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多年来受入梅气候的影响,楚州区境内连降特大暴雨,大面积农作物受淹。针对秋熟作物受淹特点,合理地采取减灾补救技术措施,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秋熟作物;洪涝灾害;补救技术;田间管理
楚州地处淮河下游,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易发生洪涝灾害。2007年进入7月份以后,楚州区境内连降特大暴雨,使大面积农田受淹,农作物受灾严重。为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结合多年来的受灾情况,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减灾补救技术措施。
1受灾情况
我区常年梅雨降水多集中在6月底7月初。2007年7月1~9日,全区平均累计降雨达412.9mm,其中最高的为沿荡圩区的施河镇和泾口镇,累计降雨量达534mm,运西片沿白马湖圩区的南闸镇和林集镇分别达479mm、483mm,城区平均降雨量达431.5mm。由于连续7d强降雨,导致内水陡涨,外水压境,大面积农田受淹、鱼池漫塘,城区也遭受不同程度的雨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雨涝造成受灾面积达5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达1.1万公顷,农业经济损失约18 548万元。
2秋熟作物受淹特点
2.1水稻
水稻虽是一种沼泽植物,耐涝能力较强,但被洪水淹没仍会受到伤害。水稻在受淹情况下,不但发生倒伏,而且因土壤湿度过大、通气不良、地温降低,生理活动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死亡。我区常年水稻在6月中下旬移栽,7月初秧苗正处于苗期和分蘖期,此时的洪涝对水稻的生长影响很大,特别是地势低洼、排涝不畅的地块,稻株受淹时间多达2~10d。淹水时间越长,死苗越多。出水后秧苗变矮,分蘖数少,基茎变窄,黑根增多。一般秧龄长的秧苗成活率高,秧畦边的秧苗成活率高于畦中间的秧苗。
2.2旱作物
耐涝耐渍能力较差,处于苗期的秋玉米、秋大豆因田间积水,根系活力下降,生长迟缓,苗黄苗瘦,苗情素质较差。处于花粒期的春玉米因根系活力下降,吸收功能减弱,出现了早衰现象,会影响籽粒的形成和粒重的提高。
3减灾补救技术措施
3.1水稻灾后田间管理
3.1.1突击排除田间积水,抓好稻田水浆管理。抢排积水,减轻受涝受淹程度,排水后要及时露田蹲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排除有毒物质,促根、促叶、促蘖。
3.1.2及时补施恢复肥,促进水稻迅速恢复生长。在排水露田的基础上,及时补施适量氮肥和磷钾肥作恢复肥,以促进受淹水稻恢复生长。由于受淹水稻根系吸收能力弱,不宜一次重追,应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一般排出水后5~7d施2次,施75kg/hm2尿素加300 kg/hm2 45%复合肥。
3.1.3喷洒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光合能力。使用生长调节剂是促进受淹水稻分蘖早发、恢复生长的有效辅助手段。可通过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裕丰等促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
3.1.4抓好病虫害防治。一般大水过后,由于营养损耗严重,叶片拉长,植株瘦弱披散,抗性差,病虫害极易暴发流行。因此灾后要全面用药,突击防治1次稻田二代灰飞虱,同时要密切注视稻瘟病、纹枯病及其他突发性病虫为害。
3.1.5谨慎改种、补种。从往年水稻受淹生产实践来看,处于分蘖期水稻抗涝能力较强,一般受淹没顶3~5d对产量影响不大,7~10d仍可保留,如管理得当,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产量。原则上是能保则保,对恢复无望的田块要及时补种、改种,主要技术:①移苗补栽。可从苗情较好栽插田或密度较大没受淹的直播田抽行移栽;②改种水生蔬菜。如水芹、茨菇等。③直播水稻。灾后季节已偏迟,如后期温光条件较好仍可取得较好的产量。技术上,一定要选用在本地生育期110d以内的早熟籼稻品种,要在7月15日前播种,播量为37.5~45 kg/hm2,可采用催芽直播的方式。
3.2旱作物灾后田间管理
3.2.1突击排涝降渍。突击对农田内外三沟进行排查,搞好内外三沟的疏通、清淤工作,确保排水畅通;对没有开挖内三沟和外三沟或不配套的田块要迅速补挖、完善沟系,抢排明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涝渍危害。
3.2.2上下结合补施肥料,促进恢复生长。对秋播玉米、秋播大豆等处于旺盛营养生长阶段的旱杂粮作物,可施高浓度复合肥300~375 kg/hm2。另外,针对在田作物根系普遍受渍活力下降的实际情况,在搞好土壤补肥的同时,可用生长制剂进行根外喷施,以促进发新根,促进恢复生长。
3.2.3中耕培土,固根通气促生长。长时间的降雨和淹水,田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一旦在田间好操作时,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通气,增强根系活力和植株抗倒能力,同时扶直倒伏倾斜的植株。
3.2.4搞好病虫防治,确保稳健生长。受灾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抗逆性差,对病虫的抗性下降,如发生病虫危害损失更大,要根据植保部门的测报及时防治,重点防治玉米的大小叶斑病、玉米螟等。
