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教师对其运用不当,就会使语文课变成资料展示课、常识课和历史课,违背新课标的理念。课外文本资源的恰当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学生对学习文本更有兴趣,更有深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文本资源;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50-04
[作者简介]湛静(1979—),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高林生老师在评价一节好课的六个标准中提到:要有效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为文本的内涵、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今天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印刷物、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载体,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丰满”起来,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课本转”的局面。那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课外文本资源,让它在课堂上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教例。
[HTH]一、运用于学生经验断层处[HT]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即将投入其中的新的学习很重要。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限制着知识经验的储备,学生易产生知识经验断层,使自身对文本对话的理解与文本对话的内涵存在一定的距离。此时,需要教师合理开发与使用课外学习资源,并巧妙地与课内文本建立联系,补足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渔歌子》一词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词人不愿归仅仅是因为醉心于山水吗?据资料记载(出示):张志和不仅擅长诗画,而且精通音律。16岁时,他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他因事被贬官,从此不愿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哥哥的这首词写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生:哥哥希望弟弟早日回家,词中写到“且须还”。
师:哥哥一心希望弟弟回来,可弟弟却说(由学生回答)……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扮演哥哥,营造情境):贤弟,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随机指名答)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我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样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在一起。在这里,我天天钓鱼,多舒服啊!
师(再创情境追问):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
生:我钓到了“满眼春色”。
生:我钓到了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到了自由自在的自己想过的生活。
师:我明白了,你要钓的是清闲,是飘逸。
师:同学们,也只有拥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作者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
在这首词中,词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有二:醉心于山水间,学生一读就明白;而厌倦官场争斗,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则不是单读这首词就能读明白的。教学中引入课外的文本资源,让孩子了解张志和的人生经历,补充张松龄的应答词,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且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从而走进文本的深层世界。课中合理地整合课外学习资源,即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层地开展对话,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和辨别多种信息的能力。
[HTH]二、运用于学生情感共鸣处[HT]
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的“情感共鸣”“物我两相忘”“不觉自我在”的忘我境界。有时,课外的文本资源可以成为情感的“催化剂”。在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教学《莫泊桑拜师》时,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莫泊桑后来取得了怎么样的成绩呢?齐读最后一小节。
生齐读。
师:读完最后一段,我们再来读一读书后的作家名片。自己读。
生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要说?
生:我觉得莫泊桑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
师:是的,莫泊桑文学成就巨大,特别是1880—1890年这十年间作品最多。马克思也说,应该对莫泊桑脱帽致敬。你觉得他的文学成就是怎么得来的呢?
生:不仅是福楼拜的指导,更是他自己的仔细观察、勤奋学习得来的。
师:是老师的教和自己的勤奋得来的。
师:(音乐声悄然而起,一字一句地说)同学们,1880年对莫泊桑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的《羊脂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的赞誉如潮水一样涌来。但是,就在这一年,他师从多年的恩师福楼拜却离开了人世。(停顿良久)同学们,如果你是莫泊桑,你将怎样追忆他?请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
教室里,学生静静地思索,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划过……片刻,学生们动情地朗读着自己写下的心声……[HTK]
生:当我的作品被人们津津乐道时,我最希望的是您能读到它,可是这一切已不可能。 生:我终于成功了,而您却永远离去了,这是怎样的悲伤啊!我终于成功了,而我却永远无法表达充满内心的感激,这是怎样的遗憾啊!我终于成功了,而我却永远不能够再聆听您的教诲,这是怎样的回忆啊!
生:老师,我真想再叫您一声“老师”!
…………[HT]
当音乐响起,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述,可那一句话却很有分量地震撼了学生的心,使他们化身为一百多年前的那位学生,为一个多世纪前那对师生的真情而深深动容。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为帮助孩子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深的怀念之情,我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摘抄了孙友田原文中的一段话,来引导孩子体会母亲对孙友田那深沉的爱。[HTK]
师: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然而我长大了,母亲的腰却弯了,当儿子成为才华横溢的诗人时,母亲却(出示母亲现在苍老的样子及原文中的一段话,轻轻读来):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感伤的音乐响起)
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 让我们一同再来重温这月光下的歌谣吧!
