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提高效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预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具体情况,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基本路线和方案。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否定预设,一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计划都将失去意义,“学校工作也会变成一种自流的现象”。 特级教师熊生贵指出:“教学必须要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师要为生成而预设,大多数的精彩都是精心预设的结果。”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预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获得发展。学生的有效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学生的有效生成是衡量教师的预设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课堂教学的两翼,二者互为补充,互相推进。优质的生成以精心的预设为基础,精心的预设以优质的生成为旨归,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二者的完美融合。反之,过度预设必然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过度的生成又会导致预设无法完成。要避免这两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必须站在有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高度,合理安排,科学组织,精心预设。
  怎样的预设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涉及到与有效教学有关的一些认识。姚利民教授把有效教学的特征归纳为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分别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地利用时间、激励学生的学习。②
  据此,笔者认为,精心预设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量身定做的教学目标、新颖别致的教学思路、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要量身定做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这并不是说,每节课都必须确立这三大目标。预设的目标过大,实际上等于取消目标,不如将这三大目标与所教单元、课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炼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小目标。比如某教师在教学《想北平》时确立了如下三个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2、学习本文在对比中突出北平特点的手法;3、学习本文语言的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特色。这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第二个属于本课的主攻目标,第三个是本课的次攻目标。这三个目标既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又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言之有物,有“抓手”,不像有的教学目标,动不动说要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术语成堆,大而无当。
  当然,作为语文课,还有一些语文训练的常规目标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之中,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想象能力训练、语感训练、字词句积累等都应穿插其间,这样语文课多点交融,异彩纷呈,能对学生的课堂生成产生良好影响。
  教学思路要新颖别致
  图书馆讲究索引,电脑讲究路径,教学思路讲究明晰。这是语文教学的常识,但笔者认为教学思路明晰之外还要新颖别致。程式化的教学思路明晰是明晰,但难以调动学生研究探讨的积极性。一个好点子能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条新颖的教学思路能让学生事隔很久仍记忆犹新。笔者认为可以按下面几种方法进行预设,以增加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明晰度:
  一是点穴法,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少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全文大意,再围绕这个词语或句子展开研讨。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可用“愁”字概括全词的思想感情,再紧扣这个字研读全词;在教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觅”字思考词人想觅什么,学生的兴趣会立刻被调动起来,而且一般能认识到词人是想觅英雄和伯乐,而英雄又分为以孙权、刘裕为代表的真英雄,和以刘义隆(影射企图草率北伐的当朝宰相韩侂胄)为代表的伪英雄,这样一抓,学生顿时明白词人的良苦用心。
  二是倒吃甘蔗法,带领学生抓重要段落(一般是结尾部分),着力吃透,辐射全文。如教学《勾践灭吴》,抓结尾引导学生思考勾践凭什么能灭吴的问题,再从前文寻找相关语例。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思考有方向,知识和能力生成的效率自然也高。这种方法适用于卒章显志的文章,特别是篇幅很长的文章。
  三是对号入座法,按“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顺序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一般文章都可按照这种思路开展教学。在引导学生思考时,要重视读题、读作者、读背景、读关键句。例如在讲小说《等待散场》时,在回答“写了什么”的问题上,就可以充分利用题目,引导学生回答:谁等待散场?为什么等待散场?怎样等待散场的?讲授陆游的诗《书愤》时,可以预设几个与题目有关的问题:谁愤?为什么愤?怎样表现的?再联系作者生平及毕生抱负,以及当时的背景,仔细品读“早岁那知世事坚”“塞上长城空自许”“千载谁堪伯仲间”等句,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满腔悲愤了。
  教学思路预设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学生兴趣点的精准把握。在预设教学思路时,教师要充分备课本、备学生,甚至备板书设计。如在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将情节用四个字归纳是:借、戴、丢、还,板书设计可以将这四个字摆成钻石的模样,学生定会眼前一亮,拍手叫好,因为这样更直观,更符合中学生的审美标准。
  教学情境要生活化
  学习语文,应当以获得审美的体验以及对生活更真实、更深刻的认识为重要目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调动起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解决问题的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贯穿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
  一.导入激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导入课堂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充满情感的导入方式。如讲柳永的《雨霖铃》,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离别的诗文,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离开亲人或朋友时的生活经历,描述离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为文本的阅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感知理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有隔膜是常见的现象。用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黄山松》时,我除了展示有关黄山的图片外,还将一组本地山景的照片也展示给学生观看,由于这些山景都是学生亲眼所见的,看起来特别亲切,再与黄山进行比较,学生的阅读兴趣格外高昂。
  三.拓展迁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教学环节的预设中,拓展迁移必不可少,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这方面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药》这篇小说的拓展迁移训练,让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写一篇同样表现群众愚昧的记叙文,很多同学写出了文质兼美的作文,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巧妙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成为课堂教学常见的场景。通过对话,师生双方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得到了发展,但对话法也有自身缺点,就是容易导致“看客”的出现;讨论法是当前很多教师推崇的课堂教学手段,但容易出现“外热内冷”的现象。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预设灵活巧妙的课堂教学方法,时刻抓住学生。
  首先,师生对话面要宽,不能一师一生问到底;讨论时要有中心议题,这个议题要具有较高思维含金量,并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应该克服将课堂教学降级为教师要求学生配合以落实教案的肤浅做法,学生不是群众演员,更不是旁观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
  其次,课堂上出现了与教师预设不相符的情况时,教师要果断改弦更张,调整思路。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认真聆听,把准脉,然后相机引导。对于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相符的回答,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要分析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当然,也不能一概说好话,只要学生说的就肯定,搞廉价掌声,这不是激励,是取消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刁”,观点很“另类”,要善于“踢皮球”,把问题转交给全体同学去思考。
  另外,受一些评优质课标准的影响,一些老师不敢多讲,怕别人批评自己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笔者认为,教师该讲的时候还是要大胆讲,特别是语修逻文方面的知识,更是要讲深讲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底子尤其薄弱,不讲不行。鼓不打不响,钟不敲不鸣,知识的生成既靠学生的习得,也靠教师的传授。无论教法是归纳式还是演绎式,都离不开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提点和宣讲。在讲《琵琶行》的表现手法之前,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表现手法的知识,就用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学生并不认为我讲得太多,课后反馈都很好。这也说明语文课的预设要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的基础上,这样的语文课也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①熊生贵:《生成植根于预设》,《四川教育》杂志2005年第12期。
  ②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1期,
  
  黄远登,教师,现居广东佛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