关键词 秋熟作物;洪涝灾害;补救技术;田间管理
楚州地处淮河下游,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易发生洪涝灾害。2007年进入7月份以后,楚州区境内连降特大暴雨,使大面积农田受淹,农作物受灾严重。为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结合多年来的受灾情况,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减灾补救技术措施。
1受灾情况
我区常年梅雨降水多集中在6月底7月初。2007年7月1~9日,全区平均累计降雨达412.9mm,其中最高的为沿荡圩区的施河镇和泾口镇,累计降雨量达534mm,运西片沿白马湖圩区的南闸镇和林集镇分别达479mm、483mm,城区平均降雨量达431.5mm。由于连续7d强降雨,导致内水陡涨,外水压境,大面积农田受淹、鱼池漫塘,城区也遭受不同程度的雨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雨涝造成受灾面积达5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达1.1万公顷,农业经济损失约18 548万元。
2秋熟作物受淹特点
2.1水稻
水稻虽是一种沼泽植物,耐涝能力较强,但被洪水淹没仍会受到伤害。水稻在受淹情况下,不但发生倒伏,而且因土壤湿度过大、通气不良、地温降低,生理活动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死亡。我区常年水稻在6月中下旬移栽,7月初秧苗正处于苗期和分蘖期,此时的洪涝对水稻的生长影响很大,特别是地势低洼、排涝不畅的地块,稻株受淹时间多达2~10d。淹水时间越长,死苗越多。出水后秧苗变矮,分蘖数少,基茎变窄,黑根增多。一般秧龄长的秧苗成活率高,秧畦边的秧苗成活率高于畦中间的秧苗。
2.2旱作物
耐涝耐渍能力较差,处于苗期的秋玉米、秋大豆因田间积水,根系活力下降,生长迟缓,苗黄苗瘦,苗情素质较差。处于花粒期的春玉米因根系活力下降,吸收功能减弱,出现了早衰现象,会影响籽粒的形成和粒重的提高。
3减灾补救技术措施
3.1水稻灾后田间管理
3.1.1突击排除田间积水,抓好稻田水浆管理。抢排积水,减轻受涝受淹程度,排水后要及时露田蹲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排除有毒物质,促根、促叶、促蘖。
3.1.2及时补施恢复肥,促进水稻迅速恢复生长。在排水露田的基础上,及时补施适量氮肥和磷钾肥作恢复肥,以促进受淹水稻恢复生长。由于受淹水稻根系吸收能力弱,不宜一次重追,应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一般排出水后5~7d施2次,施75kg/hm2尿素加300 kg/hm2 45%复合肥。
3.1.3喷洒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光合能力。使用生长调节剂是促进受淹水稻分蘖早发、恢复生长的有效辅助手段。可通过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裕丰等促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
3.1.4抓好病虫害防治。一般大水过后,由于营养损耗严重,叶片拉长,植株瘦弱披散,抗性差,病虫害极易暴发流行。因此灾后要全面用药,突击防治1次稻田二代灰飞虱,同时要密切注视稻瘟病、纹枯病及其他突发性病虫为害。
3.1.5谨慎改种、补种。从往年水稻受淹生产实践来看,处于分蘖期水稻抗涝能力较强,一般受淹没顶3~5d对产量影响不大,7~10d仍可保留,如管理得当,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产量。原则上是能保则保,对恢复无望的田块要及时补种、改种,主要技术:①移苗补栽。可从苗情较好栽插田或密度较大没受淹的直播田抽行移栽;②改种水生蔬菜。如水芹、茨菇等。③直播水稻。灾后季节已偏迟,如后期温光条件较好仍可取得较好的产量。技术上,一定要选用在本地生育期110d以内的早熟籼稻品种,要在7月15日前播种,播量为37.5~45 kg/hm2,可采用催芽直播的方式。
3.2旱作物灾后田间管理
3.2.1突击排涝降渍。突击对农田内外三沟进行排查,搞好内外三沟的疏通、清淤工作,确保排水畅通;对没有开挖内三沟和外三沟或不配套的田块要迅速补挖、完善沟系,抢排明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涝渍危害。
3.2.2上下结合补施肥料,促进恢复生长。对秋播玉米、秋播大豆等处于旺盛营养生长阶段的旱杂粮作物,可施高浓度复合肥300~375 kg/hm2。另外,针对在田作物根系普遍受渍活力下降的实际情况,在搞好土壤补肥的同时,可用生长制剂进行根外喷施,以促进发新根,促进恢复生长。
3.2.3中耕培土,固根通气促生长。长时间的降雨和淹水,田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一旦在田间好操作时,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通气,增强根系活力和植株抗倒能力,同时扶直倒伏倾斜的植株。
3.2.4搞好病虫防治,确保稳健生长。受灾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抗逆性差,对病虫的抗性下降,如发生病虫危害损失更大,要根据植保部门的测报及时防治,重点防治玉米的大小叶斑病、玉米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