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乍暖还寒”这个词频频出现于我们当前的语言中,可是很多人实在弄不清“还”字到底读什么音。一般人大多读成“还(huán) ”或“还(hái) ”,一些有点儿语言文字知识的人还会读成“还(xuán)”。
“还”是一个多音多义字,要确定一个多音多义字的意义和读音,非联系语境不可。
“乍暖还寒”一词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句中。这两句是扣住残秋晚景来描写抒情的,着眼于天气忽冷忽热、反常多变。这样的气候一般人都难于适应,何况诗人是一个国破家亡、饱受生活的颠簸和折腾的纤弱女子!
《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对“还”有三项解释:
还,huán,户关切,平删韵,匣,元部。
(一)返回,说文:“还,复也。”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 我心一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郑笺:“还,行反也”左传宣公六年:“楚人伐郑,取成而还。”引申为“还原” 、“ 恢复” 。汉书史丹传:“吾病寝加,恐不能自还。善辅道太子,毋为我意。”抱朴子内篇仙药:“饵之一年,老者还少。”
还hái(旧读huán),户关切,平删韵,匣,元部。
(二)副词,表示现象持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相当于“仍旧”(后起义)。晋陶潜读山海经诗:“离乱还奏乐,漂泊且听歌。”
(三)似宣切,音旋,平仙韵,邪,元部。通“旋”。迅速,立即。管子任法:“而失君则不然,法立而旋废之,令出而后反之。”汉董仲舒传:“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颜师古注:“还,读曰旋,旋速也。”
“乍暖还寒”一词中的“还”,如果选择释义(一),只能用引申义“还原” 、“恢复” 。那么,词的意思就成为:“天气刚暖和,又回到冷的状态。”这样解释,用来描写早春气候尚可,和李词时处深秋的语境似乎不符,所以应先排除掉“还”作动词的意。
如果选择释义(二), “乍暖还寒”的意思是:“天气刚刚暖和,仍旧是冷的。” 深秋时节,午晚温差大,中午时是和暖的,到黄昏时却“晚来风急”。这样的解释似通非通,一时无法定论。
再看释义(三),“乍暖还寒”中的“还”如果读曰“旋”,作“迅速”、“立即”解释。意思是:“天气忽然转暖,又快速变冷。”这样描写天气冷热不定,叫人难以捉摸,也符合当时作者的愁苦心情。再说从音韵的角度,把“还”解释成“旋”也是合理的:
1、“旋”的词义
《说文》云:“旋,周旋,旌旗中之指麾也。”段注:“旗有所向,必运转其杠,是曰周旋。” “旋”作时间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行为或状态在时间上的紧相连接,可译为“很快”、“随即”、“立即”、“不久”等。
2、“还”和“旋”的关系
“还”、““旋”二字上古同属元部。《尔雅·释言》:“还、复,返也。” 郭璞注:“‘还’音‘旋’”。《广韵》仙韵注音:“旋,还也,似宣切”;又注音“还,还返也,似宣切。”据此,两者都读邪母仙韵平声。王力亦认为“还”、“旋”古为同源字。所以在古籍中,“旋”、“还”相通;在训诂实践中,往往互释。但这里是否一致,还无法确定。
上面我们已把动词还(huán)排除出去,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弄清作副词的“还”读“hái”还是读“xuán”
杨树达先生的《词诠》对“还”的解释是:“时间副词,表疾速,读与‘旋’同,今言‘随即’。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荀子·王霸》) 居之,殃还至。(《史记天官书》) 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孝武记》)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汉书·董仲舒传》)。”
依杨先生的解释,“还”就读“xuán”了。但我们细究《词诠》关于“还”的用例,都是引用汉代以前的文献,就连《王力古汉语词典》中也引的全是汉代以前的例子。杨树达先生所著《词诠》(中华书局),在内容提要中道:“本书取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一部分代名词和副词的用法加以说明。”《词诠》不失为一部解释周秦两汉古书虚词水平较高的工具书,而李词产生于南宋,宋词在当时是通俗的口语,“还”的虚词意义发展了那么多年,它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呢?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对“还”的解释是:“《说文》:‘还,复也。’《尔雅·释言》:‘还,复,反也。’引申为‘回头’ 、‘反身’ 、‘反而’ 、‘却‘等义。可用作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文中。六朝以后,副词用法又产生‘仍然’ 、‘又’诸义。这类意义沿用至今” 可见“乍暖还寒”的“还”已不一定是《词诠》里注释的古义,而可能是当时的通俗意义。所以“还”读“xuán”的可能不大。
前面我们说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察一个词,以上的讨论我们只考虑到词的大环境——情境语境,即说话或写文章时的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忽略了它的小环境——上下文语境,即上下文所构成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在“乍暖还寒”一词中,和“还”关系密切的除了它所修饰的“寒” 字,还有和它相对的副词“乍”字。