(生读得有节奏,更有感情)。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如何让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变为生命的涌动,我想,这肯定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文本的丰富意蕴,与作者、教者产生情感共鸣。
[HTH]三、运用于学生能力拓展处[HT]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阅读教学就该这样:读读,练练,既有情感的体验,又有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教例《渔歌子》中,当学生体会出张志和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不归的原因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HTK]师:正是因为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代才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出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读。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说说读此诗的感受,你会想到什么?
生:冷。
生:独。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出示:柳宗元才高八斗,但他不愿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后来遭到排挤被贬到偏远的永州,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
师:同学们,诗人借雪中独钓表达了什么呢?
生:不同流合污,宁愿孤独也不与贪官污吏为伍。
生:不向恶势力低头。
师:像张志和一样,还有很多诗人写垂钓,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上网查阅一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的背景,你会从这些诗句中感悟到更多的韵味。
(出示:司空曙《江村即事》、柳宗元《渔翁》、李贺《钓鱼诗》。)[HT]
在这段教学中,我选择了恰当地拓展阅读诗文,让学生在阅读对比中,再次体会到垂钓中蕴涵着的诗人情怀与志趣。同时,提醒孩子在课外阅读时查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的背景,这也是在教给学生扩充知识面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我紧扣一个“劝”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劝说的时机、方式上体会少年“劝”的智慧后,我又出示了《触龙说太后》一文让学生读读。因为是古文,学生读不懂,我故意不解释,而让学生回家查资料弄懂文意,然后以《劝说的智慧》为题让他们谈谈读后的感想。这就促使孩子们在作文时能独立地体悟“劝说的智慧”,从而不仅能增长认识,更能增长为人处世的智慧。
实践证明,课外文本资源的恰当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学生学习文本更有兴趣,更有深度。但资源有效不应是资源的堆砌和罗列,而应是教师对资源的再创造。选得精当,用得精巧;当用则用,当止则止;在当用处用,在当止处止。课外文本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一起去研究,去探索,力求使课外资源为文本教学服务,使文本教学因课外资源的引入而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2]包兵兵.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诠释需要深度转型[J].教书育人,2010(9).
[3]骆金林.让课外阅读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J].教育观察,2012(12).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文本资源;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50-04
[作者简介]湛静(1979—),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高林生老师在评价一节好课的六个标准中提到:要有效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为文本的内涵、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今天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印刷物、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载体,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丰满”起来,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课本转”的局面。那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课外文本资源,让它在课堂上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教例。
[HTH]一、运用于学生经验断层处[HT]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即将投入其中的新的学习很重要。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限制着知识经验的储备,学生易产生知识经验断层,使自身对文本对话的理解与文本对话的内涵存在一定的距离。此时,需要教师合理开发与使用课外学习资源,并巧妙地与课内文本建立联系,补足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渔歌子》一词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词人不愿归仅仅是因为醉心于山水吗?据资料记载(出示):张志和不仅擅长诗画,而且精通音律。16岁时,他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他因事被贬官,从此不愿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哥哥的这首词写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生:哥哥希望弟弟早日回家,词中写到“且须还”。
师:哥哥一心希望弟弟回来,可弟弟却说(由学生回答)……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扮演哥哥,营造情境):贤弟,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随机指名答)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我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样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在一起。在这里,我天天钓鱼,多舒服啊!
师(再创情境追问):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
生:我钓到了“满眼春色”。
生:我钓到了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到了自由自在的自己想过的生活。
师:我明白了,你要钓的是清闲,是飘逸。
师:同学们,也只有拥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作者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
在这首词中,词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有二:醉心于山水间,学生一读就明白;而厌倦官场争斗,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则不是单读这首词就能读明白的。教学中引入课外的文本资源,让孩子了解张志和的人生经历,补充张松龄的应答词,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且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从而走进文本的深层世界。课中合理地整合课外学习资源,即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层地开展对话,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和辨别多种信息的能力。
[HTH]二、运用于学生情感共鸣处[HT]
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的“情感共鸣”“物我两相忘”“不觉自我在”的忘我境界。有时,课外的文本资源可以成为情感的“催化剂”。在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教学《莫泊桑拜师》时,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莫泊桑后来取得了怎么样的成绩呢?齐读最后一小节。
生齐读。
师:读完最后一段,我们再来读一读书后的作家名片。自己读。
生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要说?
