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rrg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1、发现法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发现法突出的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相关的知识。运用发现法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2、问题法
  提出问题要比发现问题更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积极的思考。其具体做法是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也可以结合技术动作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3、质疑法
  在体育教学中,质疑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真正从传统的狭隘思维走向创新境界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出发,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对学生新奇的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活动,从而发挥他们创新的潜能。这种方法能够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4、讨论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根据不同的结论进行讨论。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遇到问题大家先讨论,找出答案。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独辟蹊径的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5、尝试法
  尝试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尝试的目标。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自己试一试。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尝试实践的机会。在尝试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想束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参与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尝试创新,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6、探究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的参与问题研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探中思、玩中学、练中就”,从而在参与问题研究中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7、情境法
  情境教学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为学生的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求新求异,广开思路。此外,还可以通过体育节、运动会、广播操、军训和郊游等活动,激励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8、游戏法
  游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他们在主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想象力更丰富,应变能力更灵活,思维能力更活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积极地去学习和创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选用游戏,如“造型比赛、组画接力”等,不断变换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同时也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9、延伸法
  延伸法是在学生了解游戏方法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把其中的某一部分适当的加以变化,然后根据游戏的创编原则,变成新的游戏进行活动。这样既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又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这种方法可以在准备活动中使用。
  10、创造法
  创造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为基础,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开放;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发散性的创造新知识。例如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徒手操的基本动作,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在做准备活动时,可以给学生同一个节奏,让他们按照徒手操的创编原则,自己创编,然后选择动作优美的同学进行表演。在创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身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要“及时”评价。因为一些新颖独特、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往往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即所谓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扼杀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运用延时评价,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
在上综合实践课中,确定好研究的主题是课堂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主题是开展活动的灵魂,它指引学生开展研究的方向,因此帮助学生提炼主题就是帮助学生确立了研究方向。  综合实活动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而且丰富多彩。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兴趣浓、疑惑多,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自己把事情弄清楚,把问题搞明白。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抓不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并指导他们操作,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下面谈谈几点尝试。  一、在操作中发现  小学生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一般是通过感知——表现——抽象——概括。为此,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
人类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基础上产生的。所谓的数学学习动机实质是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达到一定的数学学习目的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发生数学学习的内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对于抽象逻辑思维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和深奥难懂的。因此,能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成为“过程与方法”中重中之重。让学生好学、乐学成为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
玩、做、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联合运用,就是把幼儿从规律化、模式化的教学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幼儿的手、脑、嘴等感官解放出来,让幼儿在玩、做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到自己该掌握的知识。怎样才能将玩、做、学联合运用的更好呢?    一、为幼儿提供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首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做一做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有效方法。如,在认识“沉浮”活动中,我们给孩子自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