《王力古汉语词典》对“乍”的解释有二:(一)忽然。孟子·公孙丑上:“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唐杜甫倦夜游:“稀星乍有无。”(二)初,刚(后起义)。宋柳永满朝欢词:“巷陌乍晴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乍’可作副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六朝时又产生了一些新意。一、用于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或行为短时间内急遽发生,出现,出人意料。可译为‘忽然’、‘突然’等。二、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或行为刚刚发生或某种情况刚刚出现。可译为‘刚’、‘才’、‘初’、‘始’等。《全宋词·周密:齐天乐·赋禅》:‘槐荫忽送清冷饮,依稀乍闻还歇。’ 《漱玉词·声声慢(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只选取与本文问题有关的例子)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这样解释:“乍,犹初也,才也。且作‘才’字解者,往往与‘还’、‘又’等字相应。柳永望汉月词:‘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言方才月圆,还又月缺也。周密齐天乐词赋禅:‘槐阴忽送清冷怨,人称乍闻还歇。’言方才闻声,还又歇声也。王沂孙齐天乐词赋蝉:‘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低诉。’言方才鸣于凉柯,还又移至暗叶也。”
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中说:“诗词曲语辞者,即约当唐宋元明流于诗词曲之特殊语辞,自单字以至短语,其性质泰半通俗非雅诂旧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能见也。”可见《诗词曲语词汇释》对“还”的解释是当时通俗常用的意义,和“乍”对用,表“还”、“又”意。
虽然张相先生没有标“还”的读音,我们不妨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这两本词典,一本是王力先生等人编著,一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它们是当今释义全面极具参考价值和权威性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还”字下面解释说:“六朝以后产生的新义,今口语读作‘hái’” 。
“还”做副词,在宋代可能依然读“huán”(依《广韵》)。但我们现代人读古书就没有必要非读古音不可,按普通话读音读就行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等编著)明确说“还”作动词或姓氏读“huán”。作副词用时读作“hái”。那么,“乍暖还寒”之“还” ,意思取“还”、“又” ,读音取hái 就比较合理。
以上是本人对“乍暖还寒”之“还”的意义和读音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就教于大方之家。
(作者简介:文延峰(1973.5-),女,河南南阳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
“还”是一个多音多义字,要确定一个多音多义字的意义和读音,非联系语境不可。
“乍暖还寒”一词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句中。这两句是扣住残秋晚景来描写抒情的,着眼于天气忽冷忽热、反常多变。这样的气候一般人都难于适应,何况诗人是一个国破家亡、饱受生活的颠簸和折腾的纤弱女子!
《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对“还”有三项解释:
还,huán,户关切,平删韵,匣,元部。
(一)返回,说文:“还,复也。”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 我心一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郑笺:“还,行反也”左传宣公六年:“楚人伐郑,取成而还。”引申为“还原” 、“ 恢复” 。汉书史丹传:“吾病寝加,恐不能自还。善辅道太子,毋为我意。”抱朴子内篇仙药:“饵之一年,老者还少。”
还hái(旧读huán),户关切,平删韵,匣,元部。
(二)副词,表示现象持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相当于“仍旧”(后起义)。晋陶潜读山海经诗:“离乱还奏乐,漂泊且听歌。”
(三)似宣切,音旋,平仙韵,邪,元部。通“旋”。迅速,立即。管子任法:“而失君则不然,法立而旋废之,令出而后反之。”汉董仲舒传:“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颜师古注:“还,读曰旋,旋速也。”
“乍暖还寒”一词中的“还”,如果选择释义(一),只能用引申义“还原” 、“恢复” 。那么,词的意思就成为:“天气刚暖和,又回到冷的状态。”这样解释,用来描写早春气候尚可,和李词时处深秋的语境似乎不符,所以应先排除掉“还”作动词的意。
如果选择释义(二), “乍暖还寒”的意思是:“天气刚刚暖和,仍旧是冷的。” 深秋时节,午晚温差大,中午时是和暖的,到黄昏时却“晚来风急”。这样的解释似通非通,一时无法定论。
再看释义(三),“乍暖还寒”中的“还”如果读曰“旋”,作“迅速”、“立即”解释。意思是:“天气忽然转暖,又快速变冷。”这样描写天气冷热不定,叫人难以捉摸,也符合当时作者的愁苦心情。再说从音韵的角度,把“还”解释成“旋”也是合理的:
1、“旋”的词义
《说文》云:“旋,周旋,旌旗中之指麾也。”段注:“旗有所向,必运转其杠,是曰周旋。” “旋”作时间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行为或状态在时间上的紧相连接,可译为“很快”、“随即”、“立即”、“不久”等。
2、“还”和“旋”的关系
“还”、““旋”二字上古同属元部。《尔雅·释言》:“还、复,返也。” 郭璞注:“‘还’音‘旋’”。《广韵》仙韵注音:“旋,还也,似宣切”;又注音“还,还返也,似宣切。”据此,两者都读邪母仙韵平声。王力亦认为“还”、“旋”古为同源字。所以在古籍中,“旋”、“还”相通;在训诂实践中,往往互释。但这里是否一致,还无法确定。