生:我觉得莫泊桑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
师:是的,莫泊桑文学成就巨大,特别是1880—1890年这十年间作品最多。马克思也说,应该对莫泊桑脱帽致敬。你觉得他的文学成就是怎么得来的呢?
生:不仅是福楼拜的指导,更是他自己的仔细观察、勤奋学习得来的。
师:是老师的教和自己的勤奋得来的。
师:(音乐声悄然而起,一字一句地说)同学们,1880年对莫泊桑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的《羊脂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的赞誉如潮水一样涌来。但是,就在这一年,他师从多年的恩师福楼拜却离开了人世。(停顿良久)同学们,如果你是莫泊桑,你将怎样追忆他?请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
教室里,学生静静地思索,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划过……片刻,学生们动情地朗读着自己写下的心声……[HTK]
生:当我的作品被人们津津乐道时,我最希望的是您能读到它,可是这一切已不可能。 生:我终于成功了,而您却永远离去了,这是怎样的悲伤啊!我终于成功了,而我却永远无法表达充满内心的感激,这是怎样的遗憾啊!我终于成功了,而我却永远不能够再聆听您的教诲,这是怎样的回忆啊!
生:老师,我真想再叫您一声“老师”!
…………[HT]
当音乐响起,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述,可那一句话却很有分量地震撼了学生的心,使他们化身为一百多年前的那位学生,为一个多世纪前那对师生的真情而深深动容。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为帮助孩子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深的怀念之情,我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摘抄了孙友田原文中的一段话,来引导孩子体会母亲对孙友田那深沉的爱。[HTK]
师: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然而我长大了,母亲的腰却弯了,当儿子成为才华横溢的诗人时,母亲却(出示母亲现在苍老的样子及原文中的一段话,轻轻读来):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感伤的音乐响起)
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 让我们一同再来重温这月光下的歌谣吧!
(生读得有节奏,更有感情)。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如何让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变为生命的涌动,我想,这肯定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文本的丰富意蕴,与作者、教者产生情感共鸣。
[HTH]三、运用于学生能力拓展处[HT]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阅读教学就该这样:读读,练练,既有情感的体验,又有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教例《渔歌子》中,当学生体会出张志和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不归的原因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HTK]师:正是因为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代才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出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读。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说说读此诗的感受,你会想到什么?
生:冷。
生:独。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出示:柳宗元才高八斗,但他不愿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后来遭到排挤被贬到偏远的永州,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
师:同学们,诗人借雪中独钓表达了什么呢?
生:不同流合污,宁愿孤独也不与贪官污吏为伍。
生:不向恶势力低头。
师:像张志和一样,还有很多诗人写垂钓,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上网查阅一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的背景,你会从这些诗句中感悟到更多的韵味。
(出示:司空曙《江村即事》、柳宗元《渔翁》、李贺《钓鱼诗》。)[HT]
在这段教学中,我选择了恰当地拓展阅读诗文,让学生在阅读对比中,再次体会到垂钓中蕴涵着的诗人情怀与志趣。同时,提醒孩子在课外阅读时查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的背景,这也是在教给学生扩充知识面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我紧扣一个“劝”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劝说的时机、方式上体会少年“劝”的智慧后,我又出示了《触龙说太后》一文让学生读读。因为是古文,学生读不懂,我故意不解释,而让学生回家查资料弄懂文意,然后以《劝说的智慧》为题让他们谈谈读后的感想。这就促使孩子们在作文时能独立地体悟“劝说的智慧”,从而不仅能增长认识,更能增长为人处世的智慧。
实践证明,课外文本资源的恰当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学生学习文本更有兴趣,更有深度。但资源有效不应是资源的堆砌和罗列,而应是教师对资源的再创造。选得精当,用得精巧;当用则用,当止则止;在当用处用,在当止处止。课外文本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一起去研究,去探索,力求使课外资源为文本教学服务,使文本教学因课外资源的引入而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2]包兵兵.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诠释需要深度转型[J].教书育人,2010(9).
[3]骆金林.让课外阅读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J].教育观察,2012(12).