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并重,交融并举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浅显的白话文中。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文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同构共生、交相辉映。在“文包诗”类课文中,“诗”与“文”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定位,一直颇有争议。有的认为“以诗为重”,因为“诗”是文包诗教学的归宿,“文”是为学习古诗提供的台阶,文包诗最后的落脚点应是对古诗的涵咏咀嚼、积累升华。也有认为“以文为重”的。但我认为应该“诗文并重,交融并举”。
  诚然,“诗”是很重要的,但“文”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在文包诗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因为文包诗与一般古诗文不相同的地方,即对古诗创作背景、诠释、意境的语言描述,也就是“文”。“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悟,是学生学习诗的拐棍。另外,“文”中的语言优美,甚至是诗化了的,对学生而言,也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好范例。诗文并重,交融并举,这是文包诗教学的最大特色。
  一、诗文切入,说先后
  在文包诗型课文中,有的先出现诗,后以文阐述诗意的,如《李广射虎》《咏华山》;有的引用名句嵌在文中用以点睛的,如《少年王勃》《推敲》;有的先以文阐述背景,后出现诗句,如《黄鹤楼送别》《但愿人长久》等。教材编排得灵活自然,匠心独运。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诗文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是由文到诗,还是由诗到文。
  低年级或诗文内容深奥的课文可以由文到诗。如《咏华山》,教师教学时可以安排先学文,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读成形象的画面,然后诗文对照,诗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而高年级学段或诗文浅显的课文,则由诗入手,走进课文,进入情境。比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准每一句诗,读出节奏,也初步了解了题目的意思。接着让学生介绍黄鹤楼,在学生介绍时,教师可以顺势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为了体会大诗人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境,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入诗人的内心,好好地品味当时的一幕。寥寥数语,就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课文,带入情境。《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耳熟能详,直接出示古诗,切入快,导向明,效率高。接着,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上,同时领略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魅力。
  二、诗文对照,谈精读
  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是“诗中有文,文中有诗。”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文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同构共生、交相辉映。所以在这种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势必要“诗文对照”,了解古诗创作的来龙去脉,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挖掘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诗文对照,就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课而言,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的对照:
  1.一个故事和一首诗的对照。文包诗课文的显著特点是把一首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平实浅近的故事中。这些故事通俗易懂,富有趣味。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时,可以将一个故事和一首诗进行对照,让学生整体把握文包诗课文的特色。如《李广射虎》这节课的开始,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表情和手势描述李广射虎的大致过程:“同学们,就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夜晚,月色朦胧,一位将军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过,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他仿佛看见前方的草丛里蹲着一只大老虎,连忙拈弓搭箭,把箭射了出去。第二天,人们才发现他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教师在课堂开始的三分钟就紧紧抓住了孩子的心。接着,教师顺学而导:“这位把箭射到石头里的将军就是李广,唐代诗人卢纶还写了这样一首诗来赞美他——《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初步把握了文和诗,做到了诗文对照学习。
  2.一句诗和一个情境的对照。在精读诗句的时候,教师还是要遵循低中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做到由文入诗,以文解诗。如“林暗草惊风”这行诗的意境,文中是这样描写的:“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从这段文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李广在多虎出没的地区、在月色朦胧的夜晚带兵巡逻时的那份谨慎、那份紧张、那份危险。接着,相机点拨:“你们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的担惊受怕都在这行诗句里表达出来了——林暗草惊风”,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林暗草惊风”,体会李广射虎那个夜晚的场景和意境。这样学生不光理解了“林暗草惊风”的意思,还深深地体会到了李广巡逻的“险”!