上面我们已把动词还(huán)排除出去,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弄清作副词的“还”读“hái”还是读“xuán”
杨树达先生的《词诠》对“还”的解释是:“时间副词,表疾速,读与‘旋’同,今言‘随即’。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荀子·王霸》) 居之,殃还至。(《史记天官书》) 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孝武记》)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汉书·董仲舒传》)。”
依杨先生的解释,“还”就读“xuán”了。但我们细究《词诠》关于“还”的用例,都是引用汉代以前的文献,就连《王力古汉语词典》中也引的全是汉代以前的例子。杨树达先生所著《词诠》(中华书局),在内容提要中道:“本书取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一部分代名词和副词的用法加以说明。”《词诠》不失为一部解释周秦两汉古书虚词水平较高的工具书,而李词产生于南宋,宋词在当时是通俗的口语,“还”的虚词意义发展了那么多年,它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呢?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对“还”的解释是:“《说文》:‘还,复也。’《尔雅·释言》:‘还,复,反也。’引申为‘回头’ 、‘反身’ 、‘反而’ 、‘却‘等义。可用作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文中。六朝以后,副词用法又产生‘仍然’ 、‘又’诸义。这类意义沿用至今” 可见“乍暖还寒”的“还”已不一定是《词诠》里注释的古义,而可能是当时的通俗意义。所以“还”读“xuán”的可能不大。
前面我们说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察一个词,以上的讨论我们只考虑到词的大环境——情境语境,即说话或写文章时的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忽略了它的小环境——上下文语境,即上下文所构成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在“乍暖还寒”一词中,和“还”关系密切的除了它所修饰的“寒” 字,还有和它相对的副词“乍”字。
《王力古汉语词典》对“乍”的解释有二:(一)忽然。孟子·公孙丑上:“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唐杜甫倦夜游:“稀星乍有无。”(二)初,刚(后起义)。宋柳永满朝欢词:“巷陌乍晴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乍’可作副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六朝时又产生了一些新意。一、用于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或行为短时间内急遽发生,出现,出人意料。可译为‘忽然’、‘突然’等。二、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或行为刚刚发生或某种情况刚刚出现。可译为‘刚’、‘才’、‘初’、‘始’等。《全宋词·周密:齐天乐·赋禅》:‘槐荫忽送清冷饮,依稀乍闻还歇。’ 《漱玉词·声声慢(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只选取与本文问题有关的例子)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这样解释:“乍,犹初也,才也。且作‘才’字解者,往往与‘还’、‘又’等字相应。柳永望汉月词:‘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言方才月圆,还又月缺也。周密齐天乐词赋禅:‘槐阴忽送清冷怨,人称乍闻还歇。’言方才闻声,还又歇声也。王沂孙齐天乐词赋蝉:‘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低诉。’言方才鸣于凉柯,还又移至暗叶也。”
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中说:“诗词曲语辞者,即约当唐宋元明流于诗词曲之特殊语辞,自单字以至短语,其性质泰半通俗非雅诂旧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能见也。”可见《诗词曲语词汇释》对“还”的解释是当时通俗常用的意义,和“乍”对用,表“还”、“又”意。
虽然张相先生没有标“还”的读音,我们不妨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这两本词典,一本是王力先生等人编著,一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它们是当今释义全面极具参考价值和权威性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还”字下面解释说:“六朝以后产生的新义,今口语读作‘hái’” 。
“还”做副词,在宋代可能依然读“huán”(依《广韵》)。但我们现代人读古书就没有必要非读古音不可,按普通话读音读就行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等编著)明确说“还”作动词或姓氏读“huán”。作副词用时读作“hái”。那么,“乍暖还寒”之“还” ,意思取“还”、“又” ,读音取hái 就比较合理。
以上是本人对“乍暖还寒”之“还”的意义和读音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就教于大方之家。
(作者简介:文延峰(1973.5-),女,河南南阳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