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从而演绎出语文課堂的精彩呢?下面我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错误》这课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
“人文性”是新课改中提得较响的一个词。何为人文?笔者认为“人文性”最重要的是回归人性本真,让学生能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千篇一律、矫揉造作,而是勇敢大胆地表达,坦诚面对。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创设自由、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情感,挖掘学生潜能,展现学生个性,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加充满活力。
在教授《我们的错误》一课时,老师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反复研读。而后,再出示几个名人在生活或学习中犯过的错误的画面及文字说明,并在图片之后出示这样一个问题:错误每个人都会有,你在生活中曾经犯过什么错误呢?有了图片及资料的引路,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的答案可谓情真意切,精彩纷呈:“我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一个,怕挨骂偷偷将它扔掉了。”“我偷摘过邻居家的枇杷。”“我周末作业没有做完,星期一老师要我们交的时候,我骗他说没带,放在家里……”
每句话都那么朴实、简单,每个学生都表达得那么坦诚、真实,我想语文教育之树之所以枝繁叶茂,不正是因为这种真实、自由、坦诚的个性流露吗?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千篇一律的作文,假话、空话一大堆,是因为我们没给学生足够表达的空间,太多要求,太多束缚,才使他们无法真正回归到语文教育“人文”之真。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快捷、直观、高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探究拓展了空间,将原本只能靠教师的简单讲解转变为学生探究的过程,课堂也变得更高效。无论课程如何改革,培养学生的“文字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永远是语文课基本特点之一,也是语文“工具性”的最根本体现。
《我们的错误》这课生词并不多,但“根除、畏缩不前、研读”等几个词语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老师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词语所在课文内容位置,并将重点词作特殊标注。在学生反复吟读之后,老师问道:“你们认为‘根除’一词能用别的什么词来替换吗?”学生很快就想到“铲除”“消除”等词。老师又追问道:“你们再仔细读读原句,并将你所说的词也换进去读一读,感受一下单纯‘铲除’‘消除’能够完全表达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吗?”经过一番对比阅读之后,学生很快答道:不行,应该是“彻底铲除、彻底消除”。“是的,根除就是彻底铲除、彻底消除的意思。”“那你们能用‘根除’造个句子吗”……(紧接着老师也用类似的方法教学“畏缩不前”“研读”两个词)
没有冗长的解释,也无需费力的记忆,只是借助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换词及造句,教师就轻松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难懂的词语。既实现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信息网络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合理将教学资源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错误》一课,作者正是以一种内心剖白的形式与读者进行对话的,每个小节中都富含哲理,适宜诵读。课上老师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深情范读;接着又借助课件图片、背景音乐等元素创设出符合文本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读。其中有个别读、男女生配合、师生合作、小组读等形式,学生在反复吟读中品味鉴赏,从而领会诗歌的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或婉转,或铿锵;或温文尔雅,或锋芒毕露……无论何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读出文中韵味,读懂文章的内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以欣赏到江南的秀美风景;读柳永《雨霖铃》在“冷风残月中”抒发出“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无奈。文字也有生命,有动感,只要你用心、用情去诵读,或抑扬顿挫,或激情四射,或婉转流畅,都如交响乐般扣人心弦。
老师正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并大胆进行重编、改造,从而有效地利用资源,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多媒体,真正实现借助信息技术,回归语文教学“诵读”之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放在学会知识上。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写作能力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课中通过适量练习,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我们的错误》一课时,老师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有效锻炼。《我们的错误》一课是一首现代诗,在教授第一小节时,老师就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在学生练说之后,又出示“ 总有 的时候, 也有 的时候”,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句子结构形式将说的写出来。很快学生就写出诸如“生活中总有犯错的时候,学习上也有糊涂的时候”“洗碗总有打破的时候,做作业也有不认真的时候”等句子。此后,在最后一节教学中,老师也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学生能写出既工整又富有韵味的诗句,如:学习是必做的事情啊/每个人都要全力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啊,把知识掌握/把知识掌握啊,你才会成才。瞧,尽管有些稚嫩,但诗句中反复和顶针手法用得多好呀!
