观念,只不过是反映了战国秦汉大型国家已然建立的时代,人们对于早期历史空间的想象,而非历史真实.
其他文献
民谣因其特殊的声音和文化属性而在表征乡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民谣对城市乡愁的书写也与20世纪百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人们的情感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民谣中的"城市乡愁"是记录和理解中国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情感民族志",其对于小型空间、小型城市、过去城市的诗意美化和乡愁情结,可以看作人们情感和想象中的"空间修复",其用意在于对现实层面"空间修复"的记录、抵制与精神补偿.对这一现象的历史轨迹、表征方式以及文化功能的分析阐释,为我们理解"乡愁美学"的城市路径以及民谣的听觉审美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
邱世友词学声律论注重对文与道关系的论析.在词学声学原理方面,他以声音之道源于自然之道为立论依据,以唇、舌、牙、齿、喉这五个发音部位所发出声音与乐音及字声所构成对应关系加以验证,论述词学声律的表情作用,以呈现天地人心与物事规律;在词学声学创造方面,他据声学原理推导出词学声律论的三个构成要素:矛盾对立统一,促成声音的和谐之美;"和"与"韵"的规范促成词体律化,增进声律的表情作用;声调见义及字音的互释互训,呈示词学声学探研的入门途径.这不仅从声学角度体察词的内在特质与艺术特征,使词学声学神理的创造问题越辩越明,
在"主体性"视角下,认同的生成是主体交往的产物.在近代时空场域中,畲民通过与周边族群成员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多层次交往互动,不断打破族群壁垒、形塑身份认同、促进族群交融,使畲族由"初级统一体"逐渐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一员.透过这一历史进程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是由国家内部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创造和建设的,需要在民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加以把握与认识.
“后现代艺术界”是由西方人类学家提出的,其含义:它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旅游业的发展,世界艺术贸易的日益增长而出现的一个现象.所谓的“后艺术界”不仅是一个包罗艺术家、
唐幽州作为华北平原北方的门户,是游牧部族入侵所首先要占领的地方.实际上正是汉族与游牧部族之间的矛盾,在东北边防急剧紧张的形势下,幽州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特性才显示出来.边塞的战事环境铸就了当地人豪迈、无畏的族群性格,饮食文化则不得不远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审美境界,而以野性、粗放的面目呈现出来.相反,在战争的硝烟中弥漫着慷慨激昂的诗情,民族情结超越了对食欲的满足,而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于是,边塞诗在幽州得以盛行.战争直接导致诗性与饮食的错位,这是唐幽州独特的文化现象.
神圣性一直是理解与研究神话的一个关键词,即使在神话主义领域,神圣性依然可寻.在遗产旅游语境中,神话重述往往不仅包括其叙事情节,还包括当地人通过各种手段再造其神圣性.一方面导游承续着社区日常生活中的神话传统,另一方面神话也成为其神圣性讲解与叙事的一种技巧和表述手段.与神话相关的信仰,尤其是更适合旅游表演的神圣仪式也被重拾与再造.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并不是完全与神话传统"分道扬镳",在"祛魅"的操作中也伴有"返魅"的追求.
学术图书不仅具有出版物基本属性,也是学术成果表征形式。学术场和出版场以学术图书为纽带,耦合为学术图书出版场。借助场域理论,可以将人文社科学术图书出版场作为一个社会空间整体进行历时性研究,观察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共时性结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是否明确为节点,我国人文社科学术图书出版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两个阶段,阶段变化分别从主体、资本、关系三个维度体现。在国家主体作用下,出版主体、学术主体开始有意识地采取不同行动策略以巩固或争取优势位置,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学术资本逐渐形成
华夷观为清初令出之基础,是清初帝王不遗余力的王朝治理技术。清初帝王之华夷观呈现为基于大一统、本民族(满族)主体性的华夷一家和自列正统,其融合满汉政治与文化演进的脉络十分清晰;清初仕清群体的华夷观呈现为不言华夷而宣扬仁政,由此论证王朝治道的正确性和入主中原的合法性;清初遗民华夷观呈现出由“辨华夷”到“不辨华夷”的演进及保守与开放的相异性。“大一统”“华夷一家”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向心力与大势,中华民族能不断走向融合与统一,正是这一强大的文化向心力作用的结果。
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在生活资料上的绝对贫困化现象的确不再突出,今天表面上的生活富足恰恰体现了资产阶级世界的日常生活的苟生,而这种苟生正是一种新的贫困化,存在的贫困化.因为,人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变成了消费的欣喜,生活就是买东西,并且是在一种消费品贵贱结构和消费狂欢中比拼苟活的等级,而实际上,真相是商品-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交换成为统治性的社会关系,建构一种由消费中介建立起来的伪总体性.而且,当科学技术成为资本控制的力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看不见的手变成干预主义的强力时,资产阶级对社会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问题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前沿阵地.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