  3.诗中某个字和现代文中相关词的对照。在《李广射虎》一文中,写得最精彩的现代白话文要数射虎的情景了。“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一个“猛然间”,一个“连忙”,写出了李广的当机立断、勇敢机智;三个四字词组“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烘托出了一个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英雄的形象。不得不令我们感叹编者的用词传神。但卢纶只用了一个“引”字就表达出编者的意思,更为精妙。在这里,教师通过“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和诗中的一个字——“引”进行对照,既让学生收获对现代白话文的积累,又有对古诗文的积淀,诗文并茂,相得益彰啊。
  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并找准文包诗中诗文对照的点,就一定能让文包诗课堂熠熠生辉。
   三、诗文回应,会情境
  “文包诗”中的“文”与“诗”本是一个共生体,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可以采用“诗文回应,会意境”的方法。从“诗”回“文”,用“文”应“诗”,让“文”与“诗”互相辉映。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时,我拟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切入:“一对好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俩的心情怎样呢?”学生细读感悟,从字里行间寻觅诗人的情感流露。他们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诗人和朋友是故意在拖延时间,两人心头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藏”字中体会出诗人与朋友不想让对方看出自己不忍离别的伤感。学生再通过品味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会到了孟浩然在宽慰李白不要太伤感,真正的朋友,就算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此外,教师适时补充介绍孟浩然的人品、诗篇等资料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
  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生已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感人的“话别场面”,对两位诗人情感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后两行诗中,李白目送好友远去的依恋、惆怅、孤独、向往……一系列复杂情感,学生也能抓住“依然伫立、凝视远方”深切体会到。
  四、诗词补充,促积累
  学生是在大量的积累中建构精神家园,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包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古诗的涵咏咀嚼、积累升华,所以“以点带面”地补充诗词,积累拓展是文包诗教学责无旁贷的。
  在学生学习了《咏华山》,可以带读《七岁小诗人》,既拓宽了阅读面,又进一步了解文包诗课的特点。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多情自古伤离别,不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读读这几首送别诗(相机出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送别知己,你又是怎样读出他们的深情厚意的?”这样就有目的地由一篇带出一组。学习了《李广射虎》感受了英雄的箭艺超群、力大无穷后,可以再推荐阅读王昌龄的《出塞》,再一次感受龙城飞将的胆识和魄力。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教学时诗文并重,兼容并蓄,通过对文的感悟能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对诗的品味,能更好地充实文的内涵。诗文呼应,诗文互动,从而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肖斓,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我国地域辽阔,一部教材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教材呈现的内容并非都切合每一个具体场域、每一个班级儿童的经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现实情况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和重构,如果面面俱到,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立足基点,找准要点,把握教材,合理重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更有实效,才能真正在取舍之间演绎精彩的课堂。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教材的合理取舍和整合方面我们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一、拓展与延伸
张世明 闲适:课堂的一种需要  尤建中 生命课堂,我不懈的追求  尤建中 让生命在课堂上激扬  叶 兵 生命课堂的有效实践  周振宇 面对大班额,我们不妨如此  薛丽君 努力让更多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  吴海军 制度文化:人文关怀的阳光投射  张冬梅 孩子,老师悄悄跟你说……  顾敏静 本真: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王 斌 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  储海燕 适切点拨:融盐入水的教学智慧  蒋玉琴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22-03   刘用明,1962年4月出生于东台市安丰镇;1979年6月毕业于安丰中学;2000年4月至10月随沈社国老师学习麦秸画技艺;2008年,麦秸画作品《中国加油》被东台市电视台、《盐阜大众报》等新闻媒体报道;2011年,麦秸画作品《南湖红船》在盐城市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中获奖,并被东台、盐城等新闻
摘要:给人们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也是美术教育值得关注的题材,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反教育现象,如对生命缺乏尊重,面对灾难性场面,缺乏悲悯之心,反而产生某种“快感”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考虑“术”,没有考虑“美”。以灾难为题材的美术教育要让孩子真实地画出所见,画出心情,画出愿望。  关键词:灾难;自然现象;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周剑波 落叶,其实也是一种美  顾 泳 顺应人性做教育  张文质 顾 泳  一所学校应有的生命气象  钱爱萍 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细节追问 邰凤琴 语文教学中的蓄势与生发  王 旌 追求与放弃  巢亚美 整体架构 长效发展  赵祥英 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  策略浅探  刘云珍 重视发散性思维 挖掘计算教学的思  维深度  朱 纷 教材“活”教  郁玲玲 对音乐欣赏材料的一次成功改
背景与缘起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育与网络的关系日趋紧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当代教师的学习方式,更为教师在学习、交流和专业成长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技术作为最新兴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喜爱。而作为继Email、BBS、IC
摘要: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80后”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平时接受的技能训练不多,动手能力不强。应夯实基础,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加强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提高“80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以赛促建、以赛促教格局才能形成。  关键词:技能大赛;“80后”专业教师;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5-0043-02   
在苏州市中心范庄前那条狭窄的小巷深处,坐落着颇负盛名的苏州市景范中学。景范中学的校园美丽中透现厚重,景范中学的老师儒雅中透现自信,景范中学的学生端庄中透现灿烂。这些年来,景范人承继范公精神,探索现代化路径,行板如歌,在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  厚度:千年文脉潺潺流响  在梳理、凝练学校文化时,顾苏云校长“千万次地问”:“我(景范)是谁?”笔者曾经多次主张,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根”。这种“
摘要:历史蕴含着无限的意义,历史教学是展现历史意义的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在单独处赋予多种联系的意义,在不明处赋予比较明确的意义,在枯瘦处赋予感知得到的意义,在分散处赋予提炼出来的意义,在体悟处赋予贯通古今的意义,通过历史意义的创新赋予,充分体现历史和历史教学对现实和未来之意义,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历史意义;创新;赋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校系两级管理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应对规模扩张及层次提高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实际出发,对如何增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性的创新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了“三层两级一导”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分析其目标、内涵及运行机制,并在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方面提供可效仿的范式。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三层两级一导”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