是的,正是因为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才让语文回归本然与生活。本课是首现代诗,众所周知,诗歌蕴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没有造作,无需带任何修饰。或自然清新,或缠绵曲折,或平淡柔美,或跌宕起伏。落花流水中蕴含着诗歌,明月清风中舞动着诗歌……诗歌是快乐的倾吐,是每个人普通的生活状态,无需种种条条框框,更不能用清规戒律去任意压抑,应任其自然流淌,任其肆意延伸。老师做到如此,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一个诗人,而我们的语文课也可在如此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返回本然与生活。
显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语文课堂便宛如一段通向未知方向的旅程,途中随时随处都会收获不曾预约的精彩。
作者简介: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黄塘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自由、真实的语文教学环境
“人文性”是新课改中提得较响的一个词。何为人文?笔者认为“人文性”最重要的是回归人性本真,让学生能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千篇一律、矫揉造作,而是勇敢大胆地表达,坦诚面对。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创设自由、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情感,挖掘学生潜能,展现学生个性,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加充满活力。
在教授《我们的错误》一课时,老师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反复研读。而后,再出示几个名人在生活或学习中犯过的错误的画面及文字说明,并在图片之后出示这样一个问题:错误每个人都会有,你在生活中曾经犯过什么错误呢?有了图片及资料的引路,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的答案可谓情真意切,精彩纷呈:“我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一个,怕挨骂偷偷将它扔掉了。”“我偷摘过邻居家的枇杷。”“我周末作业没有做完,星期一老师要我们交的时候,我骗他说没带,放在家里……”
每句话都那么朴实、简单,每个学生都表达得那么坦诚、真实,我想语文教育之树之所以枝繁叶茂,不正是因为这种真实、自由、坦诚的个性流露吗?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千篇一律的作文,假话、空话一大堆,是因为我们没给学生足够表达的空间,太多要求,太多束缚,才使他们无法真正回归到语文教育“人文”之真。
二、借助信息技术,变简单讲解为主动探究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快捷、直观、高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探究拓展了空间,将原本只能靠教师的简单讲解转变为学生探究的过程,课堂也变得更高效。无论课程如何改革,培养学生的“文字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永远是语文课基本特点之一,也是语文“工具性”的最根本体现。
《我们的错误》这课生词并不多,但“根除、畏缩不前、研读”等几个词语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老师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词语所在课文内容位置,并将重点词作特殊标注。在学生反复吟读之后,老师问道:“你们认为‘根除’一词能用别的什么词来替换吗?”学生很快就想到“铲除”“消除”等词。老师又追问道:“你们再仔细读读原句,并将你所说的词也换进去读一读,感受一下单纯‘铲除’‘消除’能够完全表达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吗?”经过一番对比阅读之后,学生很快答道:不行,应该是“彻底铲除、彻底消除”。“是的,根除就是彻底铲除、彻底消除的意思。”“那你们能用‘根除’造个句子吗”……(紧接着老师也用类似的方法教学“畏缩不前”“研读”两个词)
没有冗长的解释,也无需费力的记忆,只是借助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换词及造句,教师就轻松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难懂的词语。既实现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三、借助信息技术,回归语文教学“诵读”之本
信息网络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合理将教学资源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错误》一课,作者正是以一种内心剖白的形式与读者进行对话的,每个小节中都富含哲理,适宜诵读。课上老师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深情范读;接着又借助课件图片、背景音乐等元素创设出符合文本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读。其中有个别读、男女生配合、师生合作、小组读等形式,学生在反复吟读中品味鉴赏,从而领会诗歌的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或婉转,或铿锵;或温文尔雅,或锋芒毕露……无论何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读出文中韵味,读懂文章的内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以欣赏到江南的秀美风景;读柳永《雨霖铃》在“冷风残月中”抒发出“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无奈。文字也有生命,有动感,只要你用心、用情去诵读,或抑扬顿挫,或激情四射,或婉转流畅,都如交响乐般扣人心弦。
老师正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并大胆进行重编、改造,从而有效地利用资源,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多媒体,真正实现借助信息技术,回归语文教学“诵读”之本。
四、借助信息技术,让语文返回本然与生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放在学会知识上。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写作能力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课中通过适量练习,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我们的错误》一课时,老师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有效锻炼。《我们的错误》一课是一首现代诗,在教授第一小节时,老师就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在学生练说之后,又出示“ 总有 的时候, 也有 的时候”,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句子结构形式将说的写出来。很快学生就写出诸如“生活中总有犯错的时候,学习上也有糊涂的时候”“洗碗总有打破的时候,做作业也有不认真的时候”等句子。此后,在最后一节教学中,老师也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学生能写出既工整又富有韵味的诗句,如:学习是必做的事情啊/每个人都要全力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啊,把知识掌握/把知识掌握啊,你才会成才。瞧,尽管有些稚嫩,但诗句中反复和顶针手法用得多好呀!
是的,正是因为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才让语文回归本然与生活。本课是首现代诗,众所周知,诗歌蕴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没有造作,无需带任何修饰。或自然清新,或缠绵曲折,或平淡柔美,或跌宕起伏。落花流水中蕴含着诗歌,明月清风中舞动着诗歌……诗歌是快乐的倾吐,是每个人普通的生活状态,无需种种条条框框,更不能用清规戒律去任意压抑,应任其自然流淌,任其肆意延伸。老师做到如此,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一个诗人,而我们的语文课也可在如此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返回本然与生活。
显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语文课堂便宛如一段通向未知方向的旅程,途中随时随处都会收获不曾预约的精彩。
作者简介: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黄塘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