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形式、课外学习等全方位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理论教学以案例驱动为主,提炼知识点,精简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智斗“手机族”,集中学生注意力;实验前期扎实基础,中期因材施教,后期团队协作,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潜在创新能力。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手机族;因材施教;团队协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04-02
1 理论教学注重方法,激发兴趣
1.1 .灵活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语法繁琐枯燥、逻辑严密抽象。拿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为例,它具有可视化的操作界面、结构化的设计语言,足以使学生为之好奇。为了将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学习兴趣,抓好入门教学十分关键[1]。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开始就讲解程序的开发环境、代码窗口、属性窗口等,使得毫无编程基础的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导致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抗拒心理。但如果老师改变讲课策略,结果就完全不同了。第一次课,老师首先做的不是翻书,放幻灯片,而是玩游戏,比如“电子表”、“窗体移动”、“字幕滚动”等,以“电子表”为例,先演示每秒都在变化的电子表,窗体界面如图1所示,动态效果简单直观,游戏原理神秘好奇,此时正是揭秘的最佳时机,讲解与操作同步如下:
1) 简单介绍工具箱,并从中添加Label1和Timer1两个对象到窗体上;
2) 打开属性窗口,设置Label1的Caption属性为空,Timer1的Interval属性为1000;
3) 打开代码窗口,在Timer1_Timer事件过程中填写代码:Label1.Caption = Time;
4) 运行,就可以看到每秒都在变化的电子表了。
貌似高深莫测的“电子表”原理竟然如此简单,学生直观到了程序的神奇魅力,轻松自然地掌握了程序开发环境。怎样使电子表更美观?老师继续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改变字体、字号、颜色等来美化界面。老师及时有趣的同步分析、直观互动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常用的属性:Font、FontSize、ForeColor等等。
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实例,每堂课首先展示一个程序实例,该实例包括了当天所要讲的新概念、新控件和新语句,然后讲解实现这一程序的基本思路,得出算法,最后编程实现[2]。在典型案例中超前使用语句结构,引出基本概念、淡化繁琐的语法规则,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语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兴趣。每个精彩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既是知识的获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同时又是艺术的享受[3]。
1.2智斗“手机族”,集中注意力
不得不说,信息技术时代的老师必须打赢另一场战争,那就是与手机争夺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手机族”,手机带给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述,挥洒自如的板书,美轮美奂的课件对沉浸在手机网络里的学生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禁止课堂玩手机。“课堂手机暂存”的办法繁琐费时,存在丢手机的风险,并且学生容易抵触。最好的办法应该从学生心理上杜绝。
老师将禁止玩手机明确列为课堂纪律,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作如下惩罚:
1) 为全班同学表演1分钟的节目,节目自选;
2) 负责讲授下节课5分钟的内容,授课内容下课前确定。
表演节目的惩罚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不至于让被惩罚的学生伤自尊。这样小小的惩罚,会让学生对课堂纪律产生敬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下节课授课5分钟任务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为了讲好这5分钟的内容,自然会补回这节课因为玩手机漏掉的知识点,并且还会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惩罚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补习知识点,遵守课堂纪律。
2 实验课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扎实基础,因材施教,团队协作
实验是检验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对学生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4]。如何上好实验课,需要老师花费大量心思。首先,准备的实验案例要有趣,内容要配套,难度要适中;其次,考虑到学生基础存在差异,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最后,要考虑让优秀的学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尽可能带动掉队的同学迎头赶上。综上考虑,可以将整个实验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练习、因材施教、团队作业。
2.1 前期实验课进行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点,扎实基础的效果
实验过程中,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抽查学生的实验结果,注重训练调试程序的能力。强调该课程是通过动手做才掌握的,不是听会、看会的。把算法、解题思路放在主体地位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前期实验课,案例设置很重要,需要从“长宽高”三个维度考虑:长度即课堂时间、宽度即知识点范围、高度即内容难度。
1)长度即课堂时间:任务适量、恰当
设置内容太多,学生在课堂上完不成,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内容太少,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并且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的误解、轻视。所以,每节实验课的任务设置应当适量、恰当,符合课堂时间的长度。
2)宽度即知识点范围:知识点合理、配套
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点,所以在案例设置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涵盖理论课所授的知识点,至少要涉及主要的知识点,并尽可能杜绝还没有学到的知识点。
3)高度即内容难度:内容简单、有趣 对于初学者,绝对不能设置高难度的案例,而应该是简单有趣,容易实现的案例,关键是培养学生兴趣。比如有关For循环的实验案例,要让学生理解For循环结构的执行逻辑,掌握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以及步长所代表的含义。案例设计时,重点考虑For循环结构,而循环体简单有趣就好。
2.2 中期实验课随机测验、摸清底细,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随着VB课程的深入学习,难度逐渐提升,尤其进入循环结构、数组、过程调用、参数传递等这些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后,有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练习,而有些学生对这些有难度的知识点却更感兴趣,学起来得心应手。
前期的实验成绩可以清晰地呈现每位学生的当前状态。据多年教学经验,学生实验成绩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70%的学生学习水平大致相当,处于中等良好的状态,通过实验,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加强。整个课堂过程的授课基调以他们为标准,只要讲解了实验过程遇到的共性问题就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20%的学生理论知识没掌握,实验内容不理解,随着难度深入,他们甚至出现想要放弃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仅仅解决共性问题是不够的,还要有针对性的单独辅导,解决他们特有的个性问题,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信心。
