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行为习惯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还会的对其整个人生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将着重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家庭 学校 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1
作为一名执教三十年的教师,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可否认,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有待提升,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能做到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与同学友好相处,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更有懂事的孩子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但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完成学校的日常事务,更有甚者会打扰他人,滋事打闹,严重破坏班规班纪。一样的环境,一样的老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是心中的一大疑问。于是,我开始思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事的相关问题。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重要,应引起重视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各方面因素
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社会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学生更是如此,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孩子可以自行决定的,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意识还不够强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家庭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经商,这些家庭的孩子多数是留给公婆照管,更有甚者寄人篱下,其孩子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家庭是父母一方在家務农和照看老人、小孩,但农村家庭农活多,也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更何况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多,家长一般都比较溺爱甚至是娇惯、迁就孩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以上两种所谓的单亲家庭,是根本不可能教养好下一代的。远在他乡的父母渐渐地跟孩子接触的时间短了,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少了,和孩子的感情淡薄了,这样,对教育孩子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父母“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因此,孩子一旦接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就不知不觉的误入社会歧途,实际上是父母过早的将孩子推向了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大染缸,在中国,目前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公民法制意识淡薄、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不强的情况下,姑且不说城市孩子,单说山区农村的一些孩子,近年来受社会阴暗面、负面因素的影响也日趋明显而强烈,大有扩展之趋势,尤其是对留守学生的影响就更深入了。
而作为“众望所归”的学校,由于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的基础和社会背景不一,即使竭尽所能也不可能将每一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某一方面单独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
首先,可以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可以通过具体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来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成立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学校成立督察队在小店、食堂和操场三个人流量比较多的公共场地监督学生的卫生习惯,违纪学生的名字和班级将记录在册,并将这个计入到文明班级竞赛计分中,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其次,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共同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教育的效果。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这三种教育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三种教育形式就像一座综合加工厂,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这三种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就很难实现它的教育目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又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取得密切的配合,从而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应当增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做好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须对症下药,如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导罚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形成犯错要改正的习惯。总之,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尤其在养成初期需要大力监督和指正。
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期望自己能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为自己的学习以及生活打下良好好的基础;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但我相信经过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家庭 学校 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1
作为一名执教三十年的教师,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可否认,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有待提升,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能做到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与同学友好相处,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更有懂事的孩子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但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完成学校的日常事务,更有甚者会打扰他人,滋事打闹,严重破坏班规班纪。一样的环境,一样的老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是心中的一大疑问。于是,我开始思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事的相关问题。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重要,应引起重视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各方面因素
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社会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学生更是如此,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孩子可以自行决定的,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意识还不够强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家庭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经商,这些家庭的孩子多数是留给公婆照管,更有甚者寄人篱下,其孩子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家庭是父母一方在家務农和照看老人、小孩,但农村家庭农活多,也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更何况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多,家长一般都比较溺爱甚至是娇惯、迁就孩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以上两种所谓的单亲家庭,是根本不可能教养好下一代的。远在他乡的父母渐渐地跟孩子接触的时间短了,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少了,和孩子的感情淡薄了,这样,对教育孩子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父母“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因此,孩子一旦接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就不知不觉的误入社会歧途,实际上是父母过早的将孩子推向了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大染缸,在中国,目前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公民法制意识淡薄、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不强的情况下,姑且不说城市孩子,单说山区农村的一些孩子,近年来受社会阴暗面、负面因素的影响也日趋明显而强烈,大有扩展之趋势,尤其是对留守学生的影响就更深入了。
而作为“众望所归”的学校,由于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的基础和社会背景不一,即使竭尽所能也不可能将每一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某一方面单独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
首先,可以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可以通过具体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来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成立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学校成立督察队在小店、食堂和操场三个人流量比较多的公共场地监督学生的卫生习惯,违纪学生的名字和班级将记录在册,并将这个计入到文明班级竞赛计分中,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其次,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共同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教育的效果。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这三种教育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三种教育形式就像一座综合加工厂,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这三种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就很难实现它的教育目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又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取得密切的配合,从而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应当增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做好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须对症下药,如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导罚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形成犯错要改正的习惯。总之,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尤其在养成初期需要大力监督和指正。
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期望自己能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为自己的学习以及生活打下良好好的基础;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但我相信经过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