10%的学生学习能力特别强,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触类旁通,会在老师的基本套路上有所创新。老师必须为他们补充提高性的实验任务,并对额外任务的实验结果认真查阅。对于优秀的实验习作在全班进行展示分析,既给予了优秀的学生引导和肯定,同时树立了学习标兵,带动了全班的学习热情。
2.3 后期实验课进行分组,强化“传帮带”的团队合作精神
分组实验使优秀的学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强化每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老师可以按照实验课成绩等级比例合理分组,之后以“组”为单位布置作业,可以是综合性的编程题,也可以是测验试卷等,只要能够有利于团队互动学习的资料都可以。
当然,最关键的是验收作业的方式,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应该明确验收方式,比如:
? 每人总成绩构成:个人成绩60% 团队成绩40%
? 团队成绩构成:本组平均成绩*本组及格率
以团队的形式布置作业之后,优秀的学生会有很强的团队责任感,主动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不想成为团队的累赘,主动请教,配合团队成员努力加油,迎头赶上。不仅发挥了程序学习过程中“传帮带”的作用,更强化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验收作业的时候,最好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让每个组都有机会登台表述他们的完成情况,老师向组员随机提问。这样不仅能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能锻炼学生自我展现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3 课后学习: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潜在的创新思维
要学通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课余时间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融会贯通,勤于思考,激发自身潜在创新思维。因此,老师要准备丰富有趣的网络教学资源,比如练习系统、常见问题解答、优秀习作展示、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等。
创新能力培养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要求学生发明创造一项新技术,而是利用掌握的技术,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希望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向学生展示教师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希望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就要向学生展示教师被问题困扰时如何思考,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与学生分享研究的乐趣[6]。如此潜移默化,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勤于思考,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获取帮助,拓宽思路,创新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要结合,个性发展与团队合作要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缨,万敏.“VB程序设计”课教法探析.计算机教育[J].2010(4):150-152.
[2] 丁海燕.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431-433
[3] 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许兰兰.”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9)10-12
[4]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徐安东.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5] 龚沛曾,杨志强,袁科萍,李湘梅,朱君波.实施“12 字”培养目标,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21):11-16
[6] 李俊峰.名师心得[J].中国大学教学,2011(9):5-6.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手机族;因材施教;团队协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04-02
1 理论教学注重方法,激发兴趣
1.1 .灵活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语法繁琐枯燥、逻辑严密抽象。拿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为例,它具有可视化的操作界面、结构化的设计语言,足以使学生为之好奇。为了将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学习兴趣,抓好入门教学十分关键[1]。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开始就讲解程序的开发环境、代码窗口、属性窗口等,使得毫无编程基础的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导致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抗拒心理。但如果老师改变讲课策略,结果就完全不同了。第一次课,老师首先做的不是翻书,放幻灯片,而是玩游戏,比如“电子表”、“窗体移动”、“字幕滚动”等,以“电子表”为例,先演示每秒都在变化的电子表,窗体界面如图1所示,动态效果简单直观,游戏原理神秘好奇,此时正是揭秘的最佳时机,讲解与操作同步如下:
1) 简单介绍工具箱,并从中添加Label1和Timer1两个对象到窗体上;
2) 打开属性窗口,设置Label1的Caption属性为空,Timer1的Interval属性为1000;
3) 打开代码窗口,在Timer1_Timer事件过程中填写代码:Label1.Caption = Time;
4) 运行,就可以看到每秒都在变化的电子表了。
貌似高深莫测的“电子表”原理竟然如此简单,学生直观到了程序的神奇魅力,轻松自然地掌握了程序开发环境。怎样使电子表更美观?老师继续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改变字体、字号、颜色等来美化界面。老师及时有趣的同步分析、直观互动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常用的属性:Font、FontSize、ForeColor等等。
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实例,每堂课首先展示一个程序实例,该实例包括了当天所要讲的新概念、新控件和新语句,然后讲解实现这一程序的基本思路,得出算法,最后编程实现[2]。在典型案例中超前使用语句结构,引出基本概念、淡化繁琐的语法规则,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语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兴趣。每个精彩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既是知识的获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同时又是艺术的享受[3]。
1.2智斗“手机族”,集中注意力
不得不说,信息技术时代的老师必须打赢另一场战争,那就是与手机争夺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手机族”,手机带给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述,挥洒自如的板书,美轮美奂的课件对沉浸在手机网络里的学生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禁止课堂玩手机。“课堂手机暂存”的办法繁琐费时,存在丢手机的风险,并且学生容易抵触。最好的办法应该从学生心理上杜绝。
老师将禁止玩手机明确列为课堂纪律,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作如下惩罚:
1) 为全班同学表演1分钟的节目,节目自选;
2) 负责讲授下节课5分钟的内容,授课内容下课前确定。
表演节目的惩罚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不至于让被惩罚的学生伤自尊。这样小小的惩罚,会让学生对课堂纪律产生敬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下节课授课5分钟任务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为了讲好这5分钟的内容,自然会补回这节课因为玩手机漏掉的知识点,并且还会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惩罚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补习知识点,遵守课堂纪律。
2 实验课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扎实基础,因材施教,团队协作
实验是检验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对学生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4]。如何上好实验课,需要老师花费大量心思。首先,准备的实验案例要有趣,内容要配套,难度要适中;其次,考虑到学生基础存在差异,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最后,要考虑让优秀的学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尽可能带动掉队的同学迎头赶上。综上考虑,可以将整个实验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练习、因材施教、团队作业。
2.1 前期实验课进行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点,扎实基础的效果
实验过程中,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抽查学生的实验结果,注重训练调试程序的能力。强调该课程是通过动手做才掌握的,不是听会、看会的。把算法、解题思路放在主体地位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前期实验课,案例设置很重要,需要从“长宽高”三个维度考虑:长度即课堂时间、宽度即知识点范围、高度即内容难度。
1)长度即课堂时间:任务适量、恰当
设置内容太多,学生在课堂上完不成,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内容太少,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并且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的误解、轻视。所以,每节实验课的任务设置应当适量、恰当,符合课堂时间的长度。
2)宽度即知识点范围:知识点合理、配套
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点,所以在案例设置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涵盖理论课所授的知识点,至少要涉及主要的知识点,并尽可能杜绝还没有学到的知识点。
3)高度即内容难度:内容简单、有趣 对于初学者,绝对不能设置高难度的案例,而应该是简单有趣,容易实现的案例,关键是培养学生兴趣。比如有关For循环的实验案例,要让学生理解For循环结构的执行逻辑,掌握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以及步长所代表的含义。案例设计时,重点考虑For循环结构,而循环体简单有趣就好。
2.2 中期实验课随机测验、摸清底细,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随着VB课程的深入学习,难度逐渐提升,尤其进入循环结构、数组、过程调用、参数传递等这些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后,有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练习,而有些学生对这些有难度的知识点却更感兴趣,学起来得心应手。
前期的实验成绩可以清晰地呈现每位学生的当前状态。据多年教学经验,学生实验成绩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70%的学生学习水平大致相当,处于中等良好的状态,通过实验,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加强。整个课堂过程的授课基调以他们为标准,只要讲解了实验过程遇到的共性问题就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20%的学生理论知识没掌握,实验内容不理解,随着难度深入,他们甚至出现想要放弃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仅仅解决共性问题是不够的,还要有针对性的单独辅导,解决他们特有的个性问题,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信心。
10%的学生学习能力特别强,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触类旁通,会在老师的基本套路上有所创新。老师必须为他们补充提高性的实验任务,并对额外任务的实验结果认真查阅。对于优秀的实验习作在全班进行展示分析,既给予了优秀的学生引导和肯定,同时树立了学习标兵,带动了全班的学习热情。
2.3 后期实验课进行分组,强化“传帮带”的团队合作精神
分组实验使优秀的学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强化每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老师可以按照实验课成绩等级比例合理分组,之后以“组”为单位布置作业,可以是综合性的编程题,也可以是测验试卷等,只要能够有利于团队互动学习的资料都可以。
当然,最关键的是验收作业的方式,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应该明确验收方式,比如:
? 每人总成绩构成:个人成绩60% 团队成绩40%
? 团队成绩构成:本组平均成绩*本组及格率
以团队的形式布置作业之后,优秀的学生会有很强的团队责任感,主动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不想成为团队的累赘,主动请教,配合团队成员努力加油,迎头赶上。不仅发挥了程序学习过程中“传帮带”的作用,更强化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验收作业的时候,最好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让每个组都有机会登台表述他们的完成情况,老师向组员随机提问。这样不仅能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能锻炼学生自我展现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3 课后学习: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潜在的创新思维
要学通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课余时间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融会贯通,勤于思考,激发自身潜在创新思维。因此,老师要准备丰富有趣的网络教学资源,比如练习系统、常见问题解答、优秀习作展示、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等。
创新能力培养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要求学生发明创造一项新技术,而是利用掌握的技术,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希望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向学生展示教师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希望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就要向学生展示教师被问题困扰时如何思考,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与学生分享研究的乐趣[6]。如此潜移默化,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勤于思考,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获取帮助,拓宽思路,创新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要结合,个性发展与团队合作要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缨,万敏.“VB程序设计”课教法探析.计算机教育[J].2010(4):150-152.
[2] 丁海燕.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431-433
[3] 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许兰兰.”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9)10-12
[4]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徐安东.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5] 龚沛曾,杨志强,袁科萍,李湘梅,朱君波.实施“12 字”培养目标,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21):11-16
[6] 李俊峰.名师心得[J].中国大学